首页 百科知识 巍巍丰碑矗金川

巍巍丰碑矗金川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耿耿忠心昭镍都 巍巍丰碑矗金川——深切缅怀王文海同志2002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金川公司经理、金川镍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离休老干部王文海同志突发脑出血,不幸去世,享年80岁。11月26日,金川公司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王文海同志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耿耿忠心昭镍都 巍巍丰碑矗金川——深切缅怀王文海同志

2002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金川公司经理、金川镍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离休老干部王文海同志突发脑出血,不幸去世,享年80岁。金川公司电视台、《镍都报》先后播发、刊登了讣告。《甘肃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金昌日报》也分别刊登了消息、生平等。当金川人得知这一噩耗时,都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尤其是许多老同志,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金川公司的广大职工纷纷诉说着王文海同志为金川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切缅怀他的突出业绩。

11月26日,金川公司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王文海同志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了花圈。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原国家科委主任蒋民宽,原交通部部长李清、赵若南夫妇,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王玉清、赵岚,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费子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德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吴金生,中信公司副总经理黄寄春、朱雷,中国有色建设集团总公司张健、高荣芬夫妇等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单位的领导、生前友好等300多人徐徐进入吊唁大厅,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老领导默哀、致敬,表达心中的哀思。一幅幅挽联、一封封唁电,书写出了王文海一生的奋斗足迹、创造的辉煌业绩以及他的高贵品质,也表达出了对他的敬仰、悼念之情。

得知王文海同志去世的消息后,金川公司领导非常重视,11月20日上午8点,在公司早调会议上,李永军经理及时向全公司通报了王文海同志去世的消息,并立即召开公司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成立了公司治丧工作小组,决定派公司工会主席吴国贤、公司机关党委副书记张起文、职工医院副院长王秋英同志当晚八点赶到北京处理王文海同志的后事。公司领导李永军、吴国贤、汪海洲、包国忠、公司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段立明以及公司老领导杨金义、徐伦、黄永贵、宋志忠、吴长平、刘同有等先后赴北京,到王文海家吊唁并参加了告别仪式。李永军经理先后三次去王文海同志家中看望其家属,并具体商议有关事宜。告别仪式结束后,金川公司领导李永军、吴国贤、汪海洲、包国忠、公司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段立明到门口与来宾一一握手致谢,前来吊唁的人们也从金川公司周密细致辞的安排中再次深切体会到了金川人对王文海同志的深情厚谊。

王文海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上的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有铜一样的色泽,像镍一般的坚韧、镁一样的闪亮。50多年来,他的人生书写在祖国东西南北的矿山、冶炼、科研事业中,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崛起奉献了毕业的心血和精力。王文海在先后担任金川公司经理(1979—1985年)、金川镍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1985—1988年)、金川公司顾问(1988—1993年)的日子里,带领金川人拼搏奋斗、开拓进取,展开大规模的科技联合攻关,全面建设金川扩建二期工程,实现了“三年大三步”的宏伟目标,在金川公司的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为镍都的腾飞、中国镍钴工业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非凡的胆略、独特的人格魅力,在金川人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临危担重任

金川镍矿发现于1958年10月。经过创业者们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非同寻常的艰苦拼搏,于1966年部分建成投产,当年产镍1300吨,解决了当时国家建设的部分急需,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禁运。1968年,全部建成年产电解镍1万吨设计生产能力的一期工程。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各方面的原因,在以后的10多年间,电解镍一直在6、7千吨左右徘徊,未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对镍的急需,对此上下都很着急。

