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研发投资方式呈多样化

研发投资方式呈多样化

时间:2022-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研发投资方式呈多样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以独资为主,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在中国的合作项目大多是巴斯夫总体研发计划项目中的某一部分,利用中国的科技力量开展面向全球市场的研究。此外,该公司还与中国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关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合作。

三、研发投资方式呈多样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以独资为主,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方式除了独资形式外,还有风险投资、研发合作、共建研发实验室等。

1.风险投资

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拨出专款,用于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

英特尔公司2005年6月设立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Intel Capital China Technology Fund),总规模达2亿美元,投资目标为中国科技企业。这项中国技术基金是英特尔战略投资事业部首个针对特定国家的基金。(47)2005年8月英特尔公司宣布了该基金的首批三项投资。英特尔战略投资事业部(Intel Capital)表示,已收购晶片设计公司芯邦微电子(Chipsbrand Microelectronics)、多媒体网络设备开发商思华科技(Onewave Technologies)和晶片设计代厂厂商芯原股份(VeriSilicon Holdings)这三家企业的股份。英特尔战略投资事业部渴望推动整体芯片市场成长。英特尔的中国技术投资基金的投资规模未予公开,但据英特尔中国战略投资事业部总监邝子平透露,公司风险投资额通常介于300万~500万美元左右。该基金正在物色处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无线、数字媒体和晶片设计企业。

2.研发合作

未来,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主要通过研发合作方式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从1996年开始,成为全球化工公司专利排名第一的企业。目前该公司每天有3项专利申请,现已拥有十几万项专利技术。巴斯夫公司已在中国实施了20多亿美元大规模投资。虽然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巴斯夫公司却明确表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并没有在中国设立大型研发中心的打算。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在德国拥有8 000多人的强大研发机构,这是一个与其一体化战略配套的全球性技术平台,其本身就是面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开展研发工作,巴斯夫公司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48)

巴斯夫认为在中国进行研发并非只有建立中心一种模式,基于务实的考虑,巴斯夫除了要充分利用其一体化生产和研发优势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目前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和技术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的科技投入力度很大,不少实验室装备和条件毫不逊色于国外,因此借用中国的科技资源,与中国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直接开展研发合作,对巴斯夫来说更加高效和经济

1997年巴斯夫在中国设立科技合作部,根据研发中心总部的整体战略与中国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共有38个项目,如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与复旦大学进行项目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也在进行中;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进展;与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等开展了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项目,并取得非常满意的成果。拥有8 600多种化工产品的巴斯夫在中国的研发合作项目主要锁定在材料、生物工程、有机合成和纳米技术领域。

巴斯夫还于1997年设立了中德研究发展基金,启动资金为3 000万元人民币,并在2000年举办了第一次中德科技研讨会,2003年4月又举办了有几十位中国知名专家教授参加的第二次巴斯夫中德科技研讨会,目的是使今后的合作项目针对性更强。通过这样的科技合作使中国国内科技界对跨国公司如何理解市场和技术创新以及工业界究竟需要哪些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目前该基金中的80%用于支持在中国的科研合作项目,20%用于国内一些学术活动,并在中国的10所大学建立了巴斯夫奖学金,还与中国化工学会设立了每两年颁发一次的巴斯夫知识创新奖,2002年首次颁发了生物工程、纳米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4个奖项。

目前巴斯夫在中国的研发活动已由当初试探性的短期合作,发展到现在的长期合作。在中国的合作项目大多是巴斯夫总体研发计划项目中的某一部分,利用中国的科技力量开展面向全球市场的研究。此外,该公司还与中国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关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寻找双方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合作。作为一家基础化学品及原材料制造商,巴斯夫的研发投入达到年销售额的5%。2002年巴斯夫在全球与科研机构、大学以及新兴的小型科技公司共有854个合作项目,目的是将实验室成果与工业需求接轨,中国也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

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也通过合作方式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一些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也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展开了合作研究。例如,思科中国研发中心积极寻求与研究组织的合作机会,并通过大学研究计划(URP)等项目来资助高校和研究院的研究,从而推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鼓励科研创新,发掘优秀人才(见表8-2)。

中国的大学已经在URP项目中受益。自2001年以来,已经有来自8所大学的9个研究申请通过URP项目的评审,获得了总额超过50万美元的资助。

表8-2 思科已经颁发的资助情况(49)

img39

3.合作实验室

大学研究是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基础研究,而企业研究则是以市场驱动为主的产品开发研究,两者在研究工作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当企业开始专注于加强基础研究时,大学研究的发散性创新的突出优势就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跨国IT企业已把在中国的研究目标从简单单纯的产品本地化应用转向基础研究,和高校合作成为它们“长线”创新中的兴趣所在。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到2005年底,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97家跨国公司与中国36所“211”工程重点高校共成立了202家联合研发机构,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17个城市,其中IT企业占大多数。

例如,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已经和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等一系列在国内无线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校展开合作。(50)日立在中国的合作有广泛的内容,在信息通讯方面,日立与清华大学组建了联合实验室,开发世界最尖端的通讯技术;在上海则成立了信息系统上海研究室,积极地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进行共同研发。(51)

对这些研发机构的研究显示,跨国IT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中目的非常明确。从知识活动的分析来看,这些机构主要进行的是“应用性质的基础研究”,其次则是技术培训与教学,“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以及“产品、工艺或设备改进”得分均较低。

虽然从经费规模和人员规模上看,高校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随着国内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提升和中国市场重要性的提高,跨国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长线创新。(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