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倒墩子匈奴墓群

倒墩子匈奴墓群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倒墩子匈奴墓位于同心县王团镇东北约8千米的倒墩子村东坡上。1983年冬,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同心县文管所对墓地进行了试掘,发现墓葬5座,出土了透雕铜带饰和五铢钱等文物,初步确认为汉代匈奴墓葬。1987年8月18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展出宁夏出土文物时,其中同心倒墩子出土的匈奴族文化的透雕铜带饰、铜铃、皮囊等珍贵文物,受到了首都各界,特别是史学界、考古界专家的高度赞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倒墩子匈奴墓群_古韵同心:同心县人文景观荟萃

倒墩子匈奴墓位于同心县王团镇东北约8千米的倒墩子村东坡上。墓地南北有两座小山梁,中间为缓坡地,墓地分布于此。

1983年秋,当地农民耕地时,发现陶罐和其他文物,便把情况报告县文管所,文管所及时采取了保护措施。1983年冬,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同心县文管所对墓地进行了试掘,发现墓葬5座,出土了透雕铜带饰和五铢钱等文物,初步确认为汉代匈奴墓葬。1985年,经报请文化部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同心县文管所组成联合发掘队,对墓地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共清理了2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

这批墓葬均为单人葬,仰身直肢,墓主双手平放在身躯两侧,头北脚南。大部分墓穴有木质陪葬品,木质已朽,留有清晰的板灰痕迹,许多棺顶板灰上还附着红色漆片,推测木棺入土时上有红漆。棺的南、北两侧和东侧填土后,形成宽5~20厘米、高30厘米不等的熟土二层台。从发掘的20座竖穴土坑墓、6座偏洞室墓、1座石椁墓看,墓主大多是成年女性,其次为儿童,最后为成年男性,骨架多数保存较好。

与其他墓葬不同的是,王团倒墩子匈奴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大多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部分头端坑壁上挖出土龛,里面放置一随葬陶器。墓主颈部多放置玛瑙饰珠;M10墓墓主的耳部有两枚金耳环(用金丝缠绕而成),左右两侧和脚端放置五铢钱、透雕铜环、长方形铜带饰、铜铃、铜刀、铜管、铁刀、铁环和海贝。其中,长方形边框内的透雕铜带饰最有名,它是以各种动物为图案雕铸而成。已发现的有双龙、伫立状双驼、双马头、双羊、双鹿图案,马蹄形透雕牛头、龙头及动物肢体图案。有一件铜带饰,这件铜带饰呈刀把形,长10.7厘米,宽4.6~6.8厘米,边框内一侧为驾牲畜的双轮车,车上有一犬,车后一武士骑马,一手持剑,另一手抓战俘头发,一犬扑向战俘。人和动物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随葬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在偏洞墓室中发现牛、羊的头骨和蹄骨。如M10墓道底部殉葬品,既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较高,又反映了匈奴民族埋葬习俗。

在汉代,同心境内设“三水县”,并有“属国都尉”治此。这批墓葬,正是西汉时期,降服汉之匈奴人墓地,对于研究汉代匈奴民族的生活习惯,匈奴族与汉族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1987年8月18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首次展出宁夏出土文物时,其中同心倒墩子出土的匈奴族文化的透雕铜带饰、铜铃、皮囊等珍贵文物,受到了首都各界,特别是史学界、考古界专家的高度赞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88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将同心倒墩子出土的6件文物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期展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