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风貌,日新月异

城市风貌,日新月异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昔日烟囱林立、空气污染的城市今天,沈阳的变化翻天覆地,变得亮丽清新,所谓“傻大黑粗”已成明日黄花。建成日处理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6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蒲河流域污水处理率达到45%。青山依旧在,辽河水正清,辽河沈阳段如今已经成为辽河流域中最具人文景观、旅游价值、休闲功能的生态区。沈阳的环城水系全长49.7公里,被称为百里运河。绕城水系建设,使缺水少绿的沈阳成为一座“水城”,让沈阳的空气更清新、更湿润。
城市风貌,日新月异_振兴沈阳10年成就图文志

浑河夜景(林宽 摄)

十年,沈阳变了,变得让人刮目相看。

“傻大黑粗”,这是人们过去对沈阳的印象。往昔的沈阳委实是厂房密布、烟囱林立、空气污染、市容灰暗。

昔日烟囱林立、空气污染的城市(铁西区委办公室 供图)

今天,沈阳的变化翻天覆地,变得亮丽清新,所谓“傻大黑粗”已成明日黄花。

沈阳漂亮了——这是他乡人踏上这块土地异口同声的赞叹。出机场高速到北陵公园,一条“金廊”——12公里的长街展现眼前,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耸立两旁,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就有200多座。举目城市,到处是新建住宅小区、绿化带、街心花园,好一派北国风光。

沈城新貌(刘杰敏 摄)

一、沈阳水清了

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沈阳的母亲河——浑河在浊清变化之间,见证了沈城太多的变化。过去人们一提起沈阳,就会想到污浊的空气和发臭的河水,绝不会把眼前这美丽的景色与沈阳联系在一起。

细河U谷(铁西区委办公室 供图)

安静恬适的蒲河风光(于洪区 供图)

丁香湖晚景(于洪区 供图)

眺望母亲河(李雪松 摄)

科普公园一角(乔璐 摄)

沈阳的治水是从浑河开始的,先后在浑河沿线及其他河域建设和改造了9座污水处理厂,全市集中污水厂由一座增至26座,十年间日污水处理能力由40万吨增加到70万吨,污水处理率由13%提高到85%。

美丽的碧塘公园(皇姑区 供图)

北运河带状公园(皇姑区 供图)

獾子洞湿地白鹤(周海翔 摄)

到过沈阳的人重新来到五里河公园,看到这里的蓝天碧水,看到河岸上嬉戏的游人,会吃惊地问道:这是浑河吗?这是沈阳吗?“沙岸人唤舟,波明起鸥鹭”,这是清代沈阳才子缪润绂对当年浑河美景的描绘。而今,这样的美景又在浑河以现代的形式重现,两岸高楼林立,夜晚灯火辉煌,浑河黄金水道成为一幅金色的风景,让人看到的是生态的浑河和发展的沈阳。

五里河公园夜景(沈河区新闻中心 供图)

浑河南岸风光(刘杰敏 摄)

清澈的浑河水映出了河边楼群的倒影(任飞扬 摄)

薰衣草庄园(丁文山 摄)

2010年,沈阳全面启动了蒲河治理工程,建设蒲河生态廊道,“山、水、园、林、路”综合整治,引辽入蒲,建设蒲河文化绿岸,对61家日排水超过100吨以上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了治理,48家企业关停。建成日处理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6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蒲河流域污水处理率达到45%。实施河道清淤及岸坡生态治理50.7公里,建设浑河引水工程,增加蒲河生态水量6500万立方米。累计植树362万株,造林面积4.1万亩。完成沈北新区、于洪区蒲河13个景观园区建设,展现了蒲河生态廊道新形象,昔日荒凉污染的蒲河,面貌一新,河水碧波荡漾,两岸花团锦簇。一条绿意盎然、景色如画、生机蓬勃的崭新蒲河已经成为沈阳一道美不胜收的亮丽风景线。蓝天碧水间,踏青赏景,在蒲河生态廊道,随处可见人们散步留影,垂钓休闲

蒲河(王思力 摄)

蒲河廊道(刁宝成 摄)

水美,滩绿,百鸟啁啾,杨柳摇枝的河滩地前,奔腾不息的辽河犹如一条银光粼粼的珍珠项链。从新民市毓宝台大桥上俯瞰它,腾空翱翔的鸟儿在河面上觅食盘旋,摇橹的渔夫掌着木船载着游客向水岸蜿蜒的景区驶去。新民市、辽中县,毓宝台、满都户等生态蓄水工程与碧水、蓝天、绿树交相辉映的美丽景画,让人流连忘返。沈北新区“万亩湿地百鸟湖”的景观呼之欲出。青山依旧在,辽河水正清,辽河沈阳段如今已经成为辽河流域中最具人文景观、旅游价值、休闲功能的生态区。新民雾锁密林,浪鸣辽河,万亩滩地,生态长廊俏梳妆;辽中霞溢河床,水岸炊烟,水利枢纽缀两岸……到沈北七星山上赏葵花,到辽河湿地享“荷塘月色”,山在河中,河在花海中。

