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生产布局与发展

农业生产布局与发展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农业生产布局与发展1.结构变化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柴达木开发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对农业开发十分重视。但柴达木的香日德却是全国小麦单产产量最高的地区。表7-2 改革后柴达木地区农业产值结构   单位:万元资料来源:根据海西州统计局《辉煌的海西》的有关数据整理。

三、农业生产布局与发展

1.结构变化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柴达木开发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对农业开发十分重视。但是柴达木的农业是在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各种作物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农作物的总体平均单产产量始终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柴达木的香日德却是全国小麦单产产量最高的地区。根据该区的特殊条件及背景,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郭海君[47],2001)。

(1)改革前盆地种植业结构的变化

为贯彻“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的方针,盆地农业生产曾强调“以粮为纲”,重点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解决吃饭问题,而综合经营受到严重抑制。改革前,盆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甚微,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为主,粮食生产又以小麦为主。这一结构的核心是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因此这一时期盆地种植业结构是单一的粮食型结构(见表7-1)。

表7-1 改革前柴达木地区种植业生产结构(不包括省属国营农场)

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根据海西州统计局《辉煌的海西》的有关数据整理。

形成这一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特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一方面改革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导致了农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是以计划和行政命令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排斥市场机制和商品生产,其结果是割断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机关系,致使盆地种植业形成了结构单一的封闭型体系,盆地的比较优势无从发挥。另一方面,在长期短缺经济条件下,盆地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人口压力大,也严重制约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柴达木地区总人口由1.63万人(1950年)增加到24.64万人(1975年),增长了15倍。人口的快速增长,迫使政府不得不尽可能多地开发农业资源来发展粮食生产。

(2)改革后盆地种植业结构的变化

1978年后,全国推行农村经济改革,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盆地农业结构进入了较快的调整时期。迄今为止,盆地农业生产结构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那种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农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日趋协调合理,从而拓宽了农业内部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农业与外部产业部门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结成了新型的经济关系,扩大了农业的容量,推动了种植业向多样化、质量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见表7-2)。

表7-2 改革后柴达木地区农业产值结构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海西州统计局《辉煌的海西》的有关数据整理。

根据统计资料,1986—2002年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例由83.24%下降为54.29%,减少了29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例由13.66%增加到29.08%,增加了15个百分点。由此说明,经过多年对种植业作物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连续下降,但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大幅上升。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但1995年后因为(油菜)市场价格下跌,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由此可见,种植业已逐步转向面向市场调整的路子(见表7-3)。

表7-3 改革后柴达木地区种植业生产结构   单位:万亩

img15

资料来源:根据海西州统计局《辉煌的海西》的有关数据整理。

2.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

首先,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效地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拓宽了种植业经营者行为的选择空间,促进其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生产性活动中去,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供给。同时确立了种植业经营者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因此种植业经营者可依据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技术条件,在追求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驱动下,根据结构转换成本、风险和预期收益,确定资源的流向和组合方式,从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农产品品种渐进式改革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采取了渐进推进的方式,对需求弹性较大的畜产品、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先行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对需求弹性小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采取国家订购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市场机制对种植业生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生产者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价格机制作用下,种植业品种的差别在效益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从事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生产的与种植粮棉油的相比较效益要高,这种效益上的差异,也必然引起种植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增长了4倍;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正在由追求温饱向改善食物品质的方向转化,市场对各种农产品的拉动力度明显不同,优质产品的需求增大,供给不足;其价格与传统产品拉开了差距,这差距还在加大。20世纪90年代初“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思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科技进步支持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业技术创新是促进种植业结构合理演变的重要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较快,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主要是农作物良种的广泛推广,化肥投入的增大,节水水利工程的建设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单产水平和粮油总供给能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延伸了种植业的产业链条,拓宽了农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在重塑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加速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3.种植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产销不对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柴达木地区种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农产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农产品需求多样化和市场挑剔性增强,升级换代要求迫切,要求农产品的品质、品种、上市时间等日趋优化。从柴达木地区目前的种植业结构看,其总体上严重滞后于需求变化,即较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不足,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盆地生产的春小麦生长期短、皮厚、湿面筋值和蛋白质含量低,出粉率低,加工出的面粉口感差,致使生产和流通陷入不良循环,收储企业库存爆满。