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镍矿以极其丰富的多种资源,被列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于是委托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同志,负责抓包头、金川、攀枝花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科技攻关工作。同年8月,方毅同志和冶金部、甘肃省的领导同志到金川参加了由国家科委、冶金部、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主持召开的第一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方毅同志准确地指出了金川生产建设中存在的“矿山建设十分缓慢,金属流失十分严重,企业管理十分落后”等主要问题。这一尖锐的批评,对金川公司既有压力,又是动力,也引起了当时冶金部的不安和着急,于是下决心任命曾担任过冶金部有色司副司长、时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兼总工程师的王文海同志担任金川公司经理。因为在此前不久,王文海带领冶金部的有关科技人员到金川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向冶金部呈送了一份有根有据、资料详实、措施得力的调研报告,为金川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意见。报告中的真知灼见得到了冶金部领导的赏识和赞同。长期在有色金属工业战线上工作过的王文海,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这既是上级对他的信任,也使他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承担着一种新的压力。受命于危难之时的王文海,识大体,顾大局,服从组织需要,勇敢地担起这副重任,开始了他在金川生产建设中长达15年的征程。

决心抓矿山

1979年2月,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刚过不久,金川职工还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时候,王文海离开北京的家人,只身前来金川公司上任,当时任金川公司党委副书记兼经理(1981年10月——1983年4月,任金川公司党委代理书记)。

他衣着朴素,思维敏捷,作风严谨。这位身材敦实、浓眉大脸、中等个头的有色战线的虎将,是一个在有色熔炉里经过充分锻造的有骨气、有个性、有理想的铮铮铁汉。刚上任的一段时间里,他在大小会上较少发言,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主要精力用于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运筹着如何打开金川工作的局面。凭借他在有色金属工业系统多年工作的经验,以及受命后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面前所得到的新情况,对金川生产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症结已胸中有数。

王文海深知,金川生产的薄弱环节在矿山。矿山建设上不去,技术不过关,自产原料不足,就是“无米之炊”。当时一矿区的露天矿和井下开采的龙首矿,已投产多年,生产能力很难提高。金川二矿区正在建设,镍储量占全矿区的3/ 4,而其中的75%又为富矿,是金川的资源优势,金川生产的发展主要寄希望于二矿区的早日投产。但由于二矿区地压大,矿岩破碎,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很大。巷道、井筒多次变形,常是前面掘,后面塌;前面支,后面垮;垮了支、支了垮。工程返工量很大,基建进度十分缓慢。因此,有人说,“金川矿山建设是个无底洞”。从1966年开始建设以来,到1979年初的13年间,虽已先后建设7条竖井,开拓三个中段,但迟迟不能投产出矿,使金川生产“缺米下锅”,电解镍产量徘徊不前。这对王文海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他综合分析了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科技工作不过关,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掌握矿山地压规律及其解决的办法;二是技术装备水平及人员素质不能适应施工的需要;三是基建管理体系存在着弊病,甲乙方分离,生产基建两张皮。

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1979年4月,王文海率领中国有色冶金考察组一行10人,前往芬兰奥托昆普公司考察了镍的采、选、冶生产技术,寻求加快发展金川镍生产的最佳途径。但从科学技术上解决问题,要有一个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于是,他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基建施工管理体制上开刀。1980年1月,经研究报请冶金部批准,把一直承担二矿区基建施工任务的井巷公司由八冶公司划归金川公司。继而于2月份又成立了二矿区会战指挥部,选调了8名得力干部担任正副总指挥,在二矿区的地质、科研、施工、装备、材料等方面分兵把口,形成了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行为一致的科研、基建、生产结合体,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及时有效地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大大加快了二矿区的建设速度。随着地压活动规律、井巷掘进与支护、采矿方法和充填工艺等方面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应用,使二矿区生产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于1982年10月建成投产,形成日出矿3000吨的生产能力,为1983年产镍1万吨实现“三年大三大步”的第一步目标,作出了贡献。

