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刊在香港出现,是近代中文报业在中国“梅开二度”的标志。该刊由鸦片战争后迁至香港的英国伦敦布道会下属的对华文化教育机关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顺应战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文商业性报纸也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商业性报纸中孕生。

三、战后中文报刊在香港的出现

19世纪50年代后,近代中文报刊在香港出现,是近代中文报业在中国“梅开二度”的标志。

1853年9月3日,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香港创刊,每月1日出版,16开本,每期12至24页不等,沿用线装书的装帧形式,竹纸铅印,为我国中文报刊使用铅印之首。该刊由鸦片战争后迁至香港的英国伦敦布道会下属的对华文化教育机关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华书院印刷。该刊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首任主编,一年后由麦都思的女婿、前香港法院首席法官奚礼尔接任,1856年奚礼尔调任英国驻暹罗领事后由英国传教士、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J.Legge,1814—1897)接任。

《遐迩贯珍》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该刊创刊号上的《序言》说:“中国除邸抄载上谕奏折,仅得朝廷活动大略外,向无日报之类。”“吾每念及此,思于每月一次,纂辑贯珍一帙,诚为善举。其内有我邦之善端,可以述之于中土,而中国之美行,亦可达之于我邦,俾两家日臻于洽习,中外均得其裨也。”因此,该刊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与鸦片战争前出版的中文期刊迥异。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既有报道中国和中外关系的新闻,也有反映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所刊罗森的《日本日记》,是中国人对当时日本时事政治很有价值的记述。《遐迩贯珍》的政治倾向,无疑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的,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因其不必顾忌清政府的干涉而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反映事情的真实面貌。例如,1854年12月出版的《遐迩贯珍》第一次刊出“时论”,评论清军攻打上海小刀会事件,对清军将领的谎报军情和夸大战功作了揭露。其他有关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的报道,以及法兰西公使到南京与太平军将领会谈的报道等等,也都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事实真相。《遐迩贯珍》还十分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曾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尽管明显地有炫耀西方文明、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的用意,但对中国人还是很有启迪和借鉴的作用,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该刊宗教宣传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可能是因为基督教在香港地区完全可以直接向市民传播,不必借助宗教报刊作为主要宣传工具。

在新闻报道业务方面,《遐迩贯珍》也有长足的进步,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随报发行,每期4页,专载商情及船期。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凡刊登各类广告,初次每50字收费银半元,50字以上每字加1先令。如果再次刊登同一广告,收费减半。此外,该刊还刊有中英对照目录等新形式。

《遐迩贯珍》每期“以印三千本为额”,每册售价15文。除在香港发行外,还发行到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福州等地。1856年5月,理雅各以“事务过繁,无法兼顾”为由,宣布将该刊停刊,并在5月1日出版的终刊号上发表其亲自撰写的英文停刊小启,略云:“《遐迩贯珍》之成就,远超过吾人所预期者。尤以香港上海之欧美社会,均曾予以慷慨支持。最近一年来,订费及批售收入,几乎足以维持开支,所动用之马礼逊教育会基金,为数无多,华人社会并未给予财政支持。华人订户,续有增加,仍较吾人所预期者为少。但是,读者甚众,且遍及各省。”“《遐迩贯珍》今兹停刊,众多人士将引以为憾。因之,本刊并非失败,吾人努力之经过,适足以鼓励有志与才智之士,依据出版报刊之途径,介绍世界历史及西洋知识,用以唤醒华人。”[10]该刊前后共出33期。

顺应战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文商业性报纸也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商业性报纸中孕生。1857年11月3日,由孖剌报馆创办的中文《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发行,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注释】

[1]转引自麦沾恩:《中华最早的布道者梁发》,载《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2期,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页。

[2]转引自卓南生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3]有时刊名中的“记”字标作“纪”字,因而其刊名一作《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4]引自《郭士立航行日记》,载《中国丛报》,1832年9月。

[5]原载《中国丛报》,1833年8月,转引自宁树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评述》,载《新闻大学》,1982年第5期。

[6]爱汉者等编:《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黄时鉴整理,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6页。

[7]引自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8]转引自李谷城著:《香港报业百年沧桑》,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1页。

[9]同上,第52页。

[10]转引自潘贤模:《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刊》,载《新闻研究资料》,总第11辑,展望出版社198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