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东与土耳其最新情况

中东与土耳其最新情况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国的动荡为中东版图的重塑留下空间。沙特联合阿联酋与巴林召回三国驻卡塔尔大使,卡塔尔则继续独树一帜地支持该地区的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据统计,叙利亚动荡四年半已造成约25万人死亡,上千万民众流离失所,数百万民众背井离乡。自塞西执政以来,不仅社会持续动荡,派别分歧加剧,经济困境难解,而且爆炸袭击更呈高发态势。然而美国空袭并非一劳永逸之举。

多国的动荡为中东版图的重塑留下空间。美国、欧洲不会袖手旁观,沙特、卡塔尔更是跃跃欲试,而俄罗斯也期待适时介入。

与此同时,中东的动荡引发一系列意料之外的反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失尽中东民心,西方民主嫁接后的中东样板也引发排异反应。而在中东内部,沙特和卡塔尔作为争夺中东主导权的两个主要势力更是剑拔弩张,除此之外,“伊斯兰国”宣布建国,异军突起,给中东乱局再添不安因素。

革新需要空间。然而动荡各国在经历新的一番权力争夺和势力划分之后,四处焦墨,留白几许?

地缘博弈

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多国经历动荡、重新恢复元气之时,沙特阿拉伯与卡塔尔两个海湾地区的“石油老财”开始显露主导中东局势的意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俄罗斯在地区事务上展开新一轮博弈,而埃及则致力重新扮演地区领导者的传统角色。

在穆尔西政权垮台、叙利亚局势日益恶化之后,沙特和卡塔尔出于维护自身在地区上利益的考虑而各显身手,积极介入地区事务,最终因利益取向不同而剑拔弩张。沙特联合阿联酋与巴林召回三国驻卡塔尔大使,卡塔尔则继续独树一帜地支持该地区的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

另一方面,在长期介入中东政局之后,美国、欧洲等西方势力开始日渐乏力。美国在中东战略调整之后意欲“再平衡”而屡遭挫败,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欧洲则因其摇摆不定的立场而日渐被沙特和卡塔尔等积极主导中东事务的地区势力所替代。

俄罗斯方面,虽然正忙于同欧洲就拉拢前苏联加盟国展开争夺,然而在叙利亚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也积极介入调解,进一步谋求地区事务上的话语权

而在埃及新任总统塞西2014年6月8日宣布就职之后仅一个多月,他就开始频繁展示重回地区领导地位的意愿,不仅四处出访,开展多元外交,还提出倡议,积极调解巴以新争端。

总体来看,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大国面对中东乱局争相介入却又多番掣肘,沙特、卡塔尔、埃及等地区力量则为中东版图中的政治空间展开新一轮博弈。而中东地缘政治也将在地区动荡的过程中进一步重塑。

何处留白

中东动荡剧情的发展仿佛陷入恶性循环,示威游行无止无休,安全乱局持续不断,整个地区充斥着军事冲突和政治博弈的血腥与黑暗。

叙利亚生灵涂炭。据统计,叙利亚动荡四年半已造成约25万人死亡,上千万民众流离失所,数百万民众背井离乡。与此同时,政治方案阻碍重重,军事方案加重危机,人们开始讨论有没有比政治对话解决更有效果的“第三条道路”。

也门模式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成剧本,然而叙政府和反对派都将政权存在与否划作自己的“红线”,僵局难破一切都是空谈。

保持巴沙尔掌权是另外一些专家们的提议。英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说:“这场战争持续得越久,这种已经在反对派控制的叙利亚北部兴起的‘基地’式团体越多a,就会引发更大的安全忧虑”,“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形势开始促使一些人说,‘好吧,从实际上我们应当同意巴沙尔·阿萨德掌权,从实际上支持他的政府间接地遏制那种‘基地’式的威胁’。”

埃及强人难当。塞西上任后,政权开始重新运转。彼时穆尔西当选总统后的民主欢呼声犹在耳,当事人在上台后一年便被解职,他背后的“穆斯林兄弟会”随即被清算。塞西曾声称,如果他无法带领埃及人实现民主和振兴,人民要他下台,他就会顺应民意。强人不再,穆尔西只是傀儡,塞西又会否成为第二个穆巴拉克?

