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评袁亚平《大国根本》

评袁亚平《大国根本》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钱塘江水连长江 评袁亚平《大国根本》从诞生中国共产党的南湖红船,到催生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西湖刘庄,浙江,这块神奇的土地,跟共和国的大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国根本》可以说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普法教科书。《大国根本》是对时代发展作出的及时呼应,绝非应景之作。这正是大国根本的根系源于西湖的原因之所在。

钱塘江水连长江 评袁亚平《大国根本》

img13

img14

从诞生中国共产党的南湖红船,到催生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西湖刘庄,浙江,这块神奇的土地,跟共和国的大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手捧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所属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国根本》,随着作者袁亚平先生饱含深情的叙述,拂去岁月的尘埃,走进历史深处,有“大快朵颐”之感。

袁亚平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大国根本”:大国根本是什么?是宪法?是民众?是人民共和国的管理者?是民主和法制?怎样在宪法精神和法治体制下,共享和谐生活?在这部关于宪法的史志性报告里,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新中国艰难崛起过程中宪法地位的逐步确立、巩固与提升,“发现”在斗转星移中社会前进的足迹。宽阔的历史背景和空间坐标,使作品拥有了很强的政论性和思辨性;而生动的人物对话、形象和细节刻画,又使得作品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诚如作者所言,是历史选择了杭州,作为新中国一个光辉的起点。

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人们普遍认为,写“大人物”比写“小人物”难,写“大事件”比写“小事件”难,而身兼《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和中国一级作家双重身份的袁亚平,却敢于迎难而上。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底气,有高度,有人脉资源,更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创作热情。就像火山喷发一样,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根本》是火山岩浆的一座立面雕塑。

为文者,莫先乎情,莫始乎声,莫切乎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对新中国热爱的情愫,在讲述那些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中,以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幅虽似曾相识,却是崭新而感人的画图。毛泽东的激情豪放,华盛顿的克己奉公,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谦逊低调,通过对话和细节的刻画,使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一桩桩历史事件在书中“立”了起来。

大事件的叙述必须有“着陆点”才能在读者心中扎根。作者在叙述大事件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具体事件和案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用什么来阐述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首例民告官案、南山区人大代表选举事件,等等,看似信手拈来,却有使人明理之功效。《大国根本》可以说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普法教科书。

窃以为,一个好记者,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人。国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新闻界和文学界去关注、解读和思考。袁亚平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彰显其记者兼作家的良知、思想、视野、胸襟和情怀。

为共和国探究立国之本,其目的正是为了给当今社会提供借鉴和启迪。大量深入细致的考证,大量参考文献的通读,使得该书兼具史志的严谨。《大国根本》是对时代发展作出的及时呼应,绝非应景之作。

本书用《文明的曙光》《民主的生命》《共和国的基石》《失范的困厄》《理性的秩序》五个部分将“大国根本”的思想根源、产生及发展过程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作品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事件和人物多,非普通写手所能驾驭。作者把宪法的庄严神圣与人民自由轻松的生活揉为一体。正是因为有了众多普通人物的出场,才使得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宪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正是因为反映了浙江省干部群众对宪法精神的探索和实践,才使得我们每一位浙江读者读之可亲、可感。

1953年底,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刚到杭州,就提出到户外活动活动,爬爬山。途中,引起毛泽东兴趣的是北高峰最高处的吕纯阳洞府边上的对联:“湖光塔影连三竺,海河江潮共一楼。”

上善若水。作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孕育并诞生于美丽的西子湖畔,这似乎在寓示着什么。宪法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实现奋斗目标的道路,而西湖正是我们立宪之路的始发站。

“如果能把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留下一份文学性的记录,必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正是基于对这一事件的“意义”的认识,给了袁亚平无穷的创作动力。浓墨重彩地描写浙江的与宪法相关的人和事,凸显了本书的个性。作为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文学解读浙江”的重点作品,《大国根本》的出版获得了各方的好评。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由省委宣传部确定,全省仅五部,另有余华、麦家等四人的长篇小说。

“钱塘江水连长江。”从文化的层面来说,滋养吴越文化的钱塘江水与代表中华文化的长江水是水乳交融的。这正是大国根本的根系源于西湖的原因之所在。

原载于《钱江晚报》2010年4月4日C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