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做一个有思想的大记者

做一个有思想的大记者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振江与双才共事这么多年,能够集中精力坐下来,一口气阅读岳双才多达几十篇新闻作品,这还是第一次。这一次,参与研讨的篇目,岳双才同志共精选了26篇消息和36通讯。管中窥全豹 一芽知春来看岳双才的新闻作品,不仅有居高临下的大气,更有管中窥豹的独到。原因就是岳双才已经成熟为一个具备高度新闻敏感的思想者。看岳双才同志的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王振江

与双才共事这么多年,能够集中精力坐下来,一口气阅读岳双才多达几十篇新闻作品,这还是第一次。读完之后感觉受益良多。下面,就是我通过学习得到的几点体会。

居高声自远 不必藉秋风

记者与记者的竞争,说到底是新闻的竞争和新闻思想的竞争。衡量一个记者水平的高低,当然要看他新闻作品的艺术性和布局谋篇的能力,但最最重要的还要看他的思想,看它的主题思想正确与不正确,深刻与不深刻,思想意义强不强,指导作用大不大。而别的东西,如材料、结构、语言都不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高下的尺度。

这一次,参与研讨的篇目,岳双才同志共精选了26篇消息和36通讯。看完这些作品,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看问题总是站得很高,无论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岳双才总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学着用局长的眼光看问题、学着用总经理视野思考问题,因此,写出来的作品不但能让人获得一种信息,而且更能让人获得一种思想。比如他发表在石油内参上的两篇工作通讯:《钻井工人心思“离”盼改革呼声急》以及《阿赛输油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就非常具备这一特点。这两篇通讯,前一篇表面写的是华北油田勘探一公司32971钻井队工资待遇低,员工找对象难,但思考的问题却是如何深入改革、稳定一线队伍的大问题。后一篇反映的是二连阿赛输油管线遭受大面积腐蚀,但表达的却是如何确保内蒙古二连油田上下游产业稳定发展,如何为拉动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就是新闻的发生地离我们比较远,关联度比较疏的新闻,岳双才同往往也能在新闻的写作中,用俯视的眼光开掘出一个大视野来。在他参与研讨的作品中,就有这样两篇通讯,一篇是《白洋淀补水对华北油田意味着什么》,一篇是《冀东勘探突破给东部油田勘探带来什么》。按常理讲,岳城水库开闸放水补水白洋淀,与中石油和华北油田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作为石油人,我们大可以不必关心它和关注它,但岳双才却不同,在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新闻事件里,他一开始就从全局眼光去审视他,文章先是写白洋补水是因白洋淀缺水,继而写白洋淀缺水是因为华北油区所在的河北东部平原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超采地下水的重灾区。最后,引出因为华北缺水,石油企业应当把供水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采取多种形式,树立水资源危机的意识,使节水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商品化轨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冀东勘探突破给东部油田勘探带来什么》一文也是如此。冀东油田在渤海湾地区发现大油田——南堡油田,其意义对冀东油田非同一般,至于说,华北油田以及与其相邻的油田会从这则事件中受益什么,却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想到的,但岳双才同志却不同,他从事件发生后,就跳出主体新闻之外,用更高更宽阔的视野分析它,并最终用事实和数据指出冀东油田的这一重大发现,对我国东部油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勘探实践,坚持用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有效接替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读后既引人思考,又大受启发。

管中窥全豹 一芽知春来

看岳双才的新闻作品,不仅有居高临下的大气,更有管中窥豹的独到。在岳双才同志精选的这些作品中,反映重大工程、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并不多,特别是所选的26篇消息,几乎都写的是小新闻、大思想。如《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这才是真正的“星”》《劳模的喜事》《作业工走亲》《空调装给谁?》等,都是这类新闻的代表。

《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这篇消息,记者仅仅看到一机厂的大门20年后依然如故,以及厂机关办公室里员工坐的还是褪了色的沙发,就立马联想到该厂近几年的经济长足发展,并随即通过对比诠释出一个企业要想大发展,所有资金就应当首先用以扩大再生产,而不应该讲排场、乱花钱的大道理。

