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自提出以来就被认为与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冒险作为企业家的第一天性将风险和不确定性与企业家精神紧紧相扣。显然,企业家正是给企业带来创造性想法,帮助企业实现增长的主要依靠。应该说明的是,冒险和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家区别于一般经理和厂长等经营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能涵盖企业家精神的全部。

四、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自提出以来就被认为与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18世纪3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首次提出“企业家”概念时即认为,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现代企业中我们通常将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企业所有者和受雇于企业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均称为企业家。伟大的企业总是和伟大的企业家相伴而生,随着对企业家内涵认识的不断丰富,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共性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虽然理论界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众说纷纭,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区域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得到了一致的认同,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普蒂斯塔和20世纪天才经济学家熊彼特都对企业家及其之于经济发展的联系做过论述。

早期引入企业家概念的学者多将富有冒险精神作为企业家的最突出特征,例如坎蒂隆和奈特都将企业家精神与冒险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法国经济学家康蒂永也将在经济中承担风险视为企业家的必要行为。事实上,“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正是企业家“entrepreneur”这个法语词语的原意。可见,企业家多以市场上的冒险者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认识中。这表现在:他们以自己的洞察力发现市场的不平衡性,在自我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在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创造出交易机会并实现效益。冒险作为企业家的第一天性将风险和不确定性与企业家精神紧紧相扣。对很多成功的企业来说,例如索尼、惠普、联想,它们无一不是在尚不明晰的环境中善于发现市场变化,甘冒风险,将变化转变为机会的典范。如果说企业家代表了一种素质,那么承担风险的魄力无疑是这一素质的第一要素,亦是成为企业家的必要前提。

当然,这种魄力不仅仅是胆量。既然企业家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种特殊的要素,那就要面对市场,面对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因此,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凝合在一起的进行生产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造力、领导力和观察力,去发现市场,去创造获利机会,给生产活动指出方向,组织各生产要素的人。所以,企业家还代表着一种战略性思考和有效组织资源的能力。企业家精神则成为了企业家所具有的这一系列特殊能力的集合,其本身也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生产要素,给企业带来改变的原动力并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家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职责的不断丰富,很多学者开始重视企业家精神中的另一项不可或缺的特质:创新能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重组的人。管理大师德鲁克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能够有目的地寻找变革的机会并开发利用机会。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的存活与否越来越依赖于其是否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显然,企业家正是给企业带来创造性想法,帮助企业实现增长的主要依靠。而正如创新的含义既包括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和引入一种新的产品,还包括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可以表现在成为一个新市场的开拓者成立一个新的企业,也可以表现在作为现有企业中寻求突破的变革者。由此可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对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勇于冒险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和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的主要特点在于有眼光、有胆量、有组织能力,敢于冒险,善于创新。创新和变革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关键环节,只有创新才能给组织带来新的活力。因此,企业家创新精神得以在很多公司推广,这种内部企业家战略的实行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很多卓越的企业家通过创造性革新,将原本幼小的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翘楚。他们或者创造了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了某种独创的服务,成为了细分市场的先行者。如果说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创新则是企业家的灵魂。

其实,创新和风险总是结伴而行的。企业家在进行变革和创新的同时,就必须面对失败的可能性。然而,企业家正是拥有这种不畏风险,积极创造的精神,并且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技能方法通过一定的工作和市场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正如龙施塔特对于企业家定义的总结所述:企业家推动着投资者的财富持续增长,他们担负着资金的成本与职业生涯的风险去提供产品或服务。产品或服务本身可以是创新的产物,也可以不是创新的,但企业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赋予产品或服务新的价值。应该说明的是,冒险和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家区别于一般经理和厂长等经营者的主要表现,但并不能涵盖企业家精神的全部。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善于合作和学习均是企业家必备的能力,而企业家也有着比一般经理人更加执着的事业追求和敬业精神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急需建立一套现代的企业制度,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合格的职业企业家。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看,企业家的职业化要求经营管理者由过去计划经济中的行政官员,转变角色,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实施自主经营的职业化的企业家。同时,为了鼓励创新,实现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扶持有能力者进行创业。这不仅因为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样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表现和内在需求,同时也因为企业家与企业规模大小的相关性不大,更有利于造就经过市场磨炼的企业家,丰富和壮大企业家队伍。

笔者曾与一位软件企业的创始人谈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国的新经济浪潮中,涌现出成批的像微软、思科英特尔谷歌、苹果这样的公司,它们的成长速度之快、经济效益之好,就像梦幻一样,而且这样的公司一波接一波,层出不穷。在美国历史上,卓越的企业也是比比皆是,如通用电气、辉瑞等,能够屹立于产业的顶峰百年不倒,基业长青。在中国为什么始终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创造财富的创新体系的中心问题。与这位创始人的讨论虽然并不充分,他的回答却使笔者深受启发。他说,中国人办企业(指民营企业),主要是靠自己企业的资金积累去发展企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所以发展速度就比较慢;而美国人办企业,融资的渠道很通畅,只要有市场机会,就可以通过融资筹钱来快速地扩大规模,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高了以后,企业的市场定位就得到了保证。

