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家精神的衡量

企业家精神的衡量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不同,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维度和度量指标的选择也有所差异。结合三者的综合程度即企业家精神程度和三者的发生频率即企业家精神频率分析,来得出企业家精神强度,以此评价企业家精神的动态延续。[15]姚祖军、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经济师》2004年第8期。
企业家精神的衡量_佛山企业家文化研究

P.N.康德瓦拉(Pradip N.Khandwalla)提出“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一词,在国内通常译为“创业导向”或“企业家导向”。国内外学者们继而提出了各种相关的维度,我们也以此来做为企业家精神的测量维度。由于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不同,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维度和度量指标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一)测量维度

1992年,罗伯特·霍纳迪(Robert Hornaday)提出企业家精神的模糊集法,用经济创新、组织创建、在市场细分中追求利润三个维度综合评价企业家精神的水平。如图1-1[20],越接近金字塔顶端,企业家精神水平越高。

图1-1 企业家精神的模糊集法

1983年丹尼·米勒(Danny Miller)提出了创新性、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三个维度,受到广泛的认可。[21]2002年,莫里斯(Michael H.Morris)和唐纳德·库拉特克(Donald F.Kuratko)用创新、冒险、超前行动三个维度动态地分析评价企业家精神。结合三者的综合程度即企业家精神程度和三者的发生频率即企业家精神频率分析,来得出企业家精神强度,以此评价企业家精神的动态延续。[22]

1996年Lumpkin和Dess在三维度基础上加入“自主性”与“积极竞争”两个维度,将创业导向内涵扩展为五维度。[23]

图1-2 创新、冒险、超前行动三个维度

(二)度量指标

另外,对区域的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民营企业的数量和比率,民营企业投资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一定年龄段人口中非农产业人员的数量等也可以作为企业家精神的度量指标。

表1-1 维度和指标

【注释】

[1][法]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1页。

[2][美]沃克·弗朗西斯:《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页。

[3]在资本主义社会传统型企业家就是资本家,所以,马克思这句话其实也是他对资本主义传统型企业家的职能的理解。参见[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27页。

[4][美]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92页。

[5][美]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页。

[6][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7][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8][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68页。

[9]陈才庚:《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企业家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10]厉以宁:《企业家是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中国商人》1999年第11期。

[11]李新春、王臖、丘海雄、张书军:《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2]邢以群:《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3]田贵庚、汪小亚:《企业家的雄材大略——市场竞争与企业领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14]丁栋虹、赵荔:《企业家精神的三大要素:创新、机会识别和冒险——来自企业家排行榜的证据》,《上海管理科学》2009年第3期。

[15]姚祖军、蔡根女:《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经济师》2004年第8期。

[16]田贵庚、汪小亚:《企业家的雄材大略——市场竞争与企业领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17]汪丁丁:《永远徘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9][美]熊彼特:《熊彼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

[20]图片来源:Hornaday,Rorbert W.,“Think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A Fuzzy Set Approach”,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October 1992,Vol.30,Issue4,P20.

[21]参见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29,P770—779.

[22]资料来源:Morris Michael H.and Kuratko Donald F.,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within Organizations,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2002.

[23]参见Lumpkin GT,Dess G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P135—1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