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立足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实证分析宁波国际化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宁波国际化地位的对策建议。(一)长三角区域的对外开放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对外开放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江浙相继推出“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长三角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_宁波在长三角发展中的地位演进及提升研究

第四章 长三角开放进程与宁波国际化地位

改革开放是最大的红利,第一轮改革开放下,长三角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与世界各个区域进行互动,成为中国对内、对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承接国内与国外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如今新一轮开放的大环境下,长三角地区如何更明确地参与国际分工以及融入国际市场,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或准则接轨,如何营造适宜于国际交流、联系、竞争与合作的环境,必然要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城市国际化的基本机制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但不是单纯的经济国际化,包含着城市职能国际化、城市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国际化、城市运行环境国际化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城市国际化意味着城市的发展不再是一种地区性现象,而是处于国际发展背景中与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本章立足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实证分析宁波国际化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宁波国际化地位的对策建议。

(一)长三角区域的对外开放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对外开放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外商投资初步集聚(1979—1992年)。我国第二产业处在新兴时期,引进和利用外资主要用来克服国内资金短缺和经济迅速外延扩张的矛盾,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长三角制造业吸收利用外资的规模很小,1992年实到外资只有29.5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71.06亿美元,占全国22.4%,其中出口195.37亿美元,进口175.6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9.68亿美元。

第二阶段,经济全面对外开放(1992—“入世”前)。长三角地区开始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的全面对外改革开放,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迅速增长,1995年长三角吸引跨国直接投资91.99亿美元,2001年长三角合同外资274.84亿美元,实到外资137.26亿美元。

这一阶段主要是培育支柱产业、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在对传统产业调整改造、优化布局结构的同时,加大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培育了汽车、通信设备机电制造业、钢铁、家用电子电器制造业等支柱产业。但是,外资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偏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偏低。同时这一阶段,长三角积极实施外贸出口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长点。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046.4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0.15%。

第三阶段,内外资共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01年“入世”后至2010年)。长三角吸收外资金额继续迅速增加,2007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吸收外资金额为401.8亿美元。长三角引进和利用外资已经从注重物质资本的引进转向知识资本的引进和消化,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比重增大。这一阶段吸收外资一个重要亮点是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增幅较大,但是地区分布不均,其中上海吸收外资增幅最大,上海吸收外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总部经济加快集聚。2007年长三角进出口总额为10474.1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48.18%,比2000年提高了9.6%,贸易顺差为3869.09亿美元。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投资境外工业园区的趋势明显。经商务部批准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共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长三角企业投资的占8个。

(二)长三角区域对外开放的特点

1.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突飞猛进

长三角FDI增长弹性(GDP增长率/FDI增长率)为0.4896,明显高于全国0.3450,说明在长三角FDI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比较强。2007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对出口的相关系数,长三角为0.706,全国为0.529;对进口的相关系数,长三角为0.369,全国为0.174,说明FDI在长三角进出口贸易的带动作用明显高于全国,长三角的FDI具有较强的外向性。长三角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2007年的地区GDP为1978年的87倍,人均GDP为1978年的66倍。

2.江浙沪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共同特点的同时,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各有侧重。“上海模式”以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为特点,“江苏模式”以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见长,“浙江模式”以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著名。开放路径上也各有特色。上海以本地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外来资本的大量介入为初始条件,从企业环节、投入要素启动生产过程和市场的开放,是典型的“顺推型”开放;浙江以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为初始条件,由市场层面的开放启动生产过程和企业环节的开放,属于“倒逼型”开放;江苏(尤以苏南为典型)的开放则得益于“星期天上海工程师”,以较高的技术水平为初始条件,由生产分工环节启动国际化,向两头分别扩散到市场和企业环节,属于“扩散型”开放。三地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上海浦东开发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对外开放了注入新活力;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亮点;苏南模式是城乡统筹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典型。

3.产业结构逐渐升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长三角初步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大部分外资流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产业集聚方面,长三角正逐步成为全球IT和装备工业加工制造中心,高科技群落在本地区逐步形成。近几年,长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外转移;另一方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现代服务业速度加快,长三角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

4.区域经济合作循序渐进

20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区时期,经济区内众多企业和政府增强了相互联合、加强协作的意识,促进了经济区的资金、技术的流动,做了大量的研究、规划和协调工作。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时期,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在各自层面搭建平台、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企业层面上,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江苏、浙江民营企业进入上海发展。21世纪长三角进入一体化阶段。江浙相继推出“接轨上海,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长三角合作机制趋于多元,合作方式趋于多样,合作内容趋于广泛;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结构升级趋向“高附加值”;要素在长三角的流动更加自由,并促进了市场共享;环保合作成为重要内容。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2008年9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指出将长三角地区定位为中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城市国际化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际竞争已经更多表现为都市圈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都市圈的国际化,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发展进程也已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关注的重点之一。长三角都市圈国际化进程中,上海要聚焦金融、保险、律师、会计师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优化国际航空网络,提升国际会展水平,促进虹桥商务区建设,使之成为服务长三角、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心主体功能区,进而推动上海成为长三角企业国际化的前沿站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