还有《作业工走亲》这篇现场短新闻。表面看,作者写的是作业大队到采油队进行作业质量回访,但同样揭示的是质量无小事、抓质量就应当真抓实干这样的大主题。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同行抱怨,下基层没有新闻可以发现,其实说到底,就是缺乏像岳双才同志这种管中窥全豹、一芽知春来的能力和悟性。岳双才同志就曾说过,新闻不是表现的艺术,而是发现的艺术。事实说明,正是岳双才掌握了这种发现的艺术,所以,在他的眼里,重大事件固然能写出具有宏观深刻思想,能真正产生正确舆论导向的报道,微观的、不显眼的小事情,同样也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笔法,写出具备宏观价值、预示事物发展方向、且有深刻思想性、能真正产生正确舆论导向的报道。

天道酬人勤 脚板出文章

研判岳双才同志写新闻,我们觉得他之所以能写出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好新闻来,重要的是岳双才能够经常通过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让自己的思想始终能够做到与时代同步,与油田的中心工作要求相一致。

新闻中心,岳双才是一个新闻从业年限超过20年的老同志和资深记者,但他却从来不倚老卖老,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到最基层的一线采油队、作业队调查采访,很少泡在会上,埋在材料堆里。这种坚持让岳双才既吃透了上面的精神,又充分地体会到了下情。而这种吃透和体会的直接结果,便是让岳双才同志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又培养出了特殊的职业敏感。

反过来,这种特殊的职业敏感,又促使岳双才发现新闻的能力超过一般。可以这样讲,岳双才采写并已经见诸报端的许多新闻报道,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即便是这其中的新闻与他迎头相撞,他大概也不认为这是一则有价值的新闻。但岳双才同志却可以迅速从中判断出的它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何也?原因就是岳双才已经成熟为一个具备高度新闻敏感的思想者。

岳双才自己也说过,搞新闻的人,第一位的是必须具备新闻眼光,这种新闻眼光就是新闻敏感,也就是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有了这种新闻敏感,记者就能够从最能反映新闻价值的地方抓新闻;从最体现新闻本质的地方写新闻;从最能吸引读者视线的地方抢新闻。我觉得岳双才同志的这话,的确是他个人采写经验的真实总结。

文中有微瑕 但不掩玉光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常识性的道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存有两面性。看岳双才同志的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如果非要说点“坏”话,我觉得有如下两点:一是个别新闻表述主观色彩稍显浓厚。新闻报道主张要“藏舌头”,最忌记者站在前台说话,特别是在写新闻消息的时候,更应该注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坚持用事实说话。但在岳双才写的部分消息里,记者许多地方不是用事实叙述让读者感受观点,去潜移默化影响读者,而总是自己提出观点再用新闻事实去证明它的正确,有的干脆就是记者自己站出来说,因此,作品的倾向性比较张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

在岳双才新闻作品选中的26篇消息,有几篇消息作者采用的都是这样的导语开头:“某年某月,记者到什么什么地方看到……”。首先,我们应当肯定,记者采用这样的表述方式,无非是想证明记者到了新闻现场,所见所闻都是记者的亲身经历。可这样做恰好把记者推到了新闻事实的前台,使作品蒙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读者看完这样的消息,无论得出的好结论,还是坏评价,记者都逃不了干系,因为这消息都是记者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其次,表述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语言上。比如作者的两个对比性新闻消息:《5003队技术高超受青睐 45167技术滑坡受冷落》中提到的“青睐”和“冷落”,以及《万庄石油人当仁不让领风骚 任丘石油人临渊羡鱼作配角》中的“风骚”和“配角”,实际上都是记者自己总结出的观点和看法。好在这两篇消息都比较中性,如果是批评报道,单单因为这些字词,相信就会引来官司。还有《王成宪一心带领大家奔富路》的“一心”一词,《雁翎油田保护白洋淀环境》一文中的“保护”一词、《华北油田“三个决不让”倍暖人心》一文中的“倍暖”一词等,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至于《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一文,记者的观点几乎就更不加一点掩饰了。

再次,就是部分消息的时效性不强。记者为了强调事件的思想性,往往以牺牲事件的新闻性为代价,这一点是不可取的。如消息:《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海陆空”同植“摇钱树”》《万庄石油人当仁不让领风骚 任丘石油人临渊羡鱼作配角》等,文中新闻发生的时间概念不太强,所以,这类消息早发和晚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作者时任华北油田新闻中心记者部主任,这是作者2009年7月12日在岳双才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