王文海为金昌市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多次向方毅汇报成立金昌市的必要性,并积极奔波。经过多方努力,1981年2月9日,国务院同意设立金昌市为省辖地级市。金昌市成立初期,王文海担任金昌市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和中共金昌市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为金昌市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大力支持金昌市的各项工作,为形成良好的地企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国家批准建设金川扩建二期工程。而其中的矿山工程主要是建设二矿区1250米水平以下的各大系统。这项工程设计规模为日出矿8000吨。为了寻找适合二矿区地质条件的高效采矿方法,1984年11月,中国、瑞典签订了“关于金川二矿区技术合作合同”,先后进行了三种采矿方法的试验研究。1985年3月,王文海等去澳大利亚、日本进行矿山考察。4月,转任金川镍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王文海,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二矿区的二期建设上。10月,他率队赴瑞典审查中瑞联合初步设计。1986年1月,参加试验的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二矿区,与瑞典联合编制并提交了“金川二矿区日产矿石8000吨的采矿初步设计”最终报告,为二矿区二期工程建设按期投产做好了技术准备。以后随着向国库“借镍还镍”变价筹集资金,引进外来施工队伍会战等重大举措的实施,使二矿区二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日产矿石8000吨的生产能力。1987年二矿区出矿突破了100万吨,1993年出矿145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井下矿山之一,既满足了生产急需,又使金川矿山迈入了大型化、无轨化、自动化开采的世界先进矿山行列,投产不到3年就收回了全部基建投资。二矿区地下宝库大门的打开,为镍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文海在金川工作期间,想得最多的是矿山,去的最多的也是矿山。金川矿山有今天,金川公司有今天,这其中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

一心抓科研

金川生产建设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得益于依靠科技进步和为此而持续开展的15年的科技联合攻关。

过去金川生产建设中存在的“三个十分”,使金川公司在落后状态中徘徊了十多年。其根本原因是科技工作跟不上,生产技术不过关。从1978年起,一年一度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像例会一样在金川如期召开。方毅同志九年间八次来金川参加会议,关怀指导。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甘肃省政府、冶金部和后来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组织、领导下,全国50多个有关的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数百名专家、学者及金川的广大科技人员,围绕生产建设各个方面,对金川资源综合利用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联合攻关。先后共开展542项专题研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154项,其中113项应用于生产建设,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生产建设中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技术进步、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除镍产量每年增长外,镍的冶炼回收率由1978年的77%提高到1993年的88.06%,铂、钯的回收率由49%提高到70%,锇、铱、钌、铑等稀贵金属的回收率由1—3%提高到44%。到1993年底,由科技进步增加的经济效益达12.5亿元左右,占同期实现利税总额的45%,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系统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典范。

王文海认为,搞好金川的科技工作,除了依靠金川自己内部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的共同努力外,争取上级的支持帮助、兄弟单位的协作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而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帮助,必须下情上达,把金川的实际情况,如存在问题、设想打算、方法步骤、意见和建议等,向有关上级讲深进透,汇报清楚,取得上级的理解和共识,下决心予以解决。金川过去在这方面的不足,就是向上级请示汇报不够,对上渠道不畅通,有的问题没有“感动”上级,致使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几年来,王文海曾多次就诸如基建工程立项、技术合作、设备引进、借镍还镍筹集资金等重大问题,组织专人汇报,亲自出马,起早贪黑地奔走于上级各有关部门之间,做宣传说服工作。有时为了节省时间,还把专题报告向上级领导作录音汇报。在北京,不管是盛夏还是严冬,他都十分遵守上级约定的时间,常常赶在上班前去等候,进行汇报,从不失掉一次机会。为了把问题讲深讲透,他主持指导搞大型展览会,用实物、模型、文字、图表、资料等多种形式,形象、具体、生动地使有关领导和部门真正听进去,看懂、理解、掌握,大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1979年,他组织30个人干了几个月,搞了一个“同外国人比比看”展览,分资源、矿山、选矿、冶炼、工艺五个部分。100块版面立体透明,一目了然。同年8月,来自全国40个单位的160多名代表到金川公司参加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时观看了展览。方毅同志未参加当年的会议。会后将展览搬到北京国家科委大院,向方毅同志汇报。王文海在三个钟头的解说中讲的头头是道,方毅同志兴致勃勃地看完了,不停地夸奖他们工作做得细,并要求国家科委、冶金部的工作人员都去参观。原冶金部副部长高扬文参观后赞叹:“矿山模型形象逼真,堪称世界第一。”这是王文海在金川公司的一大创举。在王文海的大力倡导下,金川公司于1981年修建了科技馆,在每年举行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上都举办科技展览。1981年,为了使金川二期工程能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取得甘肃省政府的同意和支持,他精心组织力量,加班突击准备材料,于初秋一天的午夜率领人员在天亮时赶到兰州,一下车便在当天上午召开的省政府办公会上作专题集体汇报。后来,金川二期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1979年以后,王文海更是抓住每年召开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这一大好机会,推动金川科技工作的开展。会前,组织人员检查科技项目进展情况,写出评议鉴定报告,准备综合汇报材料,集中时间率人专程进京请示报告,争取上级的指导帮助,解决重大问题。会议期间,精心统筹会内外的各项工作,使会议开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会后,他一手组织力量,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层层贯彻会议精神,落实承担的各项科技任务;一手组织专门人员,及时到上级有关部门跟踪催办会上协调解决的问题。他说,如不趁热抓紧,一拖就凉了,不能坐等,要主动出击。就是他这种一抓到底的决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金川科技工作和生产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1979年9月,王文海带领公司有关人员到北京参加“从二次铜镍合金中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科研成果的鉴定会。方毅十分重视,亲自到会。成果一通过,方毅就提出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当即敲定由国家科委给金川公司贷款490万元,建设贵金属车间,并要求金川公司在十个月内建成试车。王文海接受这项任务以后,感到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这位花甲老人,凭着对党和国家的一腔忠诚,有效地组织实施了工程建设,从设计图纸到土建、安装和试车投产,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

