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娄师德的奇迹

娄师德的奇迹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能够“出将入相”、能文能武的人物不多,“唾面自干”的主人公娄师德便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当时的环境下,娄师德这种气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娄师德可谓深谙这个道理。娄师德同时具备荐才之能、荐才之量和荐才之德。这一点,寇准本人也承认。娄师德虽然身为文臣,却积极应召入伍,显示了他性格中刚毅的一面,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赞赏。

历史上能够“出将入相”、能文能武的人物不多,“唾面自干”的主人公娄师德便是其中之一。在武则天当政、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甚至被武则天尊称为“国老”的狄仁杰也没有逃脱牢狱之灾,唯独娄师德一生平安无事,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迫害,一直活到70岁,而且“鞠躬尽瘁”死在了官位上,死后备享哀荣,被朝廷高度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娄师德这样的一个人,他的身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在力量,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

一是容人之量。一次,娄师德跟大学士李德昭一同入朝,因为身体肥胖,行动缓慢。李昭德多次等他,他都不能跟上,于是李德昭很不耐烦,怒骂道:“真受不了你这个乡巴佬。”娄师德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从容回答道:“如果我娄师德都不算乡巴佬,那还有谁是乡巴佬呢?”

后人对娄师德这种宽容的气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陆游等都曾咏诗赞叹。事实上,在当时的环境下,娄师德这种气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武则天为了维护其统治,其治下的大唐充满了血腥,酷吏周兴、来俊臣之类,犹如一条条游弋在朝廷的毒蛇,伸着可怕的长信,随时在寻找着咬人的目标。一起起告发,一次次陷害,一桩桩冤案,一场场屠杀,弄得满朝腥风血雨,人人朝不保夕。狄仁杰、魏元忠、李昭德等人,都是当朝宰相,国家栋梁,但仍免不了被“毒蛇”猛咬。但娄师德却是个例外,这个“例外”与娄师德的“特别能忍耐”的本领有很大关系,这个“忍”就是他得以生存的智慧所在。《道德经》上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娄师德可谓深谙这个道理。自古以来,多少英雄才俊都因缺乏娄师德这样的“智慧”,而遭致了不幸的结果。西汉的贾谊、晁错,魏晋的杨修、许攸、嵇康,明清的解缙、杨慎、金圣叹等人,都因为缺少娄师德的“气量”,不懂得“忍”的道理,而遭致了悲惨的下场。西汉名将韩信能“忍”,其年少时曾遭受胯下之辱,但他忍辱负重,不与无赖计较,后终为汉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然而,韩信的“忍”没有一以贯之,当韩信因谋反罪名被刘邦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后,因忍耐不住长期被软禁在长安的寂寞,与巨鹿郡郡守陈豨串通谋反,最后被吕后设计,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被斩杀。

说到这种“忍”的智慧,历史上还有一位人物值得一提,就是吕蒙正。吕蒙正是宋太宗、宋真宗时的宰相,幼年被父遗弃,受尽人间贫寒冷眼,曾与母同住寒窑,以乞讨为生,后发奋读书,最终官至极品。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书生宰相、状元宰相。在他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吕蒙正就好像没听见一样,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事为他抱不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吕蒙正制止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说他坏话的官吏得知此事后羞愧难当,当时之人无不佩服他的胸怀大量。吕蒙正用“忍”的方式化解了矛盾,赢得了尊重。

二是荐才之德。推荐人才的工作,涉及荐才之能、荐才之量和荐才之德三个方面。娄师德同时具备荐才之能、荐才之量和荐才之德。

首先是荐才之能。比如娄师德举荐的狄仁杰,既非赵括那样的空谈家,又非马谡那样的伪人才,而是一代贤相,文能治国,武可安邦。武则天常称狄仁杰为“国老”,狄仁杰死后,武则天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那绝对不是作秀,而是痛心疾首“天夺我国老何太早矣”,足见娄师德的一双慧眼何等了得。据《新唐书》记载,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驾鹤西游,朝野一片悲声。伴着这一片悲声,武则天说了句:“朝堂空矣!”这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金,准确地表达了狄仁杰在武则天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其次,娄师德有荐才之量。他没有“‘武大郎开店’,高我者莫用”的思维,敢于推荐比自己能力强、水平高的人,推荐了狄仁杰担任宰相,却没有丝毫嫉妒之心。

