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竞争上岗的思考

关于竞争上岗的思考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职资格,只是一种上岗的可能性,是否就是上岗的现实性,还有待于具体岗位的选择和确定。这种双向选择、互相制约、互相激励、动态组合的机制,营造和优化了竞争环境,形成了发挥岗位作用、高效优质运转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提倡和实施的。岗位会不断调整,人才会日新月异,因此,竞争永远是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

关于竞争上岗的思考[1]——语言传播杂记之十八

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行。先行者精益求精,后继者风起云涌。不论多么艰巨、多么曲折,大势所趋已是事实。这一改革,同其他行业一样,目的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实现新世纪的战略目标,而核心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所说的人才,首先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更是有创新能力的、可担重任的人才。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是从社会上吸纳来的,社会人才的状况直接影响广播电视人才的状态。由于新世纪信息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成熟,高等教育的普及进一步加快,人才的成活率、成熟率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化,将极大地促进人才规格的升级。到那时,再也不是“有没有人才”的问题,而成了“有没有更优秀人才”的追问。

人才问题自古有之,一直存在着社会埋没和自我埋没两种情况。历史上那些怀才不遇、遁隐山林之士,一片丹心、报国无门之士,多为社会埋没;而纵情酒色、玩物丧志之徒,不学无术、鼠窃狗偷之辈,总是自我埋没。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属社会埋没;而自视甚高、耽于幻想、屡屡碰壁仍不识前路,大概会自我埋没。今天,有广阔的成才之道,每个人面前又机遇很多,社会埋没的人越来越少,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志得意满”,原因很简单:社会的“岗位”设置不是无限的。

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面临如何设岗和如何上岗的问题,“岗位”肯定要少而精,这正是对人浮于事、因人设事的否定,是对择优聘用、任人唯贤的肯定。

如何解决岗位设置相对少而要求上岗的人相对多这一矛盾呢?只有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这种竞争,是真才实学的较量,是综合素质的比对,是专业优势的展现,是个体潜能的释放。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与任何岗位的竞争,每个、每类岗位都一定有下限的规定,如性别年龄、学历学位、经历经验、成绩成果等。不同的专业规格,要求下限的规范,即任职资格证书,也就是上岗证。它涵盖了上这个岗应具备的条件,并经过严格、公平的考察、考核和考试,专业规格的确定、岗位规范的施行,必须具有全面性、全国性、权威性、共识性,要尽力避免片面性、狭隘性、随意性、主观性。任何长官意志、利益交换、私人关系、江湖义气都成为非法,应坚决摒弃。

任职资格,只是一种上岗的可能性,是否就是上岗的现实性,还有待于具体岗位的选择和确定。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在取得了任职资格证书以后,究竟在什么地区、什么台、什么节目上岗,还有不同的要求,还有双向选择和试用过程等情况。一个新闻播音员,具有了播音专业技术职务的中级职称以后,是在中央台还是省级台、地市级台、县级台,是在联播节目中还是整点新闻节目中,要看实际需要和个人意向,也许新闻节目不再聘用,也许自己不满意,那就去另外地方、到另外节目中去。这里,便出现了“聘用择优,自愿上岗”的格局。这个岗找不到更优秀的人才,只好降低些要求,这个岗并不很理想,只好屈居于此……岗位,有对更优秀人才的期待;人才,有对更理想岗位的向往。聘用人才的单位,对在岗人才要尊重、优待,以免人才流失;在岗人才要自重、尽责,以免降聘解聘。这种双向选择、互相制约、互相激励、动态组合的机制,营造和优化了竞争环境,形成了发挥岗位作用、高效优质运转的竞争态势,是值得提倡和实施的。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是一种特殊人才。必须具有一定天赋、经过严格训练,适应并胜任在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创作活动。这样的人才,在发现、选拔、培养和使用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和难度,这是竞争上岗中要切实深入地加以研究的课题。

就此类专业人才的个体来说,一次考察、考核、考试的成功,绝不意味着每一次都合格;一个节目的成功,更不意味着每一个节目的优秀。一方面,有基本功的扎实与否,另一方面也还有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二者又在个体的生命价值取向上融合为或优长或缺失的表现,因此,竞争是长期的,是相对的,存在着必然与偶然、正常与异常的多种复杂情况。在这里,“失败乃成功之母”,“行百里路半九十”就成了自勉、自励的箴言。

岗位会不断调整,人才会日新月异,因此,竞争永远是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在万船齐发、百舸争流的态势中,胜利属于那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自强不息者。

竞争中的上岗者,已无暇欣赏满眼风光,只可争分夺秒地精益求精、广采博收地继承创新,否则,一驻足便成千古恨。一旦江郎才尽,还是自动让贤,不要硬撑局面的好,人们已习惯于人才流动,“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同样是对人民负责、对受众负责。

【注释】

[1]原载《现代传播》200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