1980年7月23日上午9时,方毅到达金川后,不顾旅途劳顿,直奔贵金属车间。他看着崭新的厂房,抚摸着一台台锃亮的设备,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现场的工人们说:“谢谢大家,人民感谢你们!”贵金属车间一次试车成功,铂、钯的回收率由20%提高到68%;锇、铱、钌、铑的回收率由1%—3%提高到了44%,投产一年多时间就用新增效益偿还了全部贷款。该研究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川公司的贵金属提取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王文海在金川公司发展史上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该车间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铂族金属提炼中心。

1985年,金川公司虽然有了飞跃的发展,但王文海深深地认识到,企业不能封闭自己,要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超越,才有活力。在抓金川一期工程年产2万吨建设时,他已考虑到二期工程4万吨的目标。除了矿山之外,冶炼也是重要的一环。他积极主张金川公司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国内科技联合攻关相结合的路子。他多次强调,金川扩建二期工程要起点高、技术新,要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奋斗目标。

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金川公司决定在扩建二期工程中冶炼部分引进闪速熔炼技术。王文海赴澳大利亚在与澳方谈判过程中,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结识了在澳工作的许多华人,在他们的诸多帮助和支持下,得到澳方的慷慨支援,从而,为国争了光,省了大量外汇。金川镍闪速熔炼炉于1988年全面开工,1992年11月成功投产,成为世界第五座、亚洲第一座镍闪速熔炼炉,并且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它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金川公司的熔炼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王文海在多年的辛勤耕耘中,不仅打开了金川生产建设的新局面,也为造就、培养人才创造了十分优越的环境。他十分关心重视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予以信任、支持和重用。在他的主张影响下,公司先后有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改善了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不断扩展科技成果,使金川的生产建设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

