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稿本《武林藏书录》

稿本《武林藏书录》

时间:2022-05-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稿本《武林藏书录》《武林藏书录》为丁申编撰,并经其弟丁丙增订,编撰始于光绪初年,但直至丁申、丁丙均已过世的光绪二十六年才正式付刊,收入《丛编》第二十四集。尽管稿本与刊本相比,缺少了很多内容,但可以据此考见《武林藏书录》成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再次,从稿本的条目可以看出,尽管比之刊本相阙甚多,但是《武林藏书录》的基本架构已经确立。

第一节 稿本《武林藏书录》

《武林藏书录》为丁申编撰,并经其弟丁丙增订,编撰始于光绪初年,但直至丁申、丁丙均已过世的光绪二十六年才正式付刊,收入《丛编》第二十四集。全书共上、中、下三卷,附以卷首、卷末,实为五卷。

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该书整理本,所使用的底本都是前述光绪二十六年刊《丛编》本(以下简称“刊本”)。因此,目前对《武林藏书录》的研究、利用都是以刊本为基础,留存至今的稿本反而被人忽视冷落,就笔者见闻所及,尚无对其进行研究的。本节将对该稿本的若干问题点加以探讨。

稿本《武林藏书录》,现藏南京图书馆,经笔者目验,特征如下:

一册,不分卷,卷端无题名,书根处题“武林藏书录”,无栏格,开本为25.2×12.8cm,共四十五叶。书中字迹不一,圈改增补之处甚多,另有几处绿笔批校。书中未钤丁氏藏印。

书中条目如下,需要说明的是,其中部分条目本无标题,是笔者据条目内容自拟的(前加*标示):

秘书省藏书

西湖书院书目序

元西湖书院书目碑

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

杭府学尊经阁、尊经阁碑

杭州府学儒学尊经阁书目

万历府志经籍(有目无文)

万历杭州府志诸公署镂板

*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一日内阁奉上谕

*谨案乾隆甲午五月

*乾隆二十九年奉上谕

*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初七日奉上谕

浙江巡抚续进四库未收书提要

*周宏祖辑《古今书刻》内浙江条

仁和学尊经阁

杭州灵隐书藏记

灵隐书藏歌

《晋书》范平

宋钱龢

钱希圣

张仲实

《好古堂书目》四卷

董静传书楼

元至正间杭魏一愚

胡氏文会堂

*仁宗睿皇帝因阮文达奏进四库未及著录之本一百七十四种

高濂

翁氏书阁

吴太冲

《碧溪诗话》严沆

《碧溪诗话》吴石仓先生

卓氏传经堂

绣谷瓶花斋

广仁义塾

清吟阁

抱经堂

欣托斋

道古堂

小山堂

琴趣轩

翟氏书巢

小仓山房所好轩

关氏书楼

鉴止水斋

振绮堂

开万楼

孙氏寿松堂

汪韩门先生

东啸轩

玉雨堂

小眠斋读书日札

清来堂

罗镜泉广文

丹铅精舍

朱氏结一庐

灵隐藏经碑

吴山火德庙道藏

稿本与刊本相比,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稿本的条目较少,共计58条,仅相当于刊本的二分之一强(刊本共96条)。且稿本有相当多的条目还只是从原书中抄录或节录的原始材料,未经修润,刊本则已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加工。如稿本中“西湖书院书目序”、“元西湖书院书目碑”、“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三条,均是抄录原文;刊本则将此三条改并为“西湖书院”一条。又如,刊本卷上的“灵隐书院”条,是据稿本的“杭州灵隐书藏记”、“灵隐书藏歌”这两条材料而改写成的。

其次,刊本比之稿本,内容更丰富,引用材料也更充分完善。如“范平”条:

《晋书》:范平,字子安,钱塘人。研览坟索,遍该百氏。姚信、贺邵之徒皆从受业。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政有异能。孙皓初,谢病还家。吴平,太康中,频召不起。年六十九卒,诏追谥文正先生。三子:爽、咸、泉,并以儒学至大官。泉子蔚,关内侯,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蔚子文才亦幼知名。《咸淳志》以《晋书》本传修。(稿本)

