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城市建设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规划工作得以恢复,张掖也走上了先规划后建设的正常轨道。张掖城市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旧城改造为主线,以供水、排水、道路建设等基础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正式拉开了张掖城市建设发展的序幕。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思路。达到了张掖城市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第五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一、城市建设规划体系日益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规划工作得以恢复,张掖也走上了先规划后建设的正常轨道。截至2008年,全市城镇规划区面积达10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50.06平方公里。规划体系逐步健全,总体规划日益完善。

新修编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张掖市在省域城镇体系中建设河西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基地的职能和地位,确定了“一心(主城区)、三片(主城区、西部新城区、东北郊产业园区)、四轴(以东西街为主的东西轴线、以南北街为主的南北轴线、以张火公路为主的斜线轴线、以新城区南北向干道为主的城市次轴)”的布局结构和45.4万人,51.3平方公里的发展规模,勾画出了未来15年张掖城市建设的新蓝图。从2004年起,先后编制了市区主要区域、重点地段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五县也分别编制了县城总体规划。8个国列、省列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村庄规划正在逐步编制。目前全市六县区城镇规划区面积达到1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47.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城市规划面积51.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形成了以“金张掖”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5个县城和20个重点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体系,促进了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张掖城市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以旧城改造为主线,以供水、排水、道路建设等基础公用设施建设为重点,正式拉开了张掖城市建设发展的序幕。1992年以后,加快了城镇建设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开展“安居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

1996年至2002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对各县(区)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及村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各县(区)开展了辖区内城镇体系的规划编制,共编制重点地段、住宅小区、广场公园、城市道路、开发小区等详细规划184项、编制小城镇规划10项、乡镇规划32项、中心村规划210项。与此同时,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各县(区)建成了一批辐射功能强的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形成了农副产品物资集散中心。先后建成了张掖电力大厦、电信大厦,中心广场、甘泉公园、高台月牙湖公园、民乐公园、佛城古建筑群、明清街、马可波罗大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城镇亮点工程。一大批宾馆饭店、商场超市、车站医院、文教设施拔地而起,使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建设领域普遍推行招投标制、质量责任制、社会监理制和用户评价制,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村镇建设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20个试点小城镇,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体现城郊商贸型、乡镇工业型、旅游资源型的小城镇群体,成为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城乡物资流通集散的纽带。

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三大战略,加快张掖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8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市区面积达50.0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45.4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6%,人均住宅面积达26.52平方米。市区城市道路长度达64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0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万吨,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280吨。达到了张掖城市建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主要以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为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96年至2003年,投资18.2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拓建城镇道路360条、412公里,架设路灯4244盏,日供水能力15.1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2004年以来,市县(区)先后改建、拓建、新建城市道路63条、88.5公里。其中,市区24条、25.27公里。2005年以来,重点解决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强力推进道路建设。投资4.3亿元,新建了金张掖大道、南二环路东段、北大街延伸段,相继打通了县府街向南延伸段、南环路向东向西延伸段、新建街向南延伸段等丁字路,对南环路、312线东出城口进行了整体改拓建。2004年新建集中供热工程10项,其中总投资1.4亿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供热能力达到260万平方米,实际供热面积180万平方米;总投资1.06亿元、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于2006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2151万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于2007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市、县区供水工程全部完成,城镇日供水能力达到15.45万吨,其中投资1.2亿元的城区供水扩建工程建成,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满足了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巷道建设向背街小巷延伸。到2008年,先后高标准改造了劳动南街、花园巷等30多条背街小巷、路段,并配套排水、路灯、垃圾收集清运等设施,解决了区域内道路不平、下水不通、路灯不亮、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三、引导多元投资促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城市是人流、物流的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的服务、管理功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单纯依靠国家投入建设城市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营城市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引导、推动社会投资是加快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1980年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2369万元,为单一的国家投资。到1996年开始出现了多元投资的格局,全市总投资5331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477万元,集体投资6770万元,私营个体投资9069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24.2%。到2004年全市总投资达到18.39亿元,国家投资14.4亿元,集体投资1.45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投资2.53亿元,占13%。2007年总投资70.6亿元,国家投资27.3亿元,非公有经济投资达43.36亿元,占61.3%。

商品房建设进度加快,2000年总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的面积85.3万平方米,个人购房13.1亿元。2005年投资3.3亿元,开工建设面积132万平方米,个人购房23.2亿元。到2007年投资9.08亿元,开工建设面积335.7万平方米,个人购房32.2亿元。在城市建设中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房地产市场建、销两旺的趋势,市政建设蓬勃发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村镇建设

至1985年底,全区村镇规划完成93.88%,其中集镇规划完成96.86%,村庄规划完成93.8%,基本完成了村镇规划的要求。1996年以后是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20个试点小城镇,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以来,全市村镇规划建设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指导思想,以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和农宅建设为重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战略来抓,把村镇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通过示范带动,建管并举,不断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村镇建设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修编完成了54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747个中心村的规划。其中9个重点镇和13个省市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全面完成,规划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几年来,试点小城镇累计投资达到12亿元,建成公共建筑92.3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7.2万平方米。近20万户农民改建、新建了住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5平方米。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正在形成,涌现出了甘州区大满镇、高台县南华镇、临泽县新华镇、民乐县六坝镇等国列、省列和市列试点小城镇。集镇工业和二三产业呈现出向小城镇聚集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