第三,最为重要的是荐才之德。娄师德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坦荡胸怀推荐人才,没有把被举荐者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更没有利用推荐人才的机会,做“授爵公堂,感恩私室”之类的事。狄仁杰就是娄师德推荐给武则天的,但娄师德对此一直守口如瓶。狄仁杰对此不仅一无所知,还一直瞧不起娄师德,认为他不过是个普通武将,一再排挤他,让他到边疆去打仗。武则天察觉此事后,就问狄仁杰:“我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武则天笑了笑,对他说:“我曾经不是很了解你,我能提拔你当宰相,全仗娄师德举荐。”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并取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连连认错。出宫后狄仁杰感叹说:“娄公的德行真是像高山一样盛大啊!一直以来娄大人百般包容忍让我,我不仅不领情,还总是自以为是。娄公却从来没有半点骄矜的表现,我比娄公差远了。”

同样,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的荐才之德。王旦的才能和魄力,或许不如同朝名相寇准,但论胸怀和气度,寇准则远远比不上王旦。这一点,寇准本人也承认。《宋史》上记载,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宋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寇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在相位日久,政事缺失必多,寇准能对陛下无所隐瞒,更显他为人忠直,这正是臣一再保荐他的缘故。”宋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在枢密院(军事机构)任职时,王旦在中书省(宰相的办事机构)任职,王旦有事送枢密院,文书格式不对,寇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王旦并不介意。其后,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省,格式也不对,堂吏发现后,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佩服王旦的度量。

三是谋国之忠。忍让、低调只是娄师德做人的原则,在做事上他却是勇挑重担,越是艰险越向前。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然身为文臣,却积极应召入伍,显示了他性格刚毅的一面,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赞赏。后来更是于唐军失利的危急形势下,挺身而出,收集流散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大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一面宣扬唐朝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同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迫使吐蕃同意休战。此后几年,吐蕃不再犯边。永淳元年(682年),吐蕃又开始骚扰边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琼林》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

前面曾谈到娄师德答复大学士李德昭,说自己就是一个乡巴佬,其实这不光是娄师德低调、谦让的表现,实际上也是娄师德有感而发。娄师德一生中很长时间,一直在西北边疆带兵守卫。他在边疆始终狠抓的一条,就是营田屯垦。他亲自下田与士卒犁地开荒,引水灌溉,从而保障了边疆军民粮食的需用。比如,武周天授初年(公元690年),娄师德主管北方营田,收获粮食数万斛,武则天对之大加赞扬说,军队庞大的粮食消费再也不用去买和转运了,喜不自禁。一位封疆大吏,能够脚踏实地,不是一天两天,做做样子,而是成年累月,亲力亲行,营田屯垦。这里的原因又在哪里呢?在古代,两军交锋,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受粮食所制约,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就因为所携的口粮,顶多维持士卒半月20天,粮食没了,他就不得不撤兵,以图下回再战。而曹操能够在官渡打败袁绍,从根本上讲,也是截断了袁绍粮道的缘故。娄师德长期在与吐蕃接壤的河陇地区担任“一把手”,深知两军交战时粮食的重要性,因此,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的生产,三十余年如一日,真可谓殚精竭虑,忠心耿耿。

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70岁。《旧唐书》给予了娄师德高度评价:“娄师德应召而慷慨,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交将相乎!”《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与娄师德同朝为官,张鷟认为,作为宰相,娄师德应当排在狄仁杰之上,为武周时期第一人。张的说法或可商榷,但其所论,绝非单凭个人好恶,无根无据妄断臆说。娄师德这样的典范,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宽容待人,低调做人,得意也不嚣张;务公为国,举贤推能,谦和而不狂妄;为国尽忠,努力做事,勤奋而不懈怠,这大概就是娄师德的奇迹之根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