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式惯性增长与“蓝海式”能级提升

经验式惯性增长与“蓝海式”能级提升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5 战略抉择:经验式惯性增长与“蓝海式”能级提升(一)惯性增长与升级乏力黄岩经济基本面处于过度依赖内源性产业集群、企业家直觉与经验惯性增长状态,产业能级提升乏力,少有支柱、亮点与系统创新的理念和关键举措。

2.5 战略抉择:经验式惯性增长与“蓝海式”能级提升

(一)惯性增长与升级乏力

黄岩经济基本面处于过度依赖内源性产业集群、企业家直觉与经验惯性增长状态,产业能级提升乏力,少有支柱、亮点与系统创新的理念和关键举措。

黄岩正在或已进入惯性增长状态: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等统计数据上与发达县区的差距在拉大,正被后进地区纷纷赶超,而且体现在经济增长率和“关键事项”上。因此,当地企业家与政府官员作为黄岩社会的两个精英群体,需要正视产业发展差距,抓住机遇,形成共识,实现产业战略上的“一致行动”。

(二)产业游移与没有未来的增长

(1)内源性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伴随要素成本的上升而衰减。随着产业密度的提高、土地资源的枯竭、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成本要素组合的上升,黄岩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在消逝,影响产业向黄岩的梯度转移,需要新的蓝海战略思维,将当前的要素弱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区域间、产业内同质竞争加剧。其他地区尤其是黄岩周边地区在产业结构上与黄岩存在相当强的竞争与替代的关系,拉大的增长差距与潜在差距即是明证。黄岩周围地区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同质性的特点,区域与同行的要素成本、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相差无几,普遍存在红海式的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可能性与现实压力,造成整体利润下降,集群整体衰落。

(3)产业伴随要素组合的“相对价格”而游移。关键是当发生产业游移时,一个区域是留下“微笑曲线”的上半部分,即高能级、高附加值产业,还是留下低能级、低附加值产业,或是全部转走,是由区域产业能级及其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黄岩在设计和品牌上还没有形成优势,如何改变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格局,是黄岩产业升级能否成功的关键。巴西、墨西哥在1990年代前半期的产业游移,导致产业空洞、增长停滞是经典例证。

(4)国际产业与资本按照“钻石结构”吸引定律来选择和转移它的“栖息地”。产业的游移既能为当地的企业带来订单,又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管理和国际视野,特别是产业持续性提升的机遇。黄岩现在不是要不要对接世界级的资本、产业、组织、研发机构、管理经验以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问题,而是比拼对接效率与升级速度。

(5)未来堪忧。通过观察调研、实证比较与“本底”挖掘,我们认为,黄岩的发展现状与潜力差距较大,发展前景堪忧。黄岩地区产业发展既缺乏品牌优势,又缺少技术壁垒,还缺领头大企业;一产规模小、制约多,二产能级低,三产滞后且后劲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商务成本还在持续上升,硬环境发展滞后、软环境欠佳。

(三)突破惯性增长格局,创造“蓝海”式增长

黄岩发展要么基于经验式惯性增长,虽然竞争剧烈,在近期内还有现实利益,但注定没有未来;要么突破惯性,追求跨越式能级提升,没有第三条道路。

区域竞争的本质存在一致性,都是创造商业环境,吸聚产业和资本,重构区域产业系统,并使产业系统的能级不断提升,创造更多就业、税收与国民收入

产业集聚与能级提升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后进地区只能借助产业转移的机会,凭借要素组合成本等比较优势来吸引国际资本的转移来改造其产业系统。在这种外源型经济的刺激下,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是低成本要素组合与开放市场吸引投资,技术、组织、管理由模仿到自主创新,产业系统能级持续性提升,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完成“雁形模式”。

二是随着要素组合成本的上升,比较优势不断丧失,国际产业转移、增长放缓,惯性“摆渡”直到停滞,丧失未来。

“雁形模式”日本完整走过;韩国已走多半;中国正在“半途”;巴西、东南亚“搁浅”;发达国家被后来者追赶受压,也不断升级其产业系统。

不同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吸聚产业,重新划分区域发展的市场边界,要素组合的思路、理念与做法的竞争。

