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沪苏浙创新子系统的基本状况

沪苏浙创新子系统的基本状况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3 沪苏浙创新子系统的基本状况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体系中,沪苏浙三个创新子系统各具特色和优势,在整个系统中的分工和作用也因而迥异。(一)上海市创新子系统基本现状实践表明,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

4.2.3 沪苏浙创新子系统的基本状况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体系中,沪苏浙三个创新子系统各具特色和优势,在整个系统中的分工和作用也因而迥异。上海市创新子系统处于龙头地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集聚和辐射的功能,其实力和水平决定着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实力和水平;浙江省创新子系统以体制灵活、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为鲜明特色;江苏省创新子系统以实力雄厚、活力四射的外资经济为显著优势。苏浙构成南北两翼,从实际出发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发布的《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是反映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水平的权威指标,其核心指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即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2005—2009年,苏浙沪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一直位居全国各地区前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2009年浙江略低之外)(见表4-4)。特别是上海市,长期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最能体现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指标比较中,2009年,苏浙沪共取得202144件,占当年全国总量的40.28%,较2005年的26.36%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研发经费指标直观地体现社会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2005年苏浙沪共投入研发经费641.5亿元,而2009年此数据已增加至1524.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6.2%。

表4-4 2005—2009年苏浙沪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科技部网站历年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一)上海市创新子系统基本现状

实践表明,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上海市创新体系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子系统,它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关系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与建设的未来,更是关系着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上海科技投入和产出同步增长,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已逐步形成创新的社会环境,初步具备了实现知识社会转型的条件。

密集的贸易、金融和信息资源是上海成为高端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以及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坚实基础。目前,上海有各类科研院所206个,依托大学打造国家级科技园区的产学合作联盟形式也已成气候,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几年来,科研机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2000年承接的科研项目经费为84.2亿元,2009年则增至207.1亿元,有相当的增幅;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始终保持全国前列。浦东新区集聚了人才、技术、证券、期货、商品、产权和航运这七大国家级要素市场,近500家中外金融机构,9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多家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以及1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几千多家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等,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辐射面最广、为全国服务能力最强的区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部经济高地。

然而,上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核心技术供给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仍然有限,对产业能级的提升支撑力度尚显不足。随着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上海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二)浙江省创新子系统基本现状

浙江省具有悠久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人文传统,培养了浙江人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进取意识和创业精神。2003年初,浙江省政府就作出了“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创新资源平台建设和多层次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发挥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

浙江省是典型的资源小省,在没有特殊优惠政策、没有国家较多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一跃成为经济强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功不可没,发展出独具浙江特色的民营经济模式。目前,民营经济的经济份额已占浙江省GDP的70%以上,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全省的90%,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创汇总额和全国民企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作为最早开始跨区域投资和经营的省份之一,浙江企业在沪苏两地的投资突破了区域行政壁垒,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联合和区内贸易,为产业合作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远不及沪苏丰富,浙江便主动向沪苏两地寻求研发和人才协作,多种机制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浙江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联盟也日趋得到强化。目前,浙江引入了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清华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先进制造研究所、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等300家科研院所,其中以企业为主体而引进的就有230家,在科研人员和经费上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浙江大学。

(三)江苏省创新子系统基本现状

江苏秉持“依托上海、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战略方针和城市功能定位,在依托上海宽广腹地,发挥自身区位优势,把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的道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江苏省是我国高校院所最多的省份,南京市科技综合实力和综合教育水平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二科教中心城市。2007年,江苏省企业研发投入约占其研发总投入的80.7%。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也占有重要地位,省政府规划建设的4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苏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县(市)一基地的格局。苏锡常及昆山等地相继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中国和新加坡在苏州合作开发建立了工业园区。

江苏省的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私企投资和外商投资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较小。江苏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处在全国首位,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资本高度密集的省份,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全面超越国有、集体以及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江苏制造业的投资主体。国际直接投资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带动了江苏企业的科技进步,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从而形成了“公有制经济+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的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新苏南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