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共享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共享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共”,去声,本意“同也”,有共享、共用和共有的意思。依己之见,“共享”一词要求主体具有与人分享、进一步说是公而忘私的品质,要求客体具有价值性。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共享”表现的是一种大公无私、公平正义的精神,要求人在面对有价值的事物时,克制私心,与人分享,坚持公正。儒家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建设,其中体现了儒家的共享思想。
共享的含义和历史渊源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共”,去声,本意“同也”,有共享、共用和共有的意思。在《说文》中解释为“共,同也”,《庄子·庚桑楚》中“共其得也”的“共”有一样的意思。“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因此,“共”有一样、相同、共有的意思。此外“共”作一声讲时,还有供奉的意思,《国语》中“不共神祗”就是这个意思。“享”的本义是指祭献、上供的意思,正如《说文》中解释说“享,献也”。后又演绎为人享受福禄,比如《国语·周语》中说“大臣享其禄”。在今天“享”已经被演化为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和思想意识的作用,产生的美好愉悦的体验与感觉,使精神上或者物质上得到满足。

“共”和“享”都有供奉、敬献的意思,都是指对神灵或者祖先的一种敬畏;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两者都是指人们对某事物的拥有和占有,使人在物质或精神上有积极的体验。“共享”一词最早出现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齐景公曰:“相国政务烦劳,今寡人有酒醴之味,金石之声,不敢独乐,愿与相国共享。”依己之见,“共享”一词要求主体具有与人分享、进一步说是公而忘私的品质,要求客体具有价值性。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共享”表现的是一种大公无私、公平正义的精神,要求人在面对有价值的事物时,克制私心,与人分享,坚持公正。儒家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建设,其中体现了儒家的共享思想。

孔子认为尧舜时代是最理想的社会模型,把尧舜时代看作是天下为公的,比如:“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2](《论语·泰伯》)这是孔子对禹高尚品德的赞扬,也是对他的这种为民兴修水利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与民共享精神的高度评价。孔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论语•公冶长》),他希望培养一个像尧舜那样以天下百姓为父母的人,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孟子也严厉地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现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游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4](《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正义”嵌入他的“王道”思想和“仁义”思想中,通过“施仁政于民”来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荀子的理想正义社会主要体现在“至平”上,他认为理想社会就是“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5](《荀子·荣辱》)。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每个人能够尽其所能地付出和各有其得。

在《礼记·礼运》中描述“大同”社会时体现的共享思想是较为详尽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就含有共享发展的意味。就社会而言,要行天下之大道,天下为公;以贤能为做官的标准;每个人通过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而得到同等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身心皆满足,自然不会产生违法作乱的闲杂人;劳有所得,突显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就个人而言,人和人之间是诚信而友善的,尊老爱幼,关爱孤独废疾者,人内心的善准则就要求人与人共同享有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大同”理想一直被视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社会理想或者空想,但它不断激励、吸引着人们为人类平等、社会和谐以及天下太平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从先秦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来看,都体现出主张社会公平,要求平等的劳动受到平等的所得这样一种与民共享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社会思想家的观点还是农民起义的行动,都反映了人民反对特权、争取平等劳动和受到公平对待的愿望。人民从最基本的人身权、生存权到土地权再到自由和平等权的不断深化,也反映出人民共享意识不断提升。历史的发展潮流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时代,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的共享,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愿望,共享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大同社会”在当今现实中的反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人民追求平等自由和社会公平的意识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