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豆莫娄朝贡之道

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豆莫娄朝贡之道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豆莫娄之名,始见于《魏书》卷一百《列传八十八》“豆莫娄国”条。这一段记载,明确指出了豆莫娄的地理位置。经2008年实地调查,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魏晋“凤林古城”一带,应是古“豆莫娄”部族的中心(王城)。关于豆莫娄的分布,据《魏书》载,近临勿吉的“大莫卢”有“豆莫娄”等12国,前后各遣使向北魏朝贡。它的中心地区,当在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的“凤林古城”一带。其向中原的朝贡道,基本与勿吉西行的路线相同。
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豆莫娄朝贡之道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豆莫娄之名,始见于《魏书》卷一百《列传八十八》“豆莫娄国”条。豆莫娄亦即同书卷“勿吉”条中的“大莫卢”、《新唐书·流鬼传》中的“达末娄”。《魏书》谓豆莫娄:“旧北扶余从简也。”《新唐书·流鬼传》谓:“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遗人度(渡)那河因居之。”从历史的记载来看,高句丽后改称高丽,高句丽对扶余最大的一次战争,是高句丽好太王二十年(410)对东扶余所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时高句丽和慕容燕(前燕、后燕)争夺辽东、玄菟二郡已获胜利,完全占据辽河以东之后,便北上进攻扶余。据《好太王碑》载,这次战争“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高句丽占据东扶余的大片领土以后,好太王便派牟头娄为“北扶余守事”[83],以统治北扶余。从好太王攻占东扶余以后,派牟头娄为“北扶余守事”,以及南北朝时代高句丽的疆域“北至旧扶余”的记载可知,所谓东扶余即指原来的北扶余,亦即汉魏以来的古扶余王国。大部分领土被高句丽占领以后,扶余的一部分人逃亡到第一松花江以北之地,分布在以今黑龙江三江平原为中心的地域(今凤林古城一带)。至南北朝时代则称为“豆莫娄”,所以史载豆莫娄自谓其族源主体为“北扶余”遗民。

关于豆莫娄的地理位置,由于对原始文献记载的理解不同,亦出现不同说法。据前引《魏书》载:“豆莫娄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旧北扶余也。在失韦之东,东至于海。”这一段记载,明确指出了豆莫娄的地理位置。其下所载:“方二千里。其人土著,有宫室仓库。多山陵广泽,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地宜五谷,不生五果。”完全抄自《三国志·魏书·夫余传》,是豆莫娄的前身为北扶余的情况。故《魏书》所谓“旧北夫余也”,是指豆莫娄之先出自北扶余,即旧北扶余北迁以后的住地。

以豆莫娄“去洛六千里”,勿吉“去洛五千里”所记,豆莫娄应在勿吉稍东,这和豆莫娄“在勿吉东北千里”的记载相符。由此可知,豆莫娄的中心地带,当在勿吉中心之东北,豆莫娄的南界为勿吉。其西接失韦,东至海。南北朝时代的失韦,在今黑龙江上游的呼玛河流域,则豆莫娄当在今黑龙江中游东,东南到今日东海的北部鞑靼海峡一带,今黑龙江下游地区三江平原以南当是其地的中心地带,其北临当为后来萝北一带的南北“黑水靺鞨”的故地。经2008年实地调查,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魏晋“凤林古城”一带,应是古“豆莫娄”部族的中心(王城)。

关于豆莫娄的分布,据《魏书》载,近临勿吉的“大莫卢”有“豆莫娄”等12国,前后各遣使向北魏朝贡。其朝贡路线当和勿吉相同。是应从今黑龙江中下游的依兰、宾县等,先西行勿吉等地而转“难水”到“和龙”。到北齐后主高纬时,大莫娄(豆莫娄)于天统三年(567)和天统五年(569),先后两次入贡[84]。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还有“达莫娄大首领诺皆诸来朝,并授折冲,放还藩”的记载[85]。由此可知,“豆莫娄”从5世纪初到8世纪,存在达3个多世纪之久。据2008年夏至七星河流域的“凤林古城”等地进行专门考古实地调查,其晋唐时期的古城独具特色,考其地望和文物史迹应为魏晋时代“豆莫娄”的遗存。它的中心地区,当在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的“凤林古城”一带。其向中原的朝贡道,基本与勿吉西行的路线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