辽河七星湿地(李雪松 摄)

“玉带”——环城水系。沈阳的环城水系全长49.7公里,被称为百里运河。随着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城市发展,百里运河使沈阳这座钢筋铁骨的城市感受到更多的纤细和圆润。如果你有兴趣,夏季里可以沿着运河走走,来一次“环游沈阳100里”的观游。从二环路西路西行,不远便可看到一片宽阔的湖面,丁香湖这昔日的“龙须沟”,今日已成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胜地;水景节点青年湖已成“玉带”的精品,镶嵌在金廊之上;依着北运河的宁山公园,许多居民在这里消暑纳凉,河边的活动丰富多彩,跳舞、划船、放风筝,还有坐在河边倾听蛙声的老人和小孩儿;龙王庙公园是环城水系中最美的地方,绿草如茵,已成了百姓的避暑乐园。

焕然一新的长青桥(张雨晨 摄)

丁香湖公园(于洪区 供图)

同样在改造中受益的还有铁西的“臭水沟”——卫工明渠。“臭水沟”的历史,年纪稍大一点的沈阳人都知道一二,老人可能会告诉你,铁西原来不但有号称“臭水沟”的卫工明渠,还有号称“小臭水沟”的重工明渠。振兴十年,卫工明渠经历了由浊到清的转变。沈阳环城水系的建设改造,不仅为沈城百姓提供了优美舒畅的环境,更成了开发商眼中的天然的景观带和水岸,运河两岸越来越繁华,依水而居的市民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绕城水系建设,使缺水少绿的沈阳成为一座“水城”,让沈阳的空气更清新、更湿润。

卫工明渠(李雪松 摄)

东湖生态区(王毅 摄)

二、沈阳清新了

昔日的“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如今已是国家环保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

从30万吨铬渣山处置利用工程、沈海热电脱硫等项目的启动实施,到细河改造的竣工;从张士、沈抚污水灌区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到一批重点企业的搬迁,一个以天蓝、树绿、水清为基本风貌的沈阳正阔步迈向“生态时代”,2009年,沈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国唯一的生态城市示范项目,正在向国家生态市和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目标迈进。

“戒烟”,沈阳的好天越来越多,这要感谢削减煤烟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治理汽车尾气、调整城市供热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等一系列举措。象征着老工业基地的3000余根烟囱“轰然倒下”以及几百座小、旧锅炉的“寿终正寝”,使沈阳走出了高污染、高能耗的老工业时代。

减污,腾出环境容量。为了“青山、碧水、绿树、蓝天”常驻,沈阳通过调整城市整体布局、优化发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通过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消除了市民深恶痛绝的黑烟、黄烟和污水,告别了重度污染的历史,铁西区荣获“2008年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过去的五年间,沈阳关停了全部64户地条钢生产企业;查封停产了36户土炼油、小炼油企业;整顿了43户小造纸企业;拆除建成区内803座10吨以下燃煤锅炉。

告别污染的铁西新区(铁西区委办公室 供图)

三、进入地铁时代

2010年9月27日,沈阳人圆了地铁梦,沈阳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历史时刻。沈阳地铁的开通,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一条轨道交通的意义,它更像一条经济大动脉,打通了城市边缘与城市的地理障碍,让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沈阳进入了“地铁时代”。

沈阳地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建设地下城防工程时,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就萌生了建设地铁的设想。从1965年5月开展相关工作到2005年8月国务院批准《沈阳地铁建设规划》,再到地铁一号线开通,整整45年,沈阳人终于圆了地铁梦。

沈阳地铁建设意味太多。地铁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地铁是城市的引导线、繁荣线、生命线,没有地铁的城市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判断:如果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沈阳地铁很难获得国家如此高度的重视;如果没有振兴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沈阳地铁建设不可能有如今的广泛影响和强大的牵动作用。由是,沈阳地铁的开通何尝不是对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好诠释?

