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规避立法式腐败要有制度安排

规避立法式腐败要有制度安排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规避立法式腐败要有制度安排重庆规划系统爆发受贿窝案引发各界关注,犯案人员涉及原规划局长蒋勇、原规划局总规划师及副局长梁晓琦,原重庆沙坪坝区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沙坪坝区规划分局局长、渝中区副区长王政,原重庆市规划局建筑管理处联络员、市规划局用地规划管理处处长、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明等,这一干人等均与调高房地产容积率及改变用地性质有关。

规避立法式腐败要有制度安排

重庆规划系统爆发受贿窝案引发各界关注,犯案人员涉及原规划局长蒋勇、原规划局总规划师及副局长梁晓琦,原重庆沙坪坝区规划管理办公室主任、沙坪坝区规划分局局长、渝中区副区长王政,原重庆市规划局建筑管理处联络员、市规划局用地规划管理处处长、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陈明等,这一干人等均与调高房地产容积率及改变用地性质有关。

容积率系指建筑区划内总建筑面积与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调高容积率意味着可以建设的面积增大。若容积率为2,1万平方米土地可建2万平方米建筑;若容积率为3,1万平方米土地可建3万平方米建筑。也就是说,调高容积率能够给房地产商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容积率越高,可供其销售的面积也就越多。有些人为此当然不惜投入,如上述涉案人员梁晓琦一人就涉嫌受贿1500余万元。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刚刚令财经界和法律界惊诧不已的“郭京毅双规案”。据了解,作为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外资并购项目审批中的“中心人物”,并多次参与相关外资并购法规的起草与制订,如《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等。有媒体透露,郭的受贿并不是特定外资并购项目,而是涉及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司法解释。假若如此,将可能波及中国所有外资并购项目,此案也将成为新中国第一起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官员受贿的案件。

从法律层面上讲,上述两个案件之间存在质的差别,重庆规划系统窝案是修改原有规定而腐败,郭京毅案涉及的是真正立法腐败。但是,从操作层面讲,两者存在相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修改规则从本源上进行腐败。一个是适用于本区域内,一个是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但两者都是规则式腐败或者叫做立法式腐败,异曲同工。这种腐败都是一种从根源上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腐败形式。这也让人想起了1980年代被称为投机倒把的行为,彼种把戏中有很多就是通过跑批文搞到紧俏货,甚至是专门制订某个文件将其合法化。其实,与这种情况基本性质类似的现象仍然存在,只不过换了运作角色。比如,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关系向相关主管机构要文件,只要专门文件制订并下发,地方政府就可启动相关建设进程。

凡此种种,说到底都是立法式腐败,因为他们掌握着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可以让一些东西合法化,也可以让一些东西非法化,其中关涉的规则存废标准和尺度调整空间,只有规则制定者才明了其中的奥妙,也只有他们才能对规则进行修正。如此一来,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甚为宽阔。有知情者言,调整容积率是规划局最重要的权力之一,规划局官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权力为个人捞取好处。最恶劣的做法是,明明可以调高容积率(中央为节约土地,提倡高容积率),却故意在招标时压低,专等招标后开发商来找他们私下协商。这种行为的可信性和普遍性都可存疑,但重庆市规划系统窝案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佐证。

显然,面对上述种种立法式腐败,如若加以有效规避,必须落实到制度安排。其中至少要包括两方面重要内容,即程序完善和罚则建设。

程序完善是指要在规则制定程序上更加严格,要建设有效的监督机制,要有更多的渠道来让利益相关者表达诉求,并将较为集中的意见公开化。因为在利益分化较为明显的当下社会,需要让利益相关者公开博弈,从而让规则制定者公开博弈。否则,隐蔽博弈的游戏规则会产生权力寻租,或者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不当妥协。有论者表示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游说公开化和制度化的成果,不失为选择之一。

罚则建设是指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针对规划系统窝案,重庆市日前下发了《城乡规划管理违纪违法行为行政处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违反法定程序修改或擅自修改经批准的容积率等规划内容,情节严重者将予以撤职处分。但是,郭案就不同了。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此前中国从未发生过法律制定程序中的职务犯罪,按照现有法律无法定罪。也就是说,郭案即使定罪要使用的可能也是其他类的受贿法条。因此,针对立法式腐败出台补救性办法固然有必要,但对于相关事项需要更具前瞻性的罚则建设。

重庆规划系统窝案和郭京毅双规案,已经给规避立法式腐败敲响了警钟,需要在制度安排中解决,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解决,压缩直至消灭权力寻租的可能空间,从而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对全国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终身负责制”,以避免每年近4000亿元规模的政府工程领域,出现“豆腐渣”并沦为“腐败滋生地”,不知是否也可作为他山之石?

(本文发表于2008年9月13日《华夏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