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综述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它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频繁、交叉的关系网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Burt把社会资本研究融入企业层次,他的“结构洞”理论就是以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Nahapiet和Ghoshal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可以按照企业社会网络嵌入的程度划分为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

二、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它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频繁、交叉的关系网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即通过社会资本,各行为主体可以直接获得社会网络中他人拥有的经济资源,如信息资源、技术创新、知识共享。Woolcock(1998,2001)、Baker(2000)、Gulati等(2000)、Landry等(2002)、Presutti等(2007)等国外学者,将社会资本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从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资源获取、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储小平和李怀祖(2003a,2003b)、程民选等(2006)、李新功(2006)、石军伟等(2007)、徐尚昆和杨汝岱(2009)、陈爽英等(2010)等国内学者,将社会资本引入我国企业研究,并强调了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资本研究也已成为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

(一)社会资本的内涵、特征和来源

1.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Woolcock(2000)的研究,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海尼凡(Hanifan,1916)。随后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1985,1989)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而全面研究的研究,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体或团体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所增加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许或承认的关系所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了的。”美国社会学家Coleman(1988)首先将社会资本概念提升到超越个人层次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人们在一个集体和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在一起工作的能力,它在两个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实体,这些实体构成了社会结构的许多方面;在这种结构框架中,它们促进了行为主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Coleman(1988)同时指出社会资本是组织或个体的三大资本之一,它代表了组织或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寓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反映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联系。

Burt(1997)把社会资本研究融入企业层次,他的“结构洞”理论就是以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的。Gulati(2000)强调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出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之一,是一种信念或制度化的预期(即预期他人会采取合作或信任的行为)。当人们之间存在着合作的预期时,即使不合作者,也会采取合作的行为。与此类似,Putnam(1993,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他人的“态度”,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福山(2001)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下特定的群体之中,行动者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陈劲和张方华(2003)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基于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基础上所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总和,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组织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受组织间关系和资源依赖理论等的推动,企业社会资本研究蓬勃兴起,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Sally(1995)因此指出,虽然人们应该对从个别经验得出的总结论保持谨慎,但是这一研究领域现在已经产生了如此多的结果,在同一方向上指出可以得出这种结论。

2.社会资本的特征和来源

与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具有它自己的特性:一是无形性,即社会资本是无形的、难以测量和转让的,它的存在和使用都在一种网络关系中进行;二是网络传递性,社会资本的关键特性就在于信任的传递:A信任C是由于A信任B,而B信任C,这样更大的网络关系就可以通过总体的信任水平来表现,而不需要每个成员之间的亲密接触;三是易产生路径依赖和锁定,社会资本一旦形成往往却不容易改变,并呈现出路径依赖性,被锁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之中;四是嵌入性,社会资本并不像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内在于个人或组织,而是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活动在社会中的嵌入性的产物(Fountain,1997;Coleman,1999;Adler and Kwon,2002;林南,2001)。

对于社会资本的来源,Burt(2000)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两种社会结构,即结构洞(structural hole)和网络闭合(network closure)。20世纪70年代,作为中间人机会功能的社会资本出现在社会学领域并得到认可,如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强度、弗里曼的中心性间距、库克和爱默森的排他性交易伙伴的收益以及博特的复杂网络创造的结构自主(Burt,2000)。Burt(1992)在《结构洞》一书中就全面阐述了结构洞之所以能够产生社会资本在于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信息优势,结构洞可以区隔非冗余性的信息,因此资源是增加的,而非重叠的;二是控制优势,也就是第三方优势,即可以从作为中间人的位置上获取收益。与Burt等学者的结构洞观点不同,Coleman(1990)看到了作为中间人的风险,并提出了网络闭合的观点。他认为闭合的网络,也就是说在一个相互交往的网络中,任何人都逃不过其他人的注视。从概念操作化的术语说,也就是高密度的网络是社会资本的来源。网络闭合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信息获取的优势,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嵌入在关系中的信息潜能;二是信任优势,网络的闭合有利于交易,由于网络中人们彼此信任,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

