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位消失的战地摄影记者

一位消失的战地摄影记者

时间:2022-03-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失踪的摄影师叫方大曾。日益紧张的华北局势,促使熟悉华北地理风情的方大曾转型成战地摄影记者。时值中国在诸多军事失利之后,全民陷入悲愤中,这场战胜伪蒙军的战斗,在当时有力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参战的中方军队由傅作义率领。方大曾的生命定格于25岁。2015年,《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一书出版。绥远抗战时,中国军队未遭遇日机攻击。
一位消失的战地摄影记者_危急时刻:大陆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演进 香港凤凰周刊2015年第25期

1936年12月,绥远前线一处阵地,中国军队的一个轻机枪射击组。看装束,应属于傅作义的35军。中原大战前,晋绥军装备的先进和齐整程度,在国内数一数二,只是规模较小。即便至抗战爆发,中国依然有诸多地方军队几乎没有轻机枪。1930年代初以来,将轻机枪配属到步兵班,是中央军的重大调整内容。

这些照片背后是一位失踪的摄影师,一个消失的省份,一场被遗忘的战斗。

失踪的摄影师叫方大曾。1912年,方大曾出生于北京,他家境殷实,中学时期就拥有蔡司折叠相机,从此走上摄影道路。17岁就发起“少年影社”,举办摄影展。第二年,他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九·一八”后担任“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反帝新闻》、北平少年队机关刊物《少年先锋》的编辑工作,在平津一带拍摄了大量记录民俗、风光、古建筑、百姓生活的照片。

方大曾于1935年大学毕业,进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后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创建中外新闻学社,任摄影记者。期间,方大曾的大量照片和采风记录发表在《良友》、《申报》、《世界知识》等报刊上,他开始在国内摄影界崭露头角。

日益紧张的华北局势,促使熟悉华北地理风情的方大曾转型成战地摄影记者。1936年到1937年,是他摄影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刻。1936年冬,绥远抗战爆发,方大曾赴前线。较之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长城抗战,发生于1936年冬的绥远抗战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时值中国在诸多军事失利之后,全民陷入悲愤中,这场战胜伪蒙军的战斗,在当时有力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参战的中方军队由傅作义率领。傅作义在绥远的反击,得到了南京和太原方面的全力支持,中央军13军汤恩伯部迅速入绥,准备应对日军直接出兵的最险恶前景。日军最终未出动,傅作义在做好部分蒙古王公的统战工作后,迅速击溃了日本顾问指导下的伪蒙军。倒戈的伪军击毙了他们的顾问——大佐小滨氏善,这是“七·七”事变前日军阵亡于中国战场仅有的3名大佐之一。

卢沟桥事变后,方大曾写信告诉范长江:“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还有许多摄影材料工具不能带出来,我现在成为无家可归的人了!”在范长江帮助下,他成为《大公报》等报刊的特派记者,活跃于华北前线。可惜中央军之前无法在华北备战,华北平原易攻难守,宋哲元的29军十万人一触即溃,华北战事对中国极为不利。

1937年9月,保定沦陷,后撤到蠡县的方大曾于9月18日发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刊于9月30日的《大公报》上。孰料这是他留存于人世的最后一份作品,他从此杳无音讯。众人在久盼无望后,只能认定他已经牺牲于华北前线。方大曾的生命定格于25岁。

所幸,方大曾在短暂一生中拍下的部分底片,经历多年战火以及文革浩劫后得以幸存。1994年,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在《摄影师》杂志上发表了方大曾的部分照片,轰动一时。这位年轻摄影师的名字,重新浮现于世。

2000年,《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一书出版。2014年,《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出版。2015年,《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一书出版。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方大曾被重新挖掘出来。他在绥远拍摄的中央军和晋绥军军人以及军事之外的风土人情,为绥远这个消失的省份留下永恒记忆。(陈祥)

绥远地图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将内蒙古划成热河、察哈尔和绥远三个特别区,三者在1928年正式成为省。

1937年1月,绥远的蒙古王公们。他们完全保留了清朝的服饰,看上去就是5位清廷官员或带兵将领,尽管已是1930年代中后期。当时中国在蒙古地区实行两种统治方式,县治管理汉民,蒙旗王爷继续管理蒙古族。双方矛盾一直没消除,日本因此利用了不少蒙古王公,但也有蒙古王公支持中央政府。方大曾做了《蒙古王公的结婚大典》图文报道,颇受读者欢迎。

1936年12月,绥远前线的中国军官们。臂章为“4D”,即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师。第4师和第89师组成了第13军,军长汤恩伯。该军原驻陕西参加“围剿”红军,1936年伪蒙军侵犯绥远,该军奉命入绥助战,开至前线时战事已经结束。1937年“七·七”事变后,汤恩伯部沿平绥铁路开至昌平南口,与日军作战。

1936年12月,绥远前线,一位骑马的抗战勇士。他戴皮飞行帽,穿很时髦的呢子披风,披风插手兜的做工上乘,这身行头在当年价格不菲。综合推断,他可能是13军89师529团团长罗芳。罗芳在抗战初期经南口血战成名,被媒体广泛报道,后阵亡于台儿庄战役,他的团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团”之一。

1936年12月,绥远前线的中国高射机枪手,属于13军的可能性最大。绥远抗战时,中国军队未遭遇日机攻击。

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大门,为李公朴全民通讯社的照片,疑似是方大曾所摄。该伪政权是日本为吞噬华北而策划“华北自治”的产物,首脑是汉奸殷汝耕,“定都”通县。1936年11月,方大曾专程去冀东,完成多篇通讯报道。在《冀东一瞥》中,他描述,伪组织虽成立了一年之久,但“它的统治是散漫的,工作是混乱的,基础是摇动的,社会是荒淫的”。

1936年12月,归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的两位老同学相逢于前线。左边是绥远省主席、35军军长傅作义,右边是骑兵第1军军长赵承绶。中国政府为防备日军进攻绥远,在1936年8月间陆续抽调骑兵第1军、第13军等部队入绥支援傅作义。

1935年冬季,方大曾在绥远东部前线留影,他随后将照片寄给母亲。23岁的他值风华正茂,头戴中央军的德式钢盔,系军官的武装带并佩

手枪。国难当头,时局动乱多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如追求时髦一般喜欢一身现代军人的装扮,热衷于战地采访的方大曾也不例外。

本文所有图片由《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提供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5年7月1日第1版

□  图片编辑  丁大伟

□  文字编辑  路琰

□  美编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