(1)蓝海战略理论的主要内涵。我们认为,黄岩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蓝海战略,通过蓝海战略重构黄岩现有的产业边界,重塑竞争规则和再造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产能提升。

通过有选择地运用蓝海战略的关键性分析工具与框架,可以在黄岩当前的产业和市场条件下,前瞻地理顺实施产业转型思路,超越数量扩张,实现价值创新。

表2-18 红海和蓝海战略比较

市场经济中,所有产业的市场空间都由两种海洋组成:“红海”和“蓝海”。黄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目前只有通过蓝海战略,寻找主导产业的发展新路径,打破现存的价值—成本互替定律,构建新的最优行为规则,由此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2)黄岩产业升级的蓝海战略实施过程中有关障碍的克服:

首先,要寓执行于战略的原则,激励行政官员和企业家共同参与黄岩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动员他们自觉地在各自组织内部坚定地执行蓝海战略。本报告即《黄岩产业升级路径研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黄岩区内部党政官员和企业家共同参与来思考黄岩产业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黄岩区“引进人才”借用外脑、扩大黄岩智力边界的过程,因此是黄岩区委和区政府主动实施的蓝海战略工程。

其次,引进“过程公正”概念。由于蓝海战略意味着打破常规,因此保证过程的公正有助于提高行政官员和企业家在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执行中的积极性,以自愿合作的方式执行战略。参与及感觉,是减少战略实施过程的阻力和摩擦的最好路径,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领导下,本报告研究进程中充分调动黄岩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参与有关过程,无论是调研、座谈还是论证,“公正”的过程,就是黄岩人集体智慧一次大开发和大集中的过程,因此本报告也是黄岩人的集体劳动的成果。

第三,做好战略布局。要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蓝海”,黄岩产业发展必须超越现有需求,关注潜在客户,致力于大多数客户的共同需求,同时开发还不存在的客户,开辟一片之前未曾有过的庞大的客户群,为产业发展寻找客户终端。这方面有案例可以参照,一些先进地区正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和实施蓝海战略。苏州、萧山、东莞、顺德等地持续性提升产业能级的努力与成功实践正是契合了蓝海战略的精髓。

表2-19 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

(3)黄岩产业发展蓝海战略的具体内容。无论从理论工具,还是产业、区域增长经验案例,我们都有理由相信:黄岩产业竞争的边界和结构并非既定,参与者的观念和行为可以重构产业边界和结构性条件,适时启动蓝海式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目的:运用蓝海战略理论、分析工具与产业经验案例,重新系统思考黄岩区域竞争、产业集聚与能级提升的结构、边界、规则与要素组合模式,调整或改变原有的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理念、模式与方法。

鉴于黄岩区产业结构具有厚重的“本底”,需要发动一场产业理念革命,改变黄岩人的习惯思维。蓝海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家与政府官员改变思维中的路径依赖,达成提升本地产业能级的“一致决心与意志、行动策略与专注性努力”。

精髓:即应用“蓝海”战略理论,突破惯性竞争思维,克服认知、资源、动力、体制四大“关键组织障碍”,寻找并组合关键成功要素,剔除或减少产业劣势与趋同,增加创造优势与差异,开拓未知蓝海式增长领域,避免当前产业发展过程中低水平的红海“割喉”式竞争。

内容:全面树立“六大观念”,着力推进与实施“十大转变”。

六大观念——

1)新增长观。黄岩区域经济增长不仅要追求惯性的总量增长,而且更要追求产业结构的转型与能级提升;只有建立在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才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有“周期波动”,但在良好的宏观经济与长三角经济环境中,黄岩利用蓝海战略实现“跨越式增长”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大量的县区经验案例参照与“倒逼”;黄岩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在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由主要依靠投入的增长到要素使用效率的增长,更在运用“蓝海战略”突破惯性的增长思维,重新思考区域增长与竞争的边界、结构与增长要素组合模式,即由内源型经验主导的惯性增长向内外源并重、更具创新的跨越式增长转变。

