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模型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模型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2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模型在详细探讨了企业内部和部门内部社会资本后,前文实际已经论述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总体。表8.1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不同层次比较纵观全文,本研究是典型的多层次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生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γ是个人的感情社会资本、业务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合在一起共同的转化率。

8.2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模型

在详细探讨了企业内部和部门内部社会资本后,前文实际已经论述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总体。本节主要就是对前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由于目前理论界对于社会资本的认识还比较混乱,本书用了很大的篇幅提炼和澄清了一些理论观点,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相关基本概念的定义,力图在一个明晰的理论平台上研究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有关问题。

作为组织间关系领域的研究,本书主要希望阐明的是企业这个层次的外部社会资本生成问题,但是必须首先论述个人层次和部门层次的社会资本,这主要是基于如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有一部分是从个人层次和部门层次转化而来的,所以需要首先明确这两个层次社会资本的相关问题;二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生成在一些方面与个人和部门的社会资本生成有类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最后,在前面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本书重点分析了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生成问题。本书是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全景式分析,逻辑相对完整。

在各个层次的分析中,笔者都借鉴了系统主义的要素、构成和环境三维分析的观点,即任何一种关系都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参与主体、关系本身和关系所处的环境背景。在明确了各层次的参与主体后,主要对关系本身进行阐述,力图全面地考虑该行为主体为什么要形成社会资本、其社会资本的生成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生成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成为本研究的重点。对于关系所处的环境背景包括行业经济背景、政策制度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本书在“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一般分析”一章中作了集中的分析。笔者把上面所论述的内容按照该体系框架简单总结成表8.1。

表8.1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不同层次比较

img32

纵观全文,本研究是典型的多层次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生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图8.1就是本研究所建立的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模型。

为了得出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函数关系,本书用下列字母来表达相应的社会资本:

P1:个人从所处部门内部获得的社会资本;

P2:个人从所处企业其他部门获得的社会资本;

P3:个人从所处企业外部获得的社会资本;

D1:部门整体生成的从所处企业内部获得的部门外部社会资本;

D2:经由转化来的从所处企业内部获得的部门外部社会资本;

D3:部门整体生成的从所处企业外部获得的部门外部社会资本;

D4:经由转化来的从所处企业外部获得的部门外部社会资本;

F1:企业整体形成的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F2:经由转化来的企业外部社会资本;

P:个人的社会资本

DI:部门的内部社会资本;

DE:部门的外部社会资本;

FI: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

FE: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

根据图8.1,并总结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出如下公式:

公式1:XP=XP1+XP2+XP3

该公式表明个人的社会资本总量XP由三个部分加和组成。为了层次对应上的方便,笔者将某个人的社会资本分为他(她)与所处部门内部的人之间建立的社会资本(P1)、他(她)与所处企业的其他部门及这些部门内部的人之间建立的社会资本(P2)以及他(她)与所处企业外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的社会资本(P3)。

img34

该公式表明的是部门内部社会资本的定义。通过定义及公式2可以看出,部门内部社会资本反映的其实是个人社会资本的问题,所以本书并没有将其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

img35

式中:α是P2转化为D2的转化率

式中:β是P3转化为D4的转化率。

通过扩散效应与吸收效应,个人的社会资本会向部门的外部社会资本转化,这两个公式反映的就是这样的转化。虽然作为载体的行为主体相同,但是由于建立关系的对象不同,α与β并不一定相同。这里的转化率是个人的感情社会资本、业务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合在一起共同的转化率。需要明确的是,业务社会资本的转化率要高于另外两种社会资本,在公式中这一点并没有得到体现。

公式5:XDE=XD1+XD2+XD3+XD4

部门的外部社会资本由两大部分组成,部门与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的社会资本以及部门与企业外部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的社会资本。同时,根据社会资本是由部门整体生成的,还是由个人的社会资本转化来的,我们可以将上述两类部门的外部社会资本再分别分为两部分。公式5表明的就是部门的外部社会资本总量由这样四个部分加和组成。

式中:n为企业中部门的数量;m为第i个部门中个人的数量;ε为同时被个人和部门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

该公式表明的是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定义。通过定义和公式6可以看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个人社会资本和部门外部社会资本的问题,所以本书对此也没有做重点分析。需要指出,有一部分P2和D2的载体是相同的,即个人和部门同时拥有这些社会资本,在加总时这部分社会资本必须被减去。由于转化之后的社会资本可能不再被个人所有,所以被减去的值应该小于转化的值。

式中:n为企业中部门的数量;m为第i个部门中个人的数量;γ是P3转化为F2的转化率;λ是D4转化为F2的转化率;μ是同时被个人和部门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

通过扩散效应和吸收效应,个人的社会资本和部门的外部社会资本都会向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转化,其中,个人的社会资本向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转化是本书论述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指出,有一部分P3和D4的载体是相同的,即个人和部门同时拥有这些社会资本,在加总时这部分社会资本也必须被减去,与公式6中的ε一样,这部分被减去的值小于转化的值。如何提高γ和λ是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提高γ,因为相比较起来,在一般企业中λ比γ要大得多,依照命题11,λ甚至是一个接近1的值。γ是个人的感情社会资本、业务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合在一起共同的转化率。同样需要明确的是,个人业务社会资本的转化率要高于另外两种社会资本,在公式中这一点没有得到体现。

从公式上看,ε和μ这两个值都应该越小越好,这说明经由转化生成的部门外部社会资本越不依赖个人则企业的社会资本值越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这一点的关键。

公式8:XFE=XF1+XF2

该公式表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总量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也是本书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

以上8个公式系统表达了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函数关系,对图8.1作了较为全面的诠释,并且也为与企业社会资本有关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数学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