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本书着重分析的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但也涉及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笔者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这些分析都没有切中要害,应该从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理论上面寻求答案。非正式的关系显然也在这些学者的考虑之中,这些论述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

4.1 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

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本书着重分析的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但也涉及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本节主要阐述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至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下文会有专门的论述。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社会资本的生成,各个学科都有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认为一次性的囚徒困境游戏并不会导致合作结果的出现,因为这时的纳什均衡结果是背叛;然而多次重复该游戏将导致双方产生合作,从这个角度看,社区成员之间重复互动是产生社会资本的原因。社会学家福山则认为社会资本产生的原因是等级下的权威资源的存在。怀特利(Whiteley)从人格道德和心理问题的角度探求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纽顿(Newton)则在社会和社会制度的层面分析这个问题[1]。笔者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这些分析都没有切中要害(实际上这些研究也没有分析到企业这个主体),应该从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优势理论上面寻求答案。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前文提到过传统管理理论主要有两种分析视角。一种是外生论,这个视角的代表人物是Porter(1980,1985),他认为企业经营中的超额利润是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的特征的函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产业选择和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在Porter之前就有学者(Masson &Bain)提出了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即SCP)范式,认为企业的绩效差异是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这些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种种行为,并进一步导致了不同的绩效[2]。另一种分析视角是竞争优势内生论,认为不同的竞争力是由于企业的异质性所致而非产业结构,Barney的资源理论是这个角度的代表。同时,这个角度的理论还有企业能力观:Prahalad和Hamel(1990)提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Stalk、Evans和Lawrence等学者也提出了整体能力的观点。企业知识观:这种观点认为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个角度秉承了资源观和能力观的主要观点。组织学习观:这种观点承认知识是企业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动态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这种观点从静态的企业资源观、能力观和知识观发展而来,以动态的眼光回答了企业竞争优势问题。

这两种理论视角对揭示企业的竞争优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现实世界中企业间关系越来越紧密以及企业网络的不断涌现对这两个理论造成了冲击,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是针对单个企业的内生论或外生论所能解释的,新的视角出现了,这就是竞争优势的关系观。上文曾提到过关系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独特资源,所以笔者更倾向于将关系观视为竞争优势内生论的向外扩展。可以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总结成表4-1[3]

表4.1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总结

关系观目前是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演进的最新阶段,这个视角下的网络组织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战略联盟等都是当今研究的重点和焦点,相对于内生论和外生论,关系观既考虑了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同时又兼顾了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分析,在考虑关系时既要考虑正式的关系又要考虑非正式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全面的企业理论。关系观强调企业默认知识的互补和联合,而这是企业知识观所没有强调的;同时,关系观把组织学习的视野扩展到组织外部,在组织学习观的基础上作了提升。

那么,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为什么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呢?综述中曾提到了各种关于社会资本给企业带来益处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作了一定的回答,这里不再重复。另外,Grandori和Soda(1995)分析道,组织网络之所以能够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组织间进行合作所需的沟通、协调、决策以及信息处理等机制。经济学家分析后认为,一个企业网络中的成员如果都能进行关系性特定资产的投资,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就能产生一种大于单个企业收益之和的超额利益,即关系性租金,正是这种关系性租金成为企业生产率提高和竞争力实现的源泉(宋华,2000)。非正式的关系显然也在这些学者的考虑之中,这些论述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原因。

从笔者和T经理的一番对话中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企业对社会资本的认识:

笔者:你与别人或别的企业建立的这些非正式的关系对你的企业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

T:太重要了,我记得李嘉诚就说过,“经营关系比经营生意更重要”。我愿意把这种你所说的非正式关系看成是朋友关系。我希望能和所有的人交朋友,当然不可能,但是我一定要和尽量多的人交朋友。2003年初来到北京,我在这里几乎没有一个熟人,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创业太难了。但是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起来,很多事情都方便了,对我的企业帮助太大了。我给你举个例子吧。你可能知道,翻译大多是兼职的,一个翻译在我的公司做,可能同时也在其他公司做,为了多赚钱嘛!可以理解。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活儿和别的公司的活儿同时找到这个翻译,他会先考虑做我的活,不是钱的问题,哪怕别的公司给的价格高,他还是会和我做,否则他会觉得对不起我,因为我跟公司的很多翻译都成了朋友,这种关系比纯粹的业务关系有力得多。真的就不是钱的问题了,上个月那次世界广告大会,就是在人民大会堂办的那个,我们公司为大会准备韩语口译,很急,那个小伙子如果别人找他每天要6 000元,但因为是我找,3 000元也就做了,而且本来他当天还有别的事情,被他推了,就因为我们的私交很好。

当然,朋友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本书所界定的社会资本,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并能够理解企业追求社会资本的动机:总体来说就是因为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独特资源,可以为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带来帮助。

在Portes的眼中,笔者上面分析的原因是行为主体追求社会资本的“功利性的动机”,同时,他还指出了“自我圆满的动机”的存在。他主要是从个人的角度分析这种动机:人会按时还债,会为慈善机构捐钱,因为人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做这些事情,这就产生了社会资本,因为相关的人敢于把钱借给别人了,能够从慈善机构得到钱了。

在理论研究中,分析“功利性动机”的文献占有绝对的多数。但是应该说,对于企业而言,这种“自我圆满的动机”也是有意义的。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关注环境、节约资源、扶助弱者等等,很多企业都是出于公德心主动积极地去做这些事情的。

然而,对于以营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而言,这种自我圆满的动机往往很难和“功利性的动机”区分开来,毕竟,很多企业做这些“善举”的目的也是为了最终的营利,因为“善举”可以赢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消费者[4]。在国外,甚至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这是1997年,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协会发起并联合欧美部分跨国公司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制定的。20世纪90年代起,进入欧美公司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开始接触到社会责任的问题;1995年以来,已经有8 000多家中国企业接受了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审核,表现好的企业接受了更多订单,有的企业因为没有改善的诚意而被取消了供应商资格。2000年后,几乎所有欧美企业都对其全球供应商和承包商实施社会责任的评估和审核。现在,我国出口到欧美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遇到SA8000的约束。

可见,区分这两种动机在理论上虽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商业环境中,区分起来会极为困难。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业以营利为最终目的,需要为股东负责,在社会资本的创造方面它的主要动机是“功利性”的,并且应该会比社会中的个人建立社会资本的动机更具“功利性”,这样的企业这样才是理性的。

上面分析的角度更侧重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生成也要考虑到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的最终目的,所以企业建立内部社会资本的动机大体上也是功利性的,下文对内部社会资本还有相应的论述。

企业追求外部社会资本生成的主要动机是“功利性”的,是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