城市名片——沈阳地铁(师俊杰 摄)

等待乘坐地铁的人们(师俊杰 摄)

地铁是经济工程。沈阳地铁的经济效应已日益显现。沈阳城市形象的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繁荣、房地产空间布局的延伸,都得益于地铁的发展。

地铁是民生工程。在路面交通不堪拥挤、空气污染愈发严重的今天,我们尤其盼望地铁。地铁还会在住房、就业等方面为公众带来福利。

地铁更是文化工程。地铁改变了传统交通工具的单一属性,成为展示市民素质和地区文化的窗口,沈阳的地铁文化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从小众到大众,渐渐承载起沈阳的形象品质。

如今,沈阳地铁1号、2号线49.8公里全面开通,9号、10号线正在加快建设,未来五年还将建设4号线。

两根铁轨通四方,一城老少皆为傲,地铁已成为沈阳人引以自豪的城市名片。

街巷路面改造前(皇姑区 供图)

四、“小巷工程”与大交通

小巷工程为市民排忧解难。2004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沈阳小巷工程为市民排忧解难》的消息,讲述了沈阳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困难,挤出财力实施“小巷工程”,下决心让市民告别“门前路难走、窗下灯不明”的故事。

街巷路面改造施工中(皇姑区 供图)

街巷路面改造后(皇姑区 供图)

修缮一新的小巷(陆兵 摄)

2003年,沈阳开始实施惠及范围最广的“小巷工程”。“小巷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为民的最大民心工程,它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百姓民生。十年来,对全市2172条小街小巷和2948个老旧小区的道路进行了全面整修。《人民日报》如是说:“小巷连着民心,沈阳市民对市委、市政府改造小巷路的决策交口称赞。在东陵区文富路,李东平老人在刚刚修缮一新的小巷路上散步。他感慨地说,修这样的小巷路,领导不容易看到,咱老百姓天天看得到。在于洪区鸭绿江崇东社区,72岁的李老太说,这里从前全是乱石和烂泥,夏天臭得没法开窗户,现在一到晚上人可多了。许多居民说,一个小巷工程,把党和政府与老百姓的心拉近了。”

大交通撑起沈阳发展骨架。沈阳振兴十年,变化最大的应属沈阳的大交通。哈大客运专线投入运行,沈抚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沈阳站、沈阳北站综合枢纽全面改造升级;桃仙国际机场T3航站楼新建工程竣工使用;沈抚、沈本、沈彰、沈阜等一批重点公路建成通车,一、二、三环改扩建和四环工程建设,高效顺畅、多种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大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两条地铁线建成运营,中心城区四大环线全面改造新建,辐射周边的高速公路和城际连接带五条产业开发大道基本建成。

小巷连着民心——正在健身的老人(张文魁 摄)

十年,改扩建和新建沈阳至康平等高速公路10条,建设里程427.4公里;新建公路179条,建设里程951公里;改扩建和新建沈阳南站、北站等铁路车站3座,将新增面积951万平方米;改扩建和新建桃仙机场T1、T2、T3航站楼,面积达到33.1万平方米,国内外航线达到110条,其中国际航线20条,年进出港旅客由十年前的300万人增加到1100万人。

大交通成为沈阳发展的加速器,为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对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之梦公交枢纽站(王毅 摄)

四通八达的文化路(李雪松 摄)

浑南新城现代轨道交通更是“第三代城市”的标志。浑南新区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中第一个实现了区域现代有轨电车公共交通骨干网络系统,以现代有轨电车为骨干,将地铁、公交等交通方式融为一体,现已形成4条线路、60公里长的网络,将浑南现代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融为一体。

现代有轨电车铺轨施工现场(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东陵分局 供图)

一站一风景,一站一胜地。现代有轨电车贯穿了桃仙国际机场、沈阳新南站等东北交通中心,贯穿了全运会亮相的新舞台全运村、全运会指挥中心、奥体中心,贯穿了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科技中心、国际新兴产业园、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更是做好了与抚顺、本溪进行有轨电车线路贯通的准备,成为融合沈阳经济区的重要交通平台。

沈阳有轨电车(杨新跃 摄)

浑南夜色(李雪松 摄)

五、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十年来,沈阳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横一纵形成了城市金廊、银带两条中心线,城市景观得到极大改善。全市中心城区面积由1150平方公里扩大到154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由248平方公里增加到430平方公里,扩大了73.4%。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供水、供气管道分别增加238公里和2252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道路面积6223万平方米,比十年前增加55.2%;公交营运线路达到205条,增加103条;线路总长度3741公里,增加1.3倍;公交标准运营车辆6594标台,增加48.1%;十年公交客运总量累计达到97.9亿人次。地铁1号、2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实现运营里程1279.2万公里,客运量7267.63万人次。

覆盖4G网络的沈阳公交车(张文魁 摄)

十二届全运会综合馆(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东陵分局 供图)

奥体中心、会展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重大设施建成使用,使沈阳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和牵动功能显著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