2)新产业观。区域发展与竞争的永恒主题是产业集聚与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不管是区域外来资本,还是区域内“土著”产业与资本,共同的本质都在追求“流动中的更大增值”;产业资本根据要素组合的“相对价格”及其盈利性,可以流动来,亦可以转移走;创造钻石般的“六种组合性力量”在吸聚资本并确保它们增殖;什么地方最具备这“六种力量”,什么地方就最吸引产业资本,就最有区域及其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主题就是去系统思考、组合和协调这“六种力量”;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有其“内生的”力量,原生态的产业集群不可能均衡、齐步发展,必然向主导产业集群转变。

3)新开放观。区域产业从其要素组合与客户交易关系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产业能级提升同样依靠开放性的外部资本、技术、客户要求、研发机构和竞争力量来牵引和推动;黄岩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今天的产业成就。面向未来更具开放性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国内、国际竞争格局,要求黄岩“二次开放”:不仅表现在产业经营更大范围的开放与区域增长要素组合边界的拓展;更要求当地企业家适度开放其股权结构并改善公司治理,以避免企业家“自我封顶”,为从根源上提升其经营管理绩效与产业能级奠定“微观基础”;黄岩规模以上企业再上台阶或“二次创业”中普遍遭遇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瓶颈”,往往与企业开放度不够有关;黄岩的开放度与水准直接决定着当地企业能否做大做强与产业升级速度的快慢;新开放观要求企业以国际化视野重新选择、组合与构造其价值链与经营模式(采购、供应、物流、研发、生产、分销等),以生产和销售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政府以国际化视野组合或对接(特别与主导产业有关的)国际性资源、资本、人才与强势研发机构。

4)新土地观。“七山一水两分田”,土地稀缺是黄岩产业布局与发展的“硬约束”。土地价格持续上涨是伴随经济增长的“铁律”;土地价格与租金上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创业门槛与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企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以弥补土地成本(租金)的上升,“倒逼”区域产业能级提升;低廉土地一向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留资)的“利器”。对当地较大规模工业企业实行低价土地出让,在扶植本地企业发展与涵养税基的同时,也或许是在制造区域内外不平等竞争、保护落后和缓解当地产业能级提升压力;从土地供给来看,理论上讲,只要单位土地创造的价值高于农业产业价值,并提供充足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和土地不再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未来的土地供应就像中国农村劳动力一样是无限的;如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土地也许会不再是制约黄岩产业发展的最终瓶颈。

5)新人才观。黄岩启动与实施蓝海战略,最稀缺的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而是有国际化产业与金融视野、克难奋进、果敢创新、敢想能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产业发展路线与产业发展方针既定,干部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黄岩当“网开一面”,不拘一格求索人才。人才内生培训与外引“换血”并重,强力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路决定出路”的原则,建立“流动性、可考量的专家顾问与决策咨询系统”;彻底突破人才瓶颈、思维经验语言的同质化局限与干部的“板结”状态。

6)新政绩观。通过启动与实施蓝海式战略,追求产业能级的持续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黄岩当前最大的“政治”;蓝海式战略旨在激荡、唤醒埋藏于广大干部心底的政治抱负与创业激情,并转化为积极有为的、力促产业能级提升的公共政策与产品服务;根据黄岩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产业能级提升分案,进而制定政府各委办局职能专案;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考量重点,部分将与其对有关企业与产业能级提升出具的意见、方案及实质性支持举措相结合来考查。

为此,必须进行十大转变:

1)增长模式由过度依赖本地企业的内源式增长向内源式增长与外源式增长并重转变;

2)产业结构由重二产、轻三产、冷一产向强二产、兴三产、优一产转变;

3)工业布局由“四面八方”向“四个集中”、“三角形”核心产业布局转变;

4)产业组织由原生态集群、块状散点式状态向大企业主导的价值链总分包模式转变;

5)产业能级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转变;

6)区域竞争由低成本组合的比较优势向知识技术密集、高品质生产要素组合的竞争优势转变;

7)企业关系由单打独斗转向分工协作、行业协同、共创共享公共产品转变;

8)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观念抱负由自满型向标杆瞄准、赶超型转变;

9)政府由传统行政、管制型政府向引导支持、服务型政府转变;

10)招商引资由导向不明向选资、引“智”转变。

【注释】

[1]数据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黄岩区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