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集群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集群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集群经济的起源和发展产业集群现象是人类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便已有之。温州集群经济的发展,还产生“辐射”、“扩散”功能,诱使浙江全省各地各种集群经济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主流经济形态。由上述可见,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集群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中国集群经济起源和发展

产业集群现象是人类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便已有之。早在1400多年前,中国景德镇陶瓷产业就是由众多陶瓷企业集聚在一起进行社会化生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集群经济现象很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很低。此后1000多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工业化进程缓慢,建立在分工经济基础上的产业集群仍然得不到大的发展,中国集群经济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得集群经济真正发展起来。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催化了“百工之乡”温州鞋业的春天。1981年,仅在温州鹿城区,就已经产生“个体制鞋户”99家。到1985年,鞋厂发展到142家,从业人员5100余人,产值3366万元。在这期间,温州产业集群现象遍地开花,诸如温州泵阀产业群、温州打火机产业群、温州服装产业群、温州低压电器产业群、温州徽标产业群等等。温州集群经济的发展,还产生“辐射”、“扩散”功能,诱使浙江全省各地各种集群经济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主流经济形态。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使处于全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经济增添诸多活力。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初,适逢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之时,香港同样面临经济规模小、效益低的众多中小型企业结构调整的难题,而此时正值内地改革开放之际,香港抓住这一机遇,将这些中小型企业转移到相对落后、又需要兴办这类企业的近邻——广东(主要是珠三角)。由此,“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区域集中性。在被称为“三来一补之乡”的东莞市,一个历来以农业为主的小镇自从1978年引进第一宗来料加工业务到1991年底,全市办起了“三来一补”企业5000多家,“三资”企业700多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45万台(套),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生产加工产品有4000多个品种,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1991年的工缴费收入就超过2.5亿美元。东莞市因此一跃而为工业大市,成为广东的“四小虎”之一。目前,在广东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现象突出。仅是东莞市,到2002年6月,个体工商户就发展到144 451家,私营企业1.587家,两者合计超过15万户,这些个体、私营企业构成了东莞市各类产业集群的主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还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而当被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要素能量由分散向某一区域空间聚合时,便形成了新的集群生产力,催生出新的集群经济形态,正如20世纪80年代北京中关村的IT产业集群。当时,在国家政策鼓励下,首都一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纷纷走出学校、科研机构,到社会创办企业和实体,于是就有了1980年10月中关村第一家高技术企业,诞生了以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核心,包括其间白颐路(现“中关村大街”)的“电子一条街”。到1987年,“电子一条街”聚集了148家高技术企业。之后“电子一条街”企业聚集规模越来越大,高技术企业数目迅速增长,到1998年增至4500家,2000年增至6000家,还云集了上万家电脑配件销售公司。因此,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在不断升级,先是演变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后来于1999年“升格”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由上述可见,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集群经济的蓬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