三年三大步

1982年,金川的科技攻关已基本扫清了前进中的“拦路虎”,生产建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市场也已打开了。王文海强烈地意识到,金川公司大踏步前进的时机成熟了。在第四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会议上,方毅同志亲自指导并帮助金川公司制定了“三年三大步,提前十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口号提出后,方毅发现一部分领导干部有畏难情绪,他就给大家讲了自己亲自经历过的一件事: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中,由于陈毅对实现已确定的战略部署决心大,所以打赢了那一仗,消灭国民党军7.6万人,活捉了李仙洲。他接着说:“打仗是这样,搞建设又何尝不是如此?你不能畏首畏尾、评头品足地去对待面前的困难,必须树立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的决心。否则,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什么?现在给你们一点时间,好好核实核实,拿出一个比较靠得住的答复来。”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还能有什么迟疑?王文海经理连夜把龙首矿、露天矿、二矿区三个矿山的矿长和冶炼厂的厂长找来,在招待所的一间房子里,摆了一个晚上的西瓜宴。他们一个采场一个采场地碰数字,加来加去,怎么算也只够产电镍18000吨,矿长们一脸无可奈何的神色。而王文海则把胸脯一拍:“够了,我只向你们要18000吨,其余的2000吨包在我身上,我要从技术改造中去找。”他们一夜未睡,方毅也几乎是一夜未合眼。早晨5点钟,王文海红着眼睛把那张列着三年三大步关键数据与措施的纸片——“攻关军令状”,交给了方毅。方毅郑重地把它折好,装进上衣口袋,一脸严肃地对王文海说:“我可放在这里了,过几年进行验收。”王文海回答也很干脆:“我不怕,方老,你可以大量复印,广为散发,反正我们已经豁出去了,1985年一定要拿下两万吨,信不信由你。”

王文海算计过,迈出第一步问题不是太大,更难的是后两步。因为金川一期工程的设计生产能力只有一万吨,要生产两万吨,必须对一期工程进行一些改扩建,这需要投入资金,可国家资金紧张,几个亿的投资难以全部解决,不干又实现不了目标,两难之际,他想到了国库超储的镍。几万吨镍躺在国库睡大觉,何不借些来销售,变死物为活钱,待金川生产上去了,再用生产的镍归还国库,这样既可以解决建设资金的不足,又能满足国内众多行业和厂家对镍的急需。方老听了王文海“借镍还镍”的建议,很是支持,并积极为实现这一建议充当“说客”。经过层层上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建议,一下子解决了三亿三千万元,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

在如何建设冶炼系统这个问题上,金川公司内部有过争论,当时不少人主张另起炉灶,新建一个电解车间,认为这样保险。王文海主张通过挖掘电解车间内部潜力来解决。通过反复试验,找到了提高电流密度、提高PH值的操作方法,使电解槽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三分之一,电镍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公司应用这项成果,对电解镍车间进行改造,只在原厂房内增加十六个电解槽,生产能力就由一万吨提高到两万吨,节约了大笔投资。电镍一级品率也由61.75%上升到87.05%,电镍成本下降了19.4%。

选矿系统利用“二矿区富矿中性介质选矿新工艺”这一科研成果,对选矿原有的三、四系列进行改造,并局部改造二系列,就解决了选矿能力不足和矿石成分变化带来的问题。

为了实现“三年三大步”的目标,王文海在强化企业管理上也狠下了一番功夫,积极进行以经济责任制、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改革,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职工培训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83年,金川成功地迈出第一步,镍产量突破了1万吨,实现利税1.1亿元,分别比1977年提高81.45%和117.8%,被国家经委评为全国102个经济效益好的单位之一。1984年产镍1.5万吨,迈出了第二步。1985年,提前二十一天完成产镍两万吨,胜利地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奋斗目标,上缴利税突破两个亿。方毅同志发来贺电。

“三年三大步”,这是金川公司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自豪、最骄人的成绩,这三年也是金川公司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热心为群众

王文海于1922年11月生于河北定县,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在延安8年中,先后就读于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兵工部的高职学校,取得高职毕业资格。延安革命圣地把这个“红小鬼”造就成了一位出色的技术人才。在革命队伍里的长期培养锻炼,使他具有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金川工作期间,他十分注意关心群众疾苦,对职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要求高度重视,尽力予以解决,体现出一个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

