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布局发展简况,生产布局原则和特点

生产布局发展简况,生产布局原则和特点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又称生产配置、生产分布。生产布局包括部门布局和地区布局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研究生产布局,要在全面调查和综合评价各项条件的基础上,把部门和地区布局结合起来,制定各部门间乃至部门内部的合理比例和结构,并进行企业的具体定位。生产布局是经济地

生产布局

指物质资料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包括生产的具体地点(地区)、规模、相互联系和地域结构。又称生产配置、生产分布。生产布局既反映了生产的空间形式,又反映着生产的发展方面,它是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故也称为生产力布局(配置)。从发展角度看,在一定地区进行生产,需要相应的劳动、设备和投资,布局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故生产布局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产布局的变化是逐渐的,又有一定的连续性。生产布局受到生产,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的制约,它对生产发展又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

生产布局包括部门布局和地区布局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部门布局是按生产部门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进行的布局,大至整个行业、小至个别企业或某项生产的布局。地区布局是以地区为单位,包括各个生产部门在同一地区的综合布局,形成一定的部门结构和相互联系,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省一县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乡镇的生产布局,都属于地区布局范畴。

发展简况

由于谋求经济利益的需要,人们对生产布局的意义和作用很早已有认识,产生了合理部署生产的思想。中国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地员》篇、《管子·乘马》篇等,探讨了农业与土壤相互关联的规律以及城市建设的选址条件;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则具体说明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生产分布的作用,特别是把人类的劳动看作地方经济开发的前提。19世纪后期开始,为了提高布局的经济效益,牟取最大利润,欧洲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探讨生产布局。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学角度,主要以运输费用的大小来分析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区位,其中工业区位论还联系到原料和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工业的集聚进行分析,作出区位的结论,一直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理学家的重视,并加以发展。前苏联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重视生产布局的研究,在列宁一系列有关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和发展了生产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吸取了前苏联生产布局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在生产布局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和研究。

生产布局条件

生产布局受到自然条件(地形,气象气候状况,土地资源的条件和质量,水资源的丰富性和保证程度,生物资源状况,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等)、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状况,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区特点,交通运输条件,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以及政治、国防因素等)和技术条件(生产工具,工艺流程,原料燃料利用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制约。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起到物质基础的作用;社会经济条件反映着人们对生产的社会需要以及实现生产的条件,制约着生产布局的方向、规模、流通和消费等方面;技术是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改变自然条件的生产意义和作用,还引起新的生产部门的产生,引起地区生产结构的改变,提高生产布局的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对生产布局的作用是相互制约、有机结合的。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这种作用以自然、技术条件的可能性为前提。一个合理的生产布局方案,应该正确体现三者的最优结合,其综合标志就是最佳的经济效益,也就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技术运用的经济合理,从而达到经济需要的尽可能满足。分析评价这些条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生产布局方案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则和特点

生产布局最主要的原则是讲究布局的经济效益。例如,在最有利的地区部署适当的工农业生产,借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接近消费区,以便尽量节约生产的劳动消耗和运输费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实行专业化和协作,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等。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三废”的大量排放,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因此在生产布局中,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原则。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布局又各有其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每个企业布局的周密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较大的盲目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通过国家干预,力图改善其生产布局,仍不能解决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对生产布局起到重大作用。生产布局的特点,例如在中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和农业密切结合,合理配置,使地区经济相对协调地得到发展;利用先进地区工业基础,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生产的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势,发展合理的专业化生产部门,同时发展综合经营,建立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密切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任务和方法

1.部门布局方面,农业布局根据国民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自然条件的优劣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结合农业技术经济的要求和现有基础,确定专业化方向和协调发展的部门;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以及农林牧渔业的内在联系,具体安排农业结构,达到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等。工业布局则着重根据原料、燃料资源和水资源以及有关的技术经济条件,综合分析。由于制约各工业部门布局的主导因素不同,其布局亦各有特点。运输属于第三产业部门,具有生产和服务的双重性质,故运输网布局着重考虑工农业布局状况,并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联系与结合问题。

2.地区布局属于生产的地域组织范畴,即建立不同等级的地域生产体系或系统。按地域组织生产服从于国民经济需要,涉及所有的生产部门乃至城市建设的规模和职能,进行各生产部门的总体布局,使之协调发展。

研究生产布局,要在全面调查和综合评价各项条件的基础上,把部门和地区布局结合起来,制定各部门间乃至部门内部的合理比例和结构,并进行企业的具体定位。为了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应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采用。目前在研究中广泛运用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作用和意义

生产布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都以生产布局为重要内容,故生产布局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生产布局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它既与经济科学有关,又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有关,它是几门学科相结合的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