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茶产业发展对栽培新技术的需求

我国茶产业发展对栽培新技术的需求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 我国茶产业发展对栽培新技术的需求未来我国茶树栽培技术的目标主要围绕改善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卫生质量和保持环境安全。有关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茶叶重金属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将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并将影响我国茶叶的声誉。

3 我国茶产业发展对栽培新技术的需求

未来我国茶树栽培技术的目标主要围绕改善茶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卫生质量和保持环境安全。

3.1 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

目前日本、阿根廷和我国台湾地区已基本实现机采,如日本机采茶园比例达到了近90%;印度、斯里兰卡、东非等国正在积极推广机会。国内通过多年的发展,大宗茶的机械化采摘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与日本、阿根廷等国相比,机采茶园比例明显偏低。我国名优绿茶要求鲜叶原料嫩度好,匀净度高,依赖于手工采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区劳动力大量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加上采茶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使得茶叶采摘用工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不仅在沿海发达省份,甚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贵州等省份也出现了类似问题。据有关报道,浙江省约80%以上茶场出现用工荒,30%~40%的春茶无法及时采摘,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在名优茶机采技术上取得突破,以破解采摘用工的瓶颈问题。

未来需要加强名优茶机械采摘技术的研究,选育、筛选适合名优茶机采的茶树品种,研究树冠培养技术,特别是在修剪技术和肥培管理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建立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适宜时期、采摘方式、鲜叶品质调控技术。

3.2 茶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是栽培的主要目标之一,与其他主要生产国相比,我国茶园产量水平较低(表3),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采摘标准存在差别,如我国绿茶产区生产名优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而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以一芽二叶或三叶初展为主,日本的蒸青绿茶为一芽二叶以上,而我国的福建、广东等省茶园的产量水平与斯里兰卡相近。另一方面可能与我国茶园基础条件和管理水平总体比较粗放有关。

表3 主要茶叶生产国茶园产量(2006年)和氮肥施用量

img62

数据来源:平均产量来自中国农业年鉴、FAO有关数据,按采摘面积计算。氮肥用量为笔者综合有关资料结果。

首先,我国茶园以红壤为主,土壤肥力不高(表4)。据研究,红壤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87%,其中低于1%的土壤占21.3%;全氮含量平均为0.097%,有效氮含量仅为41.8毫克/千克,其中低于10毫克/千克的茶园达21.5%;有效磷含量平均仅为8.9毫克/千克,低于5毫克/千克的严重缺磷土壤占52.2%;缺钾和缺镁茶园占64%和53%。[4]

表4 红壤茶园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状况[4]

img63

其次,茶园施肥效益不高。施肥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茶园产量水平较低,但茶园施肥水平却比较高(表3)。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名优茶发展迅速,促使氮肥的投入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存在氮肥投入过量的问题。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和新昌茶园氮肥的用量平均达560千克/公顷,为收获的生物量的4倍,据此推算平均表观利用率在25%左右,部分茶园低于20%。浙江省每年茶园氮肥(按纯氮计)用量约为7万吨,年损失氮素量近2.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损失的氮素进入地下水或大气,造成水资源和大气污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气温升高等环境问题。大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质量退化,特别是茶园土壤酸化严重,pH值低于4.0的土壤极为普遍,相当一部分茶园土壤的pH值在3.5以下。据有关研究报道,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茶园土壤pH值<4的比例从1990年、1991年的13.7%上升到1998年的43.9%。[11]

我国茶园存在的不合理施肥与缺乏推荐施肥的指标体系有关。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每100千克干茶施用12.5千克纯氮的氮肥施肥指标,主要针对大宗茶生产体系。由于当前的名优绿茶生产以采摘幼嫩新梢为主,产量水平发生明显变化,更耐肥的茶叶新品种的采用,使茶树对养分的需求特性发生了变化,而土壤条件、栽培水平等也都有很大改变,旧的指标体系不能适应目前生产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推荐施肥的指标体系,用于指导茶园施肥工作。

因此,未来需要研究茶树养分高效吸收和利用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矿质营养在茶叶品质成分代谢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和调控作用,加强土壤过程特别是养分在茶园土壤中的循环特点的研究,研究茶树营养诊断技术,研制新型高效生物和控释肥料,加强推荐施肥和高效施肥新技术研究,促进茶园水、肥、光等资源的高效利用。

3.3 茶叶重金属和风险元素含量控制技术

对茶叶安全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加速给茶叶生产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开始显现,茶叶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日趋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01年监测了1000多份全国茶叶样品,铅含量为痕量~71.6毫克/千克,平均2.7毫克/千克,砷含量范围为痕量~4.4毫克/千克,平均0.34毫克/千克;红茶和乌龙茶的铅、砷含量高于绿茶;镉含量为痕量~1.07毫克/千克,平均0.02毫克/千克;铬含量为痕量~16.1毫克/千克,平均0.89毫克/千克;铜含量为痕量~447.5毫克/千克,平均19毫克/千克;钴含量为痕量~3.56毫克/千克,平均0.38毫克/千克。有关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茶叶重金属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将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并将影响我国茶叶的声誉。

茶叶重金属和风险元素的来源比较复杂,必须采取从源头开始、全程监控的控制策略。因此,需要开展茶园生态系统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风险元素在土壤—茶树—水—大气的活化、迁移、吸收和循环过程,研究茶园产地环境质量信息采集新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的诊断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开展茶园污染监测、预警预报与阻控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研究并集成茶叶卫生品质源头产地控制关键技术。

3.4 智能化和信息化精准栽培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科学遥感和空间科学、管理科学等迅速发展,基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精准农业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自90年代以来开始在大田农作物上进行研究和适应性的应用。精准农业生产进行定量决策、变量投入并定位精确实施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系统,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可以最大限度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高效利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需要建立我国茶园土壤信息、茶树生长信息库,加强茶树生长诊断与动态调控技术、作物养分诊断与施肥调控模型、精准茶业生产设计与管理决策模型技术、精准茶业技术集成平台研究与开发,提出适宜于不同品种类型、生态区域和生产系统的模型参数,实现由传统茶树栽培向信息化栽培的技术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姚国坤等.茶树高产规律及技术指标的研究.茶叶科学研究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86:1-12

[2]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ShuiS,Chang K.Contributions of technical progress to the tea economy-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Tea Workshop:A dvances in tea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and the world tea economy.1996,July 9-11.Beijing,China

[4]韩文炎等.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茶叶科学,2002(22):70-74

[5]毛祖法主编.机械化采茶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陈萌山.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论文集,2008

[7]陈宗懋,阮建云,蔡典雄,章力建.茶树生态系中的立体污染链与阻控.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48-958

[8]加藤忠司.茶の省力?環境保全的施肥管理.安田環?越野正義編.環境保全と新しい施肥技術.養賢堂

[9]野中邦彦.茶园氮素环境负荷减低和施肥量削减技术研究.茶叶研究报告,2005(100):1-5

[10]阮建云,吴洵,石元值,马立锋.中国典型茶区养分投入与施肥效应.土壤肥料,2001(5):9-13

[11]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苏、浙、皖茶区茶园土壤pH状况及近十年来的变化.土壤通报,2000(31):205-2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