范子安

范平,字子安,钱塘人。研览坟索,遍该百氏。姚信、贺邵之徒皆从受业。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政有异能。孙皓初,谢病还家。吴平,太康中,频召不起。年六十九卒,诏追谥文正先生。三子:爽、咸、泉,并以儒学至大官。泉子蔚,关内侯,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蔚子文才亦幼知名。见《晋书》本传。陈颐道文述《怀范子安》诗有“七录香芸新秘阁,百年黄叶旧江村”一联,以子安先生故居在江上也。(刊本)

可以看出,稿本取材全依《晋书》,而刊本则增补了清人陈文述诗歌中的材料。

尽管稿本与刊本相比,缺少了很多内容,但可以据此考见《武林藏书录》成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据稿本可以推定《武林藏书录》的编撰时间。刊本卷前有光绪乙酉(十一年)七夕曝书日丁申识语,由此可以推定丁申编纂《武林藏书录》,至此基本告一段落。不过,丁申识语并未提及《武林藏书录》的编撰始于何时,刊本卷末的丁立中跋也只称“先伯父竹舟公编纂是录,未及定稿而卒”,没有提及开始编纂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光绪乙酉丁申识语和刊本卷首“文澜阁”一条,在稿本中均无。刊本“文澜阁”条有以下记载:“(光绪)七年,奏请匾额,十月十六日奉谕:……主事丁申着赏四品顶戴,以示奖励。”丁申、丁丙兄弟因抢救、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受到清廷嘉奖,对二人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因而刊本特将“文澜阁”一条列于全书卷首。稿本不载此条,可证丁申开始编纂《武林藏书录》应在光绪七年获清帝嘉奖之前,稿本也成于这之前。

其次,据稿本可以明晰《武林藏书录》的编撰与修订情况。刊本丁立中跋称,“先伯父竹舟公编纂是录,未及定稿而卒”,由此可知,刊本并非全出丁申手笔。顾志兴曾根据丁申卒于光绪十三年这一点,怀疑《武林藏书录》所记浙江书局刊书有可能是“丁丙编辑刊印《武林藏书录》时所增补”[1]。而这一推测正可以得到稿本的印证:稿本无“浙江书局”一条。

而且笔者还发现,稿本中部分修改增补之处为丁丙笔迹,这些改动基本均为刊本所沿用,这说明丁丙的确曾亲手修订《武林藏书录》。前已述及,稿本与刊本的条目数量相差较多,即便是同一条目,刊本也比稿本更丰富完善,因此可以说丁丙对《武林藏书录》的增补是相当多的。

再次,从稿本的条目可以看出,尽管比之刊本相阙甚多,但是《武林藏书录》的基本架构已经确立。刊本卷首止“文澜阁”一条,卷上记宋代以来杭州地区的政府与书院的藏书、刻书、访书,卷中和卷下记三国时期至清代的杭州私家藏书,卷末记历代侨居杭州的藏书家与释道书籍的刊刻、收藏。而稿本除无文澜阁的记载之外,大体布局和条目次序也如此。这就说明,在光绪七年之前丁申已经确定了全书的基本架构,丁丙对该书的修改也未越出丁申既定的框架。

又次,前已述及,稿本更接近于所引文献的原貌,刊本则对其进行了整理加工,以连缀成文。从这一角度来看,刊本无疑要比稿本完善。但是修改加工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失载引文来源的情况。如,刊本卷上“仁和学”条:

……以上书目,考沈朝宣旧志所载,虽有缺帙,尚多存者,亦可见盛时学校,犹有古意。隆万以来,士子专尚制义,习为浮华,不知古学。毋论学无藏书,即有残篇断简,亦饱蠹鱼之腹,可胜浩叹哉!

刊本未说明此段议论出自何人,而稿本则注明此段议论为赵世安所发:

……赵世安曰:以上书目,考沈朝宣旧志所载,虽有缺帙,尚多存者,亦可见盛时学校,犹有古意。隆万以来,士子专尚制义,习为浮华,不知古学。毋论学无藏书,即有残篇断简,亦饱蠹鱼之腹而已,可胜浩叹哉!

如此例,稿本的存在就为查索《武林藏书录》的材料来源提供了线索,对于一部以辑录史料为主的著作来说,这是尤应重视的。

如上所述,现藏南图的稿本《武林藏书录》是此书的初稿本,虽然内容不及刊本完善,但可据以考察《武林藏书录》编撰过程中的一些尚不明了的问题,此稿本的文献价值也正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