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

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一、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粮食是人类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生产应把粮食生产放到首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粮食生产量最多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节 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

一、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

粮食是人类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生产应把粮食生产放到首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粮食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水平大不相同。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粮食生产量最多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52871万吨,比上年增加2690万吨,增产5.4%。其中,夏粮产量12041万吨,增产2.6%;早稻产量315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产量37651万吨,增产6.7%。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10年,粮食产量达54641万吨,5年来,平均增产2.5%。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成绩。如图2-1所示。

img6

图2-1 2006—2010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我国实行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后,农村涌现大批粮食生产专业户,在东北、西北以及其他省(区、市)建立了为数众多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农场,在水土资源与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些都使我国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粮食生产布局发生新变化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国家提出在13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于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把科技的理念、产业的理念和区域的理念贯穿其中,为我国解决新阶段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稻谷

我国种植稻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产稻谷最多的国家。稻谷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中均占第一位,因此发展稻谷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稻谷按其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大小,可分为旱稻和水稻两类,我国主要是水稻,旱稻种植极少。水稻按其品种不同,可分为籼稻、粳稻、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

水稻是喜高温、喜湿作物,因此必须分布于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或灌溉便利地区,土壤以中性最为适宜。水稻在我国分布甚广,除了个别高寒或水源缺乏的干旱地区以外都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较分散。大致分为四个产区。

1.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如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以两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地最为集中。

2.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五省(区),为我国第二大稻谷集中产区,产量约占全国17%。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条件较好,生长期长,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个别纬度低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3.北方稻区

北方稻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北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水稻种植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属单季粳稻分散区。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12%。一般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

自2001年起,我国粮食生产南北向上呈现了明显的北移特征,其原因在于内部经济结构的差异,北方几省产粮区的农业比重较大,同时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稳定粮食产量;南方几省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生产比重持续下降。[3]

4.云贵高原稻区

云南、贵州两省是我国西南地区水稻主要产区。本区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差,较前三区产量低,约占全国总产量6%。本区以单季为主。

(二)小麦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而产量则在稻谷、玉米之后,为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

小麦是温带性作物,品种繁多,耐旱,适应性较强,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小麦。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两大类,我国以冬小麦分布面积最大,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1.北方冬麦区

分布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该区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产区和消费区。

2.南方冬麦区

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安徽、江苏、四川和湖北等省为集中产区。由于本区人们以稻米为主要食粮,故小麦商品率较高,本区大部分为棉麦或稻麦两熟制。全区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1/5。

3.春小麦区

包括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的地区,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要产区,尤其以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为集中产区。本区大部分地处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寒冷,只能在春季播种。这里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5。

4.专用小麦区

国家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3个专用小麦带。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7个省的39个地(市)82个县(市)。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个省的10个地(市)20个县(市)。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2个省(区)的3个地(市)11个县(市、旗)及黑龙江垦区的2个管理局。

(三)玉米

玉米属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用途广,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和最主要的杂粮,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

玉米性喜暖湿气候,怕低温、霜冻,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强,适宜在中性壤土和沙壤土种植。我国玉米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西南山区,即大兴安岭—辽宁南部—河北北部—四川盆地周围—贵州、广西西部—云南南部的弧形地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其中以山东、河北、四川、辽宁、吉林产量最多。

国家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4个省(区)的26个地(市)102个县(市、旗),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3个省的33个地(市)98个县(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