Nahapiet和Ghoshal(199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可以按照企业社会网络嵌入的程度划分为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三个维度。Landry、Amara和Lamari(2002)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性(structural)社会资本和认知性(cognitive)社会资本两类。其中结构性社会资本指影响相互信赖的规范、价值、观点和信念,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个人之间的社会信任;认知性社会资本指有益于增强合作效果、产生互惠期望、降低交易费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网络资产、关系资产、参与资产等。

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纵向关系资本、横向关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个维度。陈劲和李飞宇(2001)将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政治组织、当地政府部门及各种中介组织、金融组织的联系,这种社会资本是为了从各种组织中获取资源。郭劲光和高静美(2003)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网络资源的最重要类型之一,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就是企业外部存在的、有助于企业摄取各类稀缺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它包括企业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其中纵向联系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间的联系;横向联系指企业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机构、中介组织之间的联系。在张方华(2006)、韦影(2007)、徐尚昆和杨汝岱(2009)、游达明和刘芳(2009)、陈爽英等(2010)、钱海燕等(2010)等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的测量和实证研究中,均采用了这一类维度划分方法。

石军伟、胡立君和付海艳(2007)等学者基于社会网络类型不同,从行动主体层面出发,对企业社会资本进行了分类。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概念。社会网络是指能够被控制的,有利于实现目标及实现目标活动的社会网络结构,而社会资本则是指可以调用蕴含于社会网络结构中资源的能力。企业社会网络通常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与其供应商、用户、合作伙伴、股东、政府、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企业组织关系网络,以及由企业家个人血源、地缘、学源关系决定的企业家个人关系网络。依据上述企业社会网络的分析,企业社会资本相应可以分为企业组织社会资本和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分别意味着企业组织和企业家个人通过所参与社会网络,动员结构中蕴含稀缺资源的能力。前者关注企业层面需要的制造技术、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又可细分为组织社会网络资本和特有关系资本;后者关注企业家个人职业发展、劳动力转移、资源获取和化解风险等有利于个人利益的信息和资源。

此外,根据联系性质不同,可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正式联系的社会资本,它是以双方签订了正式的契约为标志,如通过采购合同建立的联系、通过R&D合作协议建立的联系等;二是非正式联系的社会资本,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理的接近性,各种企业因为地理接近而集中在一定的区域,有利于创新知识的分享、扩散与传播,它同正式联系的社会资本相比更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除了企业社会资本之外,学者们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延伸出一些其他的社会资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如赵晓东和李晓博(2008)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认为创业社会资本由网络结构、信任关系、认知共享、资源支持构成;王涛和顾新(2010)在研究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产生机制时,将社会资本概念理解为组织或个体通过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稀有资源以及由此获益的能力,要素包括:信任、规范和网络;姚伟坤等(2010)认为集群社会资本是一个集群所具有的由结构性制度要素所组成的公共资产,若从社会资本的植根性出发,可将集群社会资本划分为集群主体的集体认知、集群信任水平、集群结构性社会资本。

(三)企业社会资本的主要作用

Burt(1992)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可以使企业获得利用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的机会和结构洞(Structural Hole)。Gulati、Nohria和Zaheer(2000)、Lang(2004)、McEvily和Marcus(2005)等学者强调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战略管理、知识创造、竞争优势获取等的重要性。张方华、林仁方和陈劲(2003)强调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加速隐性知识的产生和有效转移。周小虎和陈传明(2004)从企业知识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李敏(2005)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功能,并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使企业从区位优势(location-based advantage)发展到体系优势(system-based advantage);尤其是企业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对企业运行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林民书等(2006)认为社会资本能够在共享信息、配置资源、降低道德风险和集体行动决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概括而言,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少了调节人际关系所需的费用,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如美国学者福山(Fukuyama,1996)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丰田汽车公司给予工厂员工极大的权限,赋予他们使整个生产线停摆的力量,因为管理阶层信任员工,不会滥用权力。而员工报答这种信任的方式,则是冷静而保守地使用他们的权责,改善生产线的整个生产力”。按照制度经济学派科斯的观点,企业的交易存在交易成本,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等原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交易费用,而企业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信任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行为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企业社会资本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关系网络中的其他成员建立在信任的过程,如果交易双方恰好处于社会资本网络之中,已经培育起良好的伙伴关系,那么企业社会资本自然也就相应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王涛和顾新(2010)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得出知识链成员间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是“过程和规范”型,是动态演进的,并且不同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降低了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成本。姚伟坤等(2010)认为集群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品牌与相关主体的学习互惠性,降低合作学习的冲突以及合作成本,从而促进品牌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和核心能力