这个问答不是学术讨论,中国的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就在其中找出许多破绽。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把它写出来,是因为其中反映了中美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企业家和企业主在企业家精神上是有差距的。中国的企业主不进行融资来进行规模扩张,无非就是两种原因:一是因为想融资但融不到资。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是不太宽松的。在股权融资方面,私募方式在中国目前基本无法律、许可和管制方面的障碍,但是诚信障碍却无处不在,使私募的股权融资很难活跃;公募方式,由于中国的股市在中国有一定的人望,有相对的诚信基础,但是其审批门槛很高,至今中国的几千万家企业中只有数千家能在股市挂牌,比例只有万分之一。而资本市场的中间层次,如场外股权交易市场,至今没有起色。所以,股权融资的环境,中国和美国真是天壤之别。在债权融资方面,银行是主渠道,客观上存在银行对国企和民企的区别对待问题。中国的银行业思维比较保守,对贷款的保证条件要求很僵化,只接受实物资产和政府信用的抵押。这样的银行业务思维对创业企业、轻资产企业的贷款控制得很紧。债权融资还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大。中国的债券市场也很不完善,许多地下钱庄在宏观调控时放高利贷。这一方面的原因和措施本书还要另外论述,这里就不多谈了。

二是企业主发展的意愿不强,没有敏锐地去开展融资。中国确有许多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其资金状况良好,企业主以“没有一分钱的贷款和欠账”为荣。这类企业主都具有很好的品格,大部分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来成就一番事业。这类企业主和创新体系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比起来,所缺的只是基于一种战略去推动企业发展的境界。企业家根据战略的需要,为了创造发展的条件,就一定会通过多种手段去融资。例如沃尔玛为了实现其全球布局战略,就不可能等自身的资金积累去各地建设大卖场,一定会通过股权、债权的融资手段去支持其发展战略。像微软这样的企业,尽管很赚钱,为了抢占市场,布局销售网络和研发服务网络,同样也要进行融资。这是沃尔玛、微软等类型的企业也要上市的基本道理。这样一种由“发展战略驱动”的企业,和中国一些由“发展机遇驱动”的企业,都是由本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在经营,但是两者之间的境界是有巨大差异的。在企业主赚够了足够自己和子孙用的钱以后,还是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去发展企业的,是企业家;企业主在赚到一定的财富以后就“小富即安”,丧失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思想动力,就不能算企业家。这种境界上的差异,是中国的优秀企业少而且小、西方优秀企业多而且大的根本原因。

企业主在取得初步的成功以后,就进取心不足,是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识一个创业取得初步成功的人士,他的企业利润丰厚,已经在香港上市,但是年销售规模只有5亿元左右,其行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只要他积极进取,完全有条件把企业发展到新的规模,成为该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也有可能。但是这位人士已经基本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现有的财富已经够他过上非常富足的生活了,与带领企业走上新台阶相比,他更愿意享受安逸的生活。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富有进取心和责任感的境界,这位人士尽管是一位优秀的创业者,甚至可以说一位成功者,但是他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与盖茨和巴菲特比起来,思维境界上有极大的差距。如果盖茨和巴菲特与这位人士一样,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微软公司和伯克希尔公司。至今,盖茨还在为了公益事业满世界奔波,巴菲特还在兢兢业业地投资赚钱,尽管他们的个人财富几乎是富可敌国。

2011年,美国政府陷入债务危机,巴菲特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美国政府向富人多征税,还说美国政府对富人太“溺爱”了,因为巴菲特本人的所得税税率低于其秘书的所得税税率。要知道,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向富人多征税,巴菲特可是首当其冲的人啊!中国人可能会说,巴菲特这样是在做秀,或者是招人眼球,或者是为其投资做铺垫等等,笔者更愿意用“异教徒”和“基督徒”的思维境界差别来看这件事。巴菲特的公司,在几十年内股价最高上涨到14万多美元一股,没有进行拆分,仅从这一点看,巴菲特就绝不是一位善于做秀的人。国内不缺技能优秀的人,缺的是在技能优秀的同时又具有利他情怀的人。就笔者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处于社会底层的中国人中具有利他情怀的人还多一些,但他们没有调度社会资源的能力和影响力。人的层次越高,其利他情怀的水平就越低,这真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只有当创新体系不断造就财富神话,同时创新体系所创造的财富惠及越来越多的公众时,创新体系才会散发出持续的魅力。美国硅谷之所以为全世界瞩目,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财富传奇,像微软、思科、英特尔、谷歌、苹果等等,给创业者、员工、投资者和国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财富。美国的可口可乐、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沃尔玛、肯德基等在我们看来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也创造了我们难以企及的财富传奇。日本的跟随式创新,造就了像丰田、三菱、石川岛、松下、索尼等一大批顶级的企业,正是由于为数众多的优秀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一个以国土面积看属小国的日本,能够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台湾地区的跟随式创新也十分成功,台积电、台联电、联发科、鸿海、台塑等一大批企业的崛起,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台湾企业创造财富的结果,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科技新贵”的社会阶层,彰显了财富创新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源头。企业创造财富的基本路径有两条,一是“家族企业”路径,另一是“公众企业”路径。本书所说的“家族企业”路径,是指企业股权被锁定为创业者持有的企业,其中有家族成员持有全部或控制性股权的,也有非家族关系的少数成员持有全部股权的企业,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向前发展,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各种机遇。“公众企业”路径,是指原始创业者善于向战略投资者开放股权,通过开放股权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虽然在开放股权后创业者对企业权益的持有份额下降了,但是企业权益却大大膨胀,所以创业者持有的权益也大大地提高了。“公众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上市,大多数的财富传奇是在企业上市时出现的。这种降低份额、做大蛋糕并实现创业人利益最大化的模式,是财富创新体系中的主流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