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时间:2022-05-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一、农业循环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循环经济思想肇始于人们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切。致使世界各国学者专家们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生态问题。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进入新世纪,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的研究方兴未艾。颜景辰、雷海章认为,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一、农业循环经济思想的历史演进

循环经济思想肇始于人们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切。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寞的春天》一书指出了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农药使用引起的严重生态环境危害,提出解决危机可行的办法是选择发展循环经济。1965年和1966年美国学者博尔丁(Kenneth Ewert Bounding)接连出版两本影响深远的书(Earth as a Space ship;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 ship Earth)认为,地球就像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其生存是以不断消耗有限的资源为基础的,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环境将遭到破坏,那么地球就会无可避免地走向毁灭。鉴于此,他提出了“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即循环经济的理念。

20世纪8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日益成熟,逐渐为人们接受并迅速在国外付诸实践。90年代循环经济思想传入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定义众多,影响较大的是由马凯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农业生产和循环经济思想的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人类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19世纪40年代以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进入所谓“现代农业”时期,亦称“石油农业”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使人类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提高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人口爆炸而造成的粮荒。但是,现代常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给各国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产效益下降、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寻求更理性的农业发展途径。

1955年弗·卡特(V.Carter)和汤姆·戴尔(T.Dale)发表《表土与人类文明》,从人类与土壤的关系出发,对人类历史上20多个古代文明的兴衰过程进行了探讨,从中得出了历史上绝大多数地区的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表土状况恶化这一结论,强调了生态环境的决定作用。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公开发表,把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和人类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致使世界各国学者专家们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生态问题。因而,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特别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先后提出了“现代自然农业”、“有机农业”、“超石油农业”、“超工业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过分强调生态因素而忽视经济因素,难以对农民产生利益驱动,大面积推广存在困难,未产生很大影响。由此也证明在农业发展中不重视经济因素是没有出路的。

其后,理论界继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把视野扩大到经济—生态复合系统。1981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莱斯·布朗在Building austainable Society中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农业可持续性作了思考。同年,应用学者M·K·沃辛顿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上低输入、自我维持、经济上可行的小型农业系统,旨在对环境不致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从此,对农业生产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沿着这两条线索而展开。

1985年美国最先提出“低外部投入的可持续农业”,主张充分利用农场内部的生产投入,降低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把农业发展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紧密联系起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88年制定了《持续农业生产:对国际农业研究的要求》的文件。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会议,发表了《丹波宣言》,对可持续发展农业所下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性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要维持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尚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21世纪议程》,将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自此,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新思潮达成了全球共识,而且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这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成为可能。

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陈厚基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排灌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栽培技术、作物轮作制度、农业和相应的工业的合理配置,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农民净收入,以及永续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11章也认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这是我国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中国农业生态经济问题学术会议上首次使用“生态农业”的概念。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1995年,马传栋提出:“所谓生态农业,就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来指导、组织和发展的农业生产。”

进入新世纪,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的研究方兴未艾。唐建荣认为,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通过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合理开发与建设,实现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达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颜景辰、雷海章认为,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并无实质差别,它们都综合考虑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现代农业”模式有了明显的进步。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是其追求的重点,同时尽量提供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张扬认为,就目前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而言,在保护生态方面强调的多,在采取切实的循环生产的经济手段方面还缺乏力度。

1979年,Dopfer提出SEE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生态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是一个整体中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马世骏也于1984年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在特定区域内通过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复合体系。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更是把社会、经济、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柱石。这样一来,人们把经济发展评价的视野进一步扩大。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日益成熟,农业生产模式由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跃迁成为必然趋势。学者已开始探索农业循环经济(也有学者称之为循环农业)的内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李志强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杨文生认为,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刘海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机制,通过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采取农、林、牧、渔水陆循环复合型发展模式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公司+农户的经验模式;推销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增长方式,通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元目标的有机整合,追求复合价值最大化。因而把农业循环经济理解为: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下,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原则,充分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行合理组分、优化,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复合最大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

二、国内外研究研究动态评述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且不乏成功的实践案例。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模式,该模式也可称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其方式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从区域层次上看,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该模式也称为企业间的循环经济。例如,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是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从国家层次来看,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和日本等。从经验的角度看,国外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通过立法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德国在世界上最早制定了循环经济法(1994年);日本是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其所有相关的法律精神,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资源再利用、旧物品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型”的社会目标。美国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二是通过企业实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三是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四是通过公众参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市民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意识,实现公众监督和倡导下的生态文明。

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为了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都开始了农业领域循环经济的实践,并根据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气候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循环方式进行生产,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其代表性模式有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瑞典的“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模式”、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以色列的“无土农业模式”等。

国内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基本原则、主要特征、层次结构及技术支撑等方面。①基本原则:学者普遍认同的基本观点是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如楚永生,2005;杜华章,2006;陈兴鹏,2010;冯华、曹俊杰,2008;方杰,2007等),但有不少学者提出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加以继续发展。如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原则(吴天马,2002);“循环型农业”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和循环经济“3R”原则(王鲁明,2005);循环经济“3R”原则在农业上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并实践、发展出了再思考(Rethink)原则(季昆森,2005);农业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要求遵循“5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利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再回收原则(Recovery)、再制造原则(Remanufacture)(李燕凌,2007)。“循环型农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贯彻“3R”,全程控制;二是效益驱动,协调发展;三是发挥优势,实现生产方式的循环,同时也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四是清洁生产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五是提倡与工业相结合;六是正确把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延长产业链;七是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将农业清洁生产贯穿于生产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八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生产和使用“绿色”农用化学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物的产生。②主要特征:黄贤金等(2006)认为“循环型农业”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生产流程的“循环”化设计;二是环境目标与经济目标相互依存,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三是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③层次结构:楚永生等(2005)指出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发展。戴丽(2006)结合云南省的实际,认为应从农民家庭、村镇、生态农业园(区)和区域等四个层框架次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黄贤金等(2004)则认为,“循环型农业”的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农业内部各产业以及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分析。吴天马(2002)认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应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生产层次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层次物能相互交换;三是在农业产业间的层次相互交换废弃物;四是在农产品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层次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还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层面,指出农业循环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量上则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④技术支撑:学者普遍认为,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是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如李燕凌等,2007)。学者们还指出,我国“循环型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支撑技术体系有赖于在现有农业环保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技术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应用、发展创新(张学会,2008;柴玲玲,2009)。李建林、严泰来(2007)则主要从技术领域的层面,指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涵盖以下技术领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Landuse Dynamic Monitoring)、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数字畜牧(Digital Animal Husbandry)、立体生态农业(Three-dimension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工厂化农业(Factory Farming)、信息农业(Information Agriculture)。周中林(2007)则主要从技术实现的层面指出,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着优越的条件,表现为:有生态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基础、有“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宏观发展机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为循环农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组织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