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赤壁之战

苏轼:赤壁之战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_送走米芾,不觉又是暮春四月,日暖风轻,正是出门游玩的最佳时节。一天,苏轼又来到赤壁,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_

送走米芾,不觉又是暮春四月,日暖风轻,正是出门游玩的最佳时节。黄州城西北长江之滨,有座红褐色石崖,形状像个鼻子,因此称为赤鼻山或赤鼻矶;又因崖石屹立如壁,也称赤壁。深碧的江水衬着红色的崖石,十分明丽醒目。赤壁之下,江面开阔,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说“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赤壁之上,则有栖霞楼、竹楼、月波楼、涵辉楼等建筑,因此,这是个观赏江景的游览胜地。从唐代以来的诗文中,又有意无意地把它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牵连在一起,因此,这又是个凭吊古迹的地方。

早在元丰三年八月,苏轼就和长子苏迈划小舟第一次夜游赤壁,尽兴而回。适逢杭州的辩才、参寥派人来黄州看望他,于是乘兴写下一篇短小优美的游记作为回信:

予谪居黄州,辩才参寥遣人致问,时去中秋不十日,秋潦方涨,水面千里,月出房、心(星宿名)间,风露浩然。所居去江无十步,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因录以寄参寥,使示辩才,有便至高邮,亦可录以寄太虚(秦观)也。

——《与参寥子》(www.guayunfan.com)从此,苏轼经常到赤壁游玩,风雨苍茫之日则登楼远眺,波平浪静之时则泛舟江中。

赤壁之下多细巧卵石,有的温润如玉,呈红、黄、白三种颜色,石上布满细纹,宛如人手指上的螺纹,精明可爱。黄州的小孩在江中游泳常常能够摸到,苏轼便用糕饼和他们做交易,久而久之,换得二百九十八颗,大的约有两寸,小的则如枣、栗、菱、芡之类。他将这些美石用一只古铜盆装着,便成一件难得的艺术品。这年五月,庐山归宗寺的佛印禅师派人前来向他致意,苏轼便将这一盆美石命名为“怪石供”送给佛印以表心意,两人自此订交。

一天,苏轼又来到赤壁,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引发诗人这一番思古幽情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初步统一了北方,率军二十余万南下,攻伐东吴。东吴孙权与蜀汉刘备相联合,以五万兵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场战役的主帅东吴大都督周瑜年仅三十四岁,他容貌俊美,风度闲雅,精通音乐,是著名的儒将;此外,前来协助作战的诸葛亮以及他们的对手曹操,都是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文武全才。但是,当年作战的赤壁,不在黄州,而在黄州以西(有湖北嘉鱼、蒲圻、武昌等不同说法)。对于黄州赤壁是否就是三国赤壁,苏轼也多次表示怀疑,在《赤壁洞穴》一文中,他说:

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

在《与范子丰书》中又说:因此,词中用了“人道是”三字不加肯定。然而,追忆周瑜当年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儒将风采,自己困顿失意,心头郁结,又何妨联系起来一抒苦闷?

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词的开篇即以雄伟的魄力,展开了一个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宏大场景,然后又陡然收缩,在这一时间流上截取三国赤壁作为特写。大江波涛汹涌,千百年来一如今日,在这如画的江山,曾有多少英雄人物辉煌一时,最终又不免像沙砾一样,被时光之水所淘汰。词的下片即展开对周瑜形象的着力刻画:写他的美满姻缘,写他的少年英俊,尤其是赤壁之战中,他的服饰表示了风度的闲雅,他的谈笑显示出胸有韬略,“樯橹灰飞烟灭”仅仅六个字概括了一场恶战,突出了战事的顺利和战果的辉煌。“故国神游”以下则转写自己的感慨,和周瑜相比,自己年将半百却蹉跎人生,白发已生而功业全无。但是,人生虚幻犹如一场大梦,即使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人物,终究也一样淹没在不息奔流的时光长河中,自己又何必因碌碌无为而悲伤呢?凭吊古迹,犹自心情激动,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多情。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诗人举杯祝月,领受这夜静时分的无边美景。

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但是他将这种悲哀融会在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中,写得气势恢宏,这是强者的悲啸,而不是弱者的悲泣,它不会使人落泪,而使人油然产生一种苍凉悲壮的崇高之感。而且,在超越古今的巨大时空背景映衬下,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历史的通观,苏轼得以从悲哀中解脱出来。也许按照儒家的传统观念,“人生如梦”的虚幻感充满了消极色彩,但事物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特定的转化,这种原本消极的思想却在苏轼的身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他在逆境中不被沉重的失意情绪所压垮,而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