根据信任对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Fukuyama(1996)对全球各个国家信任度的高低进行了划分。一类是高信任度的国家,如欧美等国,一类是低信任度的国家,如亚洲等国。他认为,欧美等国因人和人之间的高信任,企业上下左右之间隔阂少,因而能够做成大企业。而在中国或世界华人圈,由于人和人之间的低信任,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高,故不易做成大企业。Koka和Prescott(2002)认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李路路(199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家在企业内部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时,企业的产值更高。张其仔(2001)认为,企业内社会资本的高低(用工人间的合作程度、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满意度、车间内班组长和工段长与车间领导的融洽程度表示),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管理者与工人间的良好关系对企业的盈亏有显著影响;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呈正相关关系,与企业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

赵晓东和李晓博(2008)认为社会资本是创业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促进新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的重要因素。王凤彬等(2008)、陈建勋等(2009)通过引入知识整合和创造作为中介或调解变量,对社会资本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孙俊华(2009)的研究发现,企业家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动员能力越强,则企业越倾向于提高多元化程度、选择不相关多元化和通过并购来实施多元化战略。贺宏等(2009)基于市场导向的文化观点,认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对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跨职能协调具有正向影响,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与跨职能协调高度正相关。吴文华和汪华(2009)则探索了高科技企业家社会资本首先影响企业社会资本,进而影响企业动态能力,最终影响高科技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及内在影响机理。周劲波和黄胜(2010)以国际化知识创新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国际社会资本与企业国际化特征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框架。国际社会资本对国际化知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国际化知识创新对企业国际化特征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有利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资源获取

从企业内部来看,社会资本一方面能促进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加强企业部门间的协调和联系,从而促进企业知识转移、传播和共享成为可能。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企业所拥有的、而且是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如资金或设备,不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产生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再考虑其外部性,拥有良好的外部社会资本,特别是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就为企业搜集外部信息、获得外部资源提供了基础。企业拥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它包括企业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信息和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必须依靠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也就是说要依靠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中介机构、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等的关系网络。

欧阳峣和徐姝(2007)指出强联系的网络结构、信任与合作规范及有效沟通,对中小企业获取外部缄默知识和积累智力资本影响重大。司公奇等(2008)以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资源获取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环境适应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资源获取能力对企业环境适应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环境适应能力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谢洪明等(2008)选取我国华南地区172家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组织文化、知识整合以及核心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路径。陈璐等(2009)认为高管团队内部社会资本为决策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供了机会、意愿和能力,有利于团队内部形成建设性的冲突模式,促进决策效果的提高。

张华和席酉民(2009)基于过程的观点,将知识转移分为转移对象的搜索与对转移条件的判断两个过程,并从社会资本的三个分析维度建立了个体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行为模型。李志宏和朱桃(2009)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不仅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还分别通过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效果。卢俊义等(2009)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顾客参与服务创新和顾客知识转移关系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研究,并构造了以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为中介机制的理论模型。陈文春和袁庆宏(2010)基于个体社会资本的角度,结合外派技术人员的工作特征与社会网络特征,探讨了外派技术人员的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

4.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而创新是一个知识、经济与社会有机结合的复杂动态过程。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学习,因此,学习是创新的基础。企业只有通过其社会资本积累和社会网络构建,不断向外部环境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王霄和胡军(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结构和认知性社会资本以不同的路径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刘赟等(2009)从中微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游达明和刘芳(2009)对社会资本通过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的中介作用,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陈耸(2009)从企业学习能力增加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学习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概念模型。顾琴轩和王莉红(2009)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王莉红等(2009)构建了团队与个体的多层线性模型,跨层次实证研究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