比起投票选出的穆尔西,志得意满的赛西也并非一帆风顺。自塞西执政以来,不仅社会持续动荡,派别分歧加剧,经济困境难解,而且爆炸袭击更呈高发态势。埃及官方报告显示,自2013年7月穆尔西被解职以来,各地发生的暴力袭击共导致约500人死亡,死者大多数是军人和警察。人民要求的是全面的革新,而非“新瓶装旧酒”。

巴以矛盾敏感尖锐。在2014年新一轮的巴以冲突中,导火索无非是三名以色列少年被绑架后遭杀害,以色列之矛指向哈马斯,而随后又有一名巴勒斯坦少年被杀,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针锋相对,冲突随即爆发。

虽然停火协议最终达成,然而其间的停火谈判却一度夭折、举步维艰。在这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双方为解决内部问题而陷入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

哈马斯一方,由于巴勒斯坦联合政府组成以来哈马斯在巴政坛存在感日益薄弱,所以只能凭借新一轮冲突中展现的军事实力来谋取民众的更多支持,拓展生存的空间。以色列一方,由于以内部右翼势力不断施压,外部哈马斯军事实力有所加强,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出于缓解内部矛盾、巩固政权地位,同时也为消耗哈马斯实力、缓解国家威胁的缘由,借三名以色列人失踪的借口再次进攻加沙地带。巴以矛盾久拖不决,而在中东动荡持续的背景之下,巴以的敏感神经很可能因为地缘因素而再度绷紧。

“伊斯兰国”大敌当前。面对在中东地区一路安营扎寨的极端武装“伊斯兰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在“9·11”事件13周年前夕发表讲话,宣布将对“伊斯兰国”实施“系统的”空袭,以求将其削弱并最终摧毁。然而美国空袭并非一劳永逸之举。它甚至在针对叙利亚和土耳其边境活动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实施空袭时忙中出错,将武器投送到“伊斯兰国”手中。眼看“伊斯兰国”日益嚣张,美国却后继乏力。

更有分析家指出,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主要手段是空袭“伊斯兰国”、武装当地军事派别力量,以及试图联合反恐盟友,然而这些行动并无既定步骤,又无阶段目标,隔靴搔痒式的措施显然难以完全摧毁“伊斯兰国”力量,反而更有可能刺激该组织将触角进一步伸到西方国家。

而在2014年的10月20日,卡扎菲身亡三周年之际,西方在这片北非沙漠中重建的崭新“民主”之城却远不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安定富足。与“沙漠强人”倒台相伴的权力真空使得各派争权夺利的冲突日益胶着,世俗势力与宗教势力之间、部族势力与中央势力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

终于,蓝图变成蜃景,政治博弈激化为大规模武装冲突,战后乱局势如卷席。两个议会、两个政府分庭抗礼,分别支持世俗和宗教势力的民兵武装在多地对峙。

在美国“西方民主之芽”的盲目嫁接下,利比亚的土壤生出恶果,而肇事者却在此时忙于撤侨,一走了之,利比亚被西方遗忘在世界的尽头。

对于和平稳定的新芽,目前中东的版图并没有多余的空间让它生长。

期待和平

从2011年开始,中东的动荡曲线成为最难解读的政治符号。

随着在突尼斯、埃及等国长期被压制的伊斯兰势力在动荡之后执掌政权,人们纷纷预言温和的伊斯兰政党将成为中东动荡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然而在“后动荡时代”第二轮的洗牌之后,伊斯兰势力纷纷在政坛中失声,世俗派别重新占据主动。

中东呼唤和平。

动荡的伏线埋在中东各国的经脉中,时而隐隐作痛,时而一触即发。当中东的人民厌倦了历史的轮回,厌倦了剧本的重演,厌倦了过渡进程的一再推翻,街头政治成为民意代言,民主自由成为转型之痛。一场选举、一次组阁、一部宪法或者一项新政都可能会因新一轮的动荡而夭折。

未来需要留白。

革新并不意味着照搬西方式的民主,复兴也并不一定以政权更迭作为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世俗政体与选举政治成为民心所向,民众期待分享变革果实。从经济到民生,由乱及治并不似口号般简单。在尘埃落定之前,留下空白,耐心勾画才是和历史真正告别的开始。

暗中有明,明中有暗。

历史没有命定,剧本也并未写完。中东动荡留下的伤疤也许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来修复,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稳定和发展的道路将在晦暗的探索中不断明晰。

在监狱服役的穆巴拉克看到持续混乱的局势后说:“我以前就警告过会发生这一切,这是不可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