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何谓“陌生化”理论

何谓“陌生化”理论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何谓“陌生化”理论“陌生化”理论,是1917年由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其重要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关于“陌生化”理论,后人多从审美效果的角度加以理解。这便是“陌生化”现象形成的心理学原因,也是“陌生化”效果的审美价值所在。正是从艺术手段和策略的角度,笔者认为,“陌生化”理论能够对媒介传播及媒体创意提供重要启示。

一、何谓“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是1917年由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在其重要论文《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对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所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他进一步认为,通过“陌生化”(或称“反常化”),人的意识得到升华,从而重新构造出对“现实”的普遍感受。[1]也就是说,诗歌的要旨在于通过其特有的语音、韵脚、节奏、格律之类的“音位化”形式,将人们司空见惯的现实“陌生化”,正是通过这种“陌生化”,从而彰显出世界的本质。

关于“陌生化”理论,后人多从审美效果的角度加以理解。作为一种审美效果,事实上,“陌生化”可以说是审美领域的一种普遍性现象。

众所周知,某种民族美能够突破民族范围而走向世界,固然是由于民族美本身含有某些人类共同美的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也同受者审美心理求新求异、趋向“陌生化”的本质特征直接相关。对异民族来说,一种民族美总有其特异和“陌生”之处。譬如《蒙古秘史》,几个世纪以来,之所以一直引起外部世界的瞩目和浓厚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中展现了古代蒙古民族鲜为人知的广阔天地和一系列特异的精神现象。如作者把激烈残酷的战争,“人对人像狼一样”的攻伐劫掠视为正常的生产活动,完全取静观甚至赞赏态度,没有丝毫的恐惧或悲悯。再如,古代蒙古人有着强固的血缘家族观念,把部落团结、家族和睦视为生存竞争的前提条件,所以背叛家族、分裂部落的行为必然遭到严厉谴责和惩处,所以他们都重承诺,贵友情,为此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札木合与成吉思汗曾是情同手足的“安答”(盟友),后来在部落战争中反目成仇,互相攻伐。札木合被俘,自责践踏了誓言,背弃了友谊,主动要求“赐死”。他说:“(我们)一块吃了不能消化的吃食,一块说了不能忘记的话语”,“(如今我)已成为你领襟里的虱子,你底襟下的草刺”,于是拒绝成吉思汗的赦免,俯首就戮(以毛毡裹身摔打致死——处死贵族之法)。再如,成吉思汗登基后兄弟不睦,他的母亲便当众盘膝而坐,裸露双乳,对他严加训斥:“谁提着你们的肩膀,使你们和男子一样高?”“你不是——暖乎乎地从这个肚皮里生出来的吗?”表现了古代蒙古人旷达率真、粗犷不羁的亲子之爱和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总之,在《蒙古秘史》中,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古代游牧民族的思维特点、表情达意的方式、伦理道德观念以及风习人情等不由不令人惊叹,引人入胜,一幅幅雄奇瑰丽的风俗画和风景画生动地展示出一种特异的心理图式。正如郑振铎先生所称赞的那样,可谓浑朴天真,生气勃勃,“真实地传达出这游牧的蒙古人的本色来了。”[2]

“陌生化”效果既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中,也存在于不同的地域中。鲁迅先生就曾经指出,民情风习,地方色彩,往往因为它的新奇和富于知识而能赢得异地受者的喜爱,“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3]他以杨桃为例,说这种南方司空见惯的东西,一旦让北方人见到,简直就像“看见了火星上的果子”,立刻激起求知欲与好奇心。于是,审美愉快便油然而生。

日常生活中,“陌生化”效果更是普遍存在。熟悉的对象或刺激物,由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往往导致心理功能的一种自动化或弱化倾向,造成兴奋神经的钝化,产生情绪、情感上的厌倦和疲劳。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指出:“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黑格尔也曾指出:“众所周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根本不被人们所认识。”然而,一旦接触到新鲜的富于刺激性的对象,审美主体则会立刻引起惊喜。所谓“异”与“怪”的东西,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其刺激性,由于审美主体由“睹异”从而产生“珍爱”和审美愉快。[4]

总之,求新求异,不断突破和超越旧的心理模式,建构新的心理模式,这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固有的机制和品格。这是因为,新鲜的富于刺激性的审美对象作为一种反抗因素,必然要突破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先在结构”,这时候,就会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正是因此,人的审美注意触角才有一种自然地伸向陌生天地的欲望,从而促使行为主体不断地突破现实视域、不断地去未知领域中寻幽探秘,寻求意想不到的精神满足。新的审美客体或具有刺激性的信息,只要是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是新奇的而不是怪诞的,就一定能够冲破时空界限,拨动心灵的弦索。这便是“陌生化”现象形成的心理学原因,也是“陌生化”效果的审美价值所在。

在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拙见以为,所谓“陌生化”效果,可以说是从受者角度接受审美信息时的一种感觉、一种效应;而从传者角度看,“陌生化”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建构、操控审美信息的艺术手段和策略。正是从艺术手段和策略的角度,笔者认为,“陌生化”理论能够对媒介传播及媒体创意提供重要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