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历史上重要的茶书

历史上重要的茶书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历史上重要的茶书在古代茶书中,唐至五代共有13余种,唯有陆羽的《茶经》最为经典。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下面介绍一下在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几本茶书。对茶的生长环境、种植方法、采摘标准和茶叶的等级均作了准确的说明,其中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树的管理、种植方法至今对生产仍有指导意义。籝,主要是竹编织而成的篮,用于采茶。

二、历史上重要的茶书

在古代茶书中,唐至五代共有13余种,唯有陆羽的《茶经》最为经典。宋、元两代有茶书31种左右,除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外,出现了蔡襄著的茶艺专著《茶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以及沈括的《本朝茶法》和沈立的《茶法易览》等,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渭的《北苑茶录》,记载了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了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出书近70种,是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朱权的《茶谱》和田艺蘅的《煮泉小品》等著作都是当时作者精研之作。其中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但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7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并且原创性茶书甚少,多为摘抄汇编性书籍。下面介绍一下在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几本茶书。

(1)《茶经》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和世界关于茶的第一部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3卷,七千余字,从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10个方面分别叙述总结了唐及唐以前的茶事。在《茶经》中,陆羽系统地从茶的形态特征、字源、名称、药效、采制用具、制法、烹饮器具、煮茶方法、品饮技艺、唐前史记茶事以及唐时茶叶产地和品质特点作了综述。他提出了采制茶叶的15种工具和烹茶需用的24器,总结了种茶、采茶、制茶、煮茶的技术经验,论述了历史上与茶有关的人物、故事、史实,同时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茶经》是唐代及其之前上至帝王宫廷,下至百姓平民、文人雅士、佛门寺院等崇尚饮茶的系统的总结。具体内容为:

①一茶之源:茶的起源,讲述茶树的性状、生长环境、茶字及称呼,采摘制法与用法功效。陆羽在讲述茶的起源时,直接明了地写到茶是生长在南方的嘉木,文中形象地描述了茶的生物学性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木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耕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在谈到茶字时,“或从草,或从木,或从草木并”。从草,即为茶。对茶的生长环境、种植方法、采摘标准和茶叶的等级均作了准确的说明,其中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树的管理、种植方法至今对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②二茶之具:制茶的工具。陆羽在“茶之具”中列举了籝、灶、釜、甑、杵臼、规、承、檐、芘莉、扑、焙、贯、棚、穿、育等,以下茶具至今还可见到。

籝,主要是竹编织而成的篮,用于采茶。

灶,无烟的灶,与现存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用灶相同。

甑,古代用于蒸食物的炊器,类似于现代的蒸锅,用于茶叶通蒸,除去青草气,保持茶叶的绿色。

焙,干燥茶叶的房子,在云南普洱茶加工中用。

贯,穿茶叶的竹签或木签,少数民族焙制茶叶用。

③三茶之造:有关茶叶的制造,陆羽讲得很清楚:“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叶从采摘到制造结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与今天加工名优茶叶的工艺要求是一致的,如果其中某个环节不当,则会出现“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的情况。今天我们在制造茶叶时,2月份、3月份、4月份一芽二叶以上的茶叶品质是一年中最好的,价格也是最高的。

④四茶之器:陆羽在“茶之器”列出了风炉、笞、炭挝、交床、火img75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等等,这些器具在今天的茶艺、茶道中大部分都在使用,仅仅是随时代发展形式有所改变而已。

⑤五茶之煮:陆羽从炙茶、煮茶、用炭、择水、酌茶、饮茶等方面对煮茶的方法作了详尽的论述。炙茶中讲求火候,煮茶时烧煮用炭极为讲究,用陈旧或不适宜的木柴烧煮茶叶会使茶叶味道受影响,煮茶时都要特别注意。对于煮茶的水,陆羽总结道:“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效以前。”煮茶水温的掌握也很重要,陆羽把煮水过程形象地做了论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煮茶的方式方法《茶经》中也作了极为客观科学的说明,“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这与今天我们冲泡茶时第一次润茶(洁茶)快速弃除、刮沫、淋盖所起的作用完全一致。

煮茶时的茶水比例也作了严格的说明,“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数少则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而且对品饮茶的时间、茶汤的温度、品饮茶的效果都加以阐明。“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⑥六茶之饮:有关茶叶的品饮,陆羽认为:“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陆羽提出煮茶应把握好这9个方面,即制好茶,选好茶,配好器,选好燃料,用好水,烤好茶,碾好茶,煮好茶,饮好茶。此外“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敖、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品饮茶叶是极其讲究的,没有精茶,好的味觉、嗅觉、视觉,精美的茶具,恰如其分的火,甘洌鲜活的水,冲泡茶叶的技巧以及品饮茶的方法和形式,是谈不上品茶的。包括品饮人数都直接影响着品饮的效果,这也正是品饮茶的内在含义。

⑦七茶之事:陆羽在“茶之事”中对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中与茶有关的材料做了详尽的摘录,代表书籍有《神农食经》、《宋雅》、《广雅》、《三国志》、《神异论》、《食论》、《尔雅注》、《杂录》等40余部,涉及人物有炎帝神农氏、鲁周公旦、齐相晏婴、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孙皓、惠帝司马衷、刘司空琨(刘演)、张戟、傅咸、江统、孙楚、桓温、王肃、王子鸾、刘孝绰、陶弘景、华佗、郭璞等。

⑧八茶之出:茶叶的出处。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提到茶出自山南、淮南、浙南、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地,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福建、贵州等省(区),唯独未提及云南。张顺高认为,主要是陆羽著《茶经》时云南属南诏国,未在唐版地图中的缘故。

⑨九茶之略:告诉人们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根据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茶制宜。

⑩十茶之图:教人用绢写成《茶经》悬挂。

(2)《大观茶论》 《茶经》问世以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其中《大观茶论》就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所作的茶书,从茶叶栽培、采制到烹点、鉴品,从烹茶的水、具、火到色、香、味,以及点茶之法、藏焙之要无所不及,至今尚有借鉴和研究价值。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神宗的第十一子,北宋第8任皇帝。赵佶多才多艺,却治国无方。他在位期间疏于朝政,政治腐朽黑暗,但他精通书画、音律等,对茶艺也颇为精通。御笔著茶书在我国历代君王中是仅有的一个。他自己嗜茶,也提倡人们饮茶。他认为茶是灵秀之物,饮茶令人清和宁静,享受芬芳韵味,宋代斗茶之风盛行,制茶之法益精,贡茶之品繁多,与赵佶的爱茶关系密切。

《大观茶论》包括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20项,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代茶业、茶道的发展情况、茶叶的特点和当时茶事的各个方面。全书两千八百余字,其中对采摘、制作、品尝、烹煮的论述最为精辟,它反映了北宋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3)《茶疏》 为许次纾(1549—1604)撰写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主要从茶的产地、制茶之法、收藏、用水、器具选择、煮茶方法、品饮、环境、饮茶不宜之事、茶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被誉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许次纾,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足跛但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对茶颇有研究,又得到过姚绍宪的指导,因此深得茶之至理。

古代茶书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阶段茶叶的发展,同时也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历代利用茶的经验,仍然对今天茶学的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