(2)优质农产品品种少

1998年柴达木地区种植业结构中春小麦和春油菜占78.42%,其中春小麦占48.93%,春油菜占29.49%。柴达木地区农作物品种少、规模小、质量差。春小麦品种为蛋白质含量低的软质小麦,用途狭窄,另外与市场距离远、运距长,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春油菜多为含介酸、硫苷高的双高品种,利用率较低,增加了油菜籽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近年来,油菜市场价格连年下跌,农民和农垦企业经营效益日益下降。由于以往只追求粮油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现在适合柴达木地区种植的粮油优质品种较少,地区比较优势弱化,比较劣势显露,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引导对于种植业优化配置至关重要。柴达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远离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需求信息不灵,种植业生产者又没有能力对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库存量、价格等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统计和预测,不能依据市场信息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结果是“种啥啥多”、“卖啥啥贱”,以致不知种什么好,对种植结构调整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同时,一些地方干部工作方法不适应,仍沿袭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

(4)种植业区域结构雷同

随着农业科技全面渗透到种植业各个环节,从良种繁殖、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到贮运,特别是生物技术带来的异地引种、反季节种植、杂交优化,常常使种植业经营者产生误解,认为现代农业无需继承传统,在一个地方奏效的种植模式,在另一个地方也会成功。从而忽视了种植传统、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地域和自然、社会条件等制约因素,只简单地将在别处成功的项目生搬硬套过来,导致最终饱尝其害,眼见别处挣钱致富的项目,轮到自己种出来,却遭遇价廉—卖难—越卖越难的困境。

(5)科技含量不高

柴达木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力度不足,一些关键的增产措施还没有真正得到应用。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低,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龙头”企业的牵动,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致使种植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

4.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柴达木地区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为: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调整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盆地特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生产经营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种植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生产布局与结构,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调整中既要注意现有市场,更要着眼于未来潜在市场,加强市场信息研究,立足本地市场,关注国内、国际市场,坚持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加快建立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生产体系。

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柴达木地区种植业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在结构调整中,要坚持因地制宜,要充分发挥当地土地、日照、热量、水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点,创名牌、创特色、创市场优势。

③坚持依靠科技增效的原则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结构调整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开发,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加科技含量,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路子。

④坚持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和农场生产经营者自主权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他们围绕主导产品,建立农产品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向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形成与加工业、运销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努力提高综合效益。

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结构调整与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规划,配套进行,解决好水土矛盾、人地矛盾、农林牧矛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和建设好绿洲农业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柴达木地区种植业要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种植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名特优无公害产品,发展具有高原盆地特色的优质主导品种,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提高种植业的效益。

①粮食作物调整要在保证盆地农民生活消费的前提下,突出质量和效益。品种和品质结构调优,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要。春小麦是盆地的主导产品,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在继续改良春小麦品质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饼干、糕点类等不同加工需要的专用小麦生产,尽快淘汰不适销产品。同时,要积极发展国内外市场需要的蚕豆、豌豆作物,减少质次价低的春小麦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搞好柴达木地区两大豆类生产基地建设,着力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提高品质和价值。

②经济作物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色,努力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柴达木地区生产的油菜籽除春油菜中的含芥酸、硫苷双高品种外,一般含油率高、无污染、芥酸含量低,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的杂交油菜品种。

充分利用柴达木地区气候冷凉的特点,在增加精细菜种植的同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着力建设柴达木地区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要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重点,增加适销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国有农场因地制宜扩大中药材生产,主要发展麻黄草、甘草枸杞等市场需求大的名特优品种,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