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一个有三农精神的教师

做一个有三农精神的教师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和农业所面对的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教育和农业一样,在呵护生命、培植生命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物种的花开花落,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中括号》一课的教学中,在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思,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构建起了学生想学、乐学的教学磁场。华老师是农民出身,他的课堂上时时闪现着立足学生发展、进行教师反思的火花。

做一个有三农精神的教师——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王丰

品读《我就是数学》,华应龙勤奋读书、严谨教书、执著著书的行动让人敬仰和感动。

走进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观看那一节节别样的课堂,聆听那一句句真诚的倾诉,“教育、课堂、教师,农业、农村、农民”这六个鲜亮的词语一直在我的眼前闪现。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应龙的数学课堂,来感受农业、农村、农民带给我们的全新启迪。

感受一:教育要像农业一样,静待生命成长的花开花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其实,教育和农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和农业所面对的工作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教育面对的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孩子,农业面对的是同样具有生命的庄稼。

教育和农业一样,在呵护生命、培植生命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物种的花开花落,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

教育更像农业一样,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在播种、施肥、浇水、喷药的过程中要静待庄稼慢慢生长。

教育应该是慢的,这是常识;教育的过程中,的确有难教的学生,这也是常识;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差错,这更是常识。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行进过程中,我们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更需要守望与期待。

华老师关注到了教育与农业的这些特点,频频在课堂上步履“蹒跚”,守望花朵,促其成长。《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董思诚同学谈到自己成绩不好。华老师停下脚步,表扬该同学“诚实”,并语重心长地说道:“爱迪生、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成绩都不好。”这时,一个学习好的女孩提出了抗议:“您这不是打击成绩好的学生吗?”华老师仍然不慌不忙,又是语重心长地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可能做得更棒。”

这两次语重心长的话语,是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信任、赏识与期待,期待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出绚丽的花朵。

感受二:课堂要像农村一样,构建质朴自然的生命磁场

走进农村,农田的泥土芬芳、庄稼的绿色清香、农民的淳朴气息,构建起了农村原生态的生活乐园,那是庄稼生长的质朴自然的生命磁场,是一种滋养源。

走进教学现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生命个体的孩子。为了他们的成长,我们也要构建一个像农村一样质朴自然的教学磁场。这种磁场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思维开放、精神自由,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学生更能够在课堂上出错纠错、争辩反思,学会借鉴、感受快乐。这样的磁场,会滋养学生学习的底气,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气,培养学生学习的勇气。

华老师的课堂便构建着这样的生命磁场。

《中括号》一课的教学中,在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思,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构建起了学生想学、乐学的教学磁场。当下课时间到后,会场人员一再催促,但学生久久不愿下课,又多上了四分钟课。当时,师生眼中涌动着泪花。华老师说:“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润泽师生精神的殿堂。”那晶莹的泪花是华老师课堂语言点燃的激情;那久久的驻足是华老师课堂情感所迸发的磁力,他引领着孩子们在朴实的课堂中快乐而执著地行进。

《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面对孩子“不知道、不会量”的现实情况,华老师及时捕捉这一差错资源,引领学生走向常态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构建起了学生自我纠错、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学习磁场。华老师常说:“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个体,教师要从正面看待学生的学习差错,要在课堂上正视这些差错的价值,要允许、认同、接纳、改造学习差错。我们要感谢并善待差错,让我们从差错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因差错而成长。”这正是原生态课堂所追求的质朴自然的生命磁场。

感受三:教师要像农民一样,学会耕作种地的反思方式

凡是与农民有过亲密接触的人,都能体味农民对于自己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情。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们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

农民种地的反思方式是一种高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智慧。它是一种站在主观角度,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的形式;它没有把客观条件作为庄稼成长的依赖,而是从主观寻找原因,力图通过自我的完善去塑造生命个体、影响生命个体,从而改造生命个体、改造客观环境。

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我们很多教师往往从学生角度考虑得多,而从自身角度考虑得少。

我们面对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出错等问题,要多进行自我反思:我们是否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了问题情境?我们是否像农民选种那样精选了教学内容?我们是否关注学生需求,创设了令孩子难忘的课堂?我们是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呵护培养着学生?

华老师是农民出身,他的课堂上时时闪现着立足学生发展、进行教师反思的火花。这火花不仅点燃了教师的智慧,也点燃了学生的智慧。

《概率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中,面对“有奖摸球”后孩子们回答“坑人!上老师的当了”的话语后,华老师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到自己和学生情感产生距离的原因在于:自己现场让孩子们摸球,老师成了街头的摊贩。他没有将课堂和生活情境鲜明地区别开来。

于是,他到学校后面的小商店里拍了一张照片、准备了一件外衣。第二次上课,到“有奖摸球”环节时,他摆上照片,穿上外衣,扮演店老板,然后组织学生摸球。当孩子们情绪开始激愤,要说“坑人“时,华老师脱下外衣说:“孩子们,老师来了,你有什么话说?”学生再没有说“上老师的当了”。一件外衣,将老师保护了起来,并还原了游戏的本来面目。它树立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华老师在自我反思中,让学生和自己一起进步的足音。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走进华老师的数学课堂,那质朴自然的独特芬芳扑鼻而来。我们在品味中愈发感受到了那种浓浓的关注生命成长的农民的气息,更感受到了真正关注孩子成长的教师的气息。让我们也像华老师一样,也像农民一样,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构建起质朴自然的生命课堂,静待孩童生命成长的花开花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