8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金川地区治安秩序不够好,企业的某些原料、材料和产品常被偷盗;职工住宅区门窗被撬、自行车等财物被盗现象常有发生;女职工夜间上下班途中感到不安全,为此常由家人护送;部分社会闲散人员、待业青年甚至少数年轻职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常酗酒打架,寻衅闹事。弄得一时正不压邪,好人受气,职工上班时有后顾之忧。而当时,市政机构处于筹建和初建阶段,警力不足,治安管理职责和区域不清,有不少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王文海看到,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扭转,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职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企业和职工都十分不利。于是,他不等不推不靠,动员组织企业内部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首先要求各单位对本单位的人和事,大胆抓,从严管;同时抽调素质高、作风好的武保干部和基干民兵,组成公司内部的治安指挥部,形成遍布公司上下各个角落的治安管理网,昼夜巡逻执勤,狠抓坏人坏事和和歪风邪气。他本人亲自出马,亲临指挥督战,敢于捅“马蜂窝”,摸“老虎屁股”。有的好心人为他担心,劝他少惹麻烦,可他为了群众,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决心抓到底。他常和民兵同甘共苦,哪里有问题他就同民兵去哪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金川内部的治安秩序大有好转,许多不良现象得到了制止,职工家属比较放心了,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广泛赞誉。后来,就是曾经有过不良行为被他“骂过”、“训过”的青年小伙,也大有转变。有的成了生产积极分子,有的当上了班组长,有的遇到他不但不“恨”,反而从内心十分尊敬和感谢他,向他鞠躬。有的家长去感激他对孩子的管教,因为这收到了家庭教育起不到的效果。

金川建厂以来发生过不少因工伤亡事故,尤其是矿山井下作业条件差,伤亡事故更多一些。王文海十分体察工亡职工家属的处境和困难,很耐心地接待他们的来访,仔细听他们的述说,语重心长地同她们交谈。觉得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要求也多是合理的。金川有了今天,不应忘记和冷落他们,应主动积极地关心他们的疾苦,把工作做在前面,不要等上门来,要送上门去做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各单位党政工团组织,常去工亡职工家庭看望、慰问,帮助解决困难,送去党的温暖。逢年过节分片组织请他们带上子女集体吃过年饭,各级领导到场作陪,进行慰问,向他们拜年,集体做工作,热烈的气氛使他们十分感动。这件事开始前,有的同志担心请他们集体吃饭,集中在一起更容易起哄闹事,不好收场。可实际上他们在这种场合,互相劝慰,互相做工作,收到了感人的效果,从而加深了相互理解,大大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使企业以后在这方面的工作好做多了。

金川建厂以来,职工的生活福利、后勤服务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欠账较多。广大职工长期在这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辛勤工作,不计得失,其精神是很可贵的。王文海在上级指示下,在一手抓金川生产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的同时,也不放松抓紧职工后勤生活服务方面的工作。从生活物资的供应到职工居住条件的改善,都曾多次向主管上级反映,取得支持和帮助。十多年来,金川公司围绕职工生活在住宅建设、农林绿化、畜禽养殖、食品加工、医疗卫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由于金川公司是困难时期上马,又坚持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指导思想,对职工生活欠账很多,6000多名待业青年和数千名职工家属无业可就,许多人还没有户口,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由于配偶长期调不来或难以落上户口,就离开了金川。1980年7月27日晚,几位胆大豁出来的女同胞冲到金川招待所的大厅内,又哭又闹又叫,向方毅同志告状,要求解决户口、工作等问题。方毅同志在第二天召开的第三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一定要关心职工的生活问题、孩子入学问题、牺牲了的人的问题、两地分居的人的问题。随后,王文海带领有关部门领导立即四处奔波,紧锣密鼓地操办,不久就经省里特批解决了一些工亡家属的落户问题。以后几年,有数千户老工人的妻子儿女当上了名符其实的金川人,有数百对工程技术和专业人员,终于唱罢两地相思的苦恋之歌,走下鹊桥,永远地“战斗在一起”了。

王文海同志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工作作风风谨,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在职工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对自己的亲属和子女严格要求,体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1988年4月,王文海改任金川公司顾问,1993年11月离休。这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关心着金川的生产建设和发展前景,对金川的重大问题提出他的意见和建议。15年里,他在金川的出色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金川职工的承认。1988年5月,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8月,又荣立全国有色行业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一等功;1989年,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从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龙首山顿首铭记逝者英灵绕戈壁,金川河垂泪永念先哲心血洒镍都。王文海同志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着的金川热土,他的英名在金川公司发展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丰功伟绩已深深铭刻在金川人的心中。镍都儿女将深深地怀念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