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 山西、 河南、 内蒙古三省一区, 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黄河、 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流经全省19个县 (市), 流程965千米。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 黄淮海平原西南部, 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 故名 “河南”。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千米。河南小麦、 烟叶、 芝麻的面积、 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5.4.1 黄河中游地区

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 山西、 河南、 内蒙古三省一区, 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 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地处内陆, 战略地位重要。

1. 概况

1) 陕西省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 地处东经105°29′ 111°15′和北纬31°42′ 39°35′之间, 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 西连甘肃、 宁夏, 北邻内蒙古, 南连四川、 重庆, 东南与河南、 湖北接壤。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水能资源1200万千瓦。 从整个地形看, 陕西南北长、 东西窄, 两头高中间低, 南部称陕南山地, 北部称陕北高原, 陕南和陕北之间, 属于渭河平原, 号称 “八百里秦川”。 陕南属于亚热带气候, 关中至陕北南部属于温带气候, 气温和雨量由南向北递减, 全省四季分明。 目前陕西省已发现的矿产近90多种,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煤炭、 铜、 汞、 石棉、 银、 磷、 铅等, 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三位, 钼和汞储量占全国的第二位, 铁矿和铜矿资源较贫乏, 仅占全国的1%左右。 全省有种子植物3500余种, 占全国10%, 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生漆、 桐油、 烤烟、 苹果、 木耳、 核桃、 红枣等。 陕西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饲养和野生动物, 其中奶山羊饲养头数居全国之首, 珍稀动物有大熊猫、 金丝猴、 羚羊、 苏门羚等, 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 尤以文物古迹荟萃著称。 陕西境内地上地下共有文物点35750处, 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89个, 省级307个。 全省共有各类博物馆、 纪念馆103座,馆藏文物60多万件, 其中国宝级文物121件 (组), 文物数量列全国之最。 目前省内有世界遗产1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 自然保护区5处, 森林公园15处, 地质公园3处,历史文化名城6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 自然保护区17处, 森林公园39处, 历史文化名城11个。

2) 山西省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 位于北纬34°34′ 40°44′, 东经110°15′ 114°32′, 东邻河北, 西界陕西, 南接河南, 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 故名山西。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 境内有山地、 丘陵、 高原、 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 大部分在海拔1000 2000米之间。 主要河流有黄河、 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流经全省19个县 (市), 流程965千米。 目前, 山西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8亿立方米, 引黄入晋工程竣工后, 将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缺水问题。 山西属于暖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山西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已发现的地下矿种达120多种, 其中探明储量的有53种, 煤、 铝矾土、 珍珠岩、 镓、 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 其中尤以煤炭闻名全国。 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达2612亿吨, 占全国总储量的1/3, 故而有 “煤乡”之称。

山西省内有旅游景区景点220余处, 初步形成太原、 大同、 五台山、 临汾、 运城、 上党、 阳泉七大旅游区, 全省有10个旅游景区被列入国家4A级景区, 被列入国家级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景点20余处, 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或具有垄断性资源的景区60余处。 山西境内丰富的人文、 旅游资源中,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 巧夺天工的悬空寺、 应县木塔、 运城关帝庙、 太原晋祠、 永乐宫壁画、 黄河铁牛等古迹享誉海内外。 保存完好的平遥古城和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被誉为 “明清时代北方民居建筑明珠” 的晋中晋商大院, 独具特色。

3) 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 黄淮海平原西南部, 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 故名 “河南”。河南简称 “豫”, 且有 “中州” “中原” 之称。 河南与河北、 山西、 陕西、 湖北、 安徽、 山东毗邻。 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千米。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 北坦南凹, 北、 西、 南三面有太行山、 伏牛山、 桐柏山、 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 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 境内有黄河、 淮河、 卫河、 汉水四大水系,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53%。河南气候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 具有四季分明、 雨热同期、 复杂多样的特点, 是全国冬小麦、 棉花、 芝麻、 花生、 大豆、 烟叶、 蚕丝和各种林果、 畜产品的主要产区之一。河南小麦、 烟叶、 芝麻的面积、 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之一。

河南地下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已发现矿产100余种,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4种, 其中名列全国前八位的就有27种之多。 钼的储量之大, 品位之高, 在全国首屈一指。 天然碱、蓝石棉储量大、 品位高、 质量好, 也居全国之首。 铝土矿、 耐火黏土、 珍珠岩等矿储量居全国第二; 煤炭、 金矿、 化工灰岩、 溶剂灰岩、 稀土等矿产储量以及石油、 天然气储量均居全国前列。 河南煤炭储量丰富, 煤质好、 牌号全、 分布广, 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著名的黄河等自然风光构成了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 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 有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遗址。 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有嵩山、 鸡公山、 洛阳龙门等。

4)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 北纬37°24′ 北纬53°23′, 南北跨距1700多千米, 东部与黑龙江、 吉林、 辽宁三省毗邻, 南部、 西南部与河北、 山西、 陕西、 宁夏四省区接壤, 西与甘肃相连, 北与蒙古国为邻, 东北与俄罗斯交界, 国境线长达4221千米。 内蒙古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2.3%, 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是中国第三大省区。 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 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除了高原以外, 内蒙古还有山地、 丘陵、 平原、 沙漠、 河流、 湖泊。 内蒙古属温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内蒙古境内各类植物2351余种, 野生动物众多, 共有兽类117种, 鸟类362种, 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9种, 珍贵、 稀有动物10多种。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水资源总蓄量545.95亿立方米, 境内有大小河流近千条, 大小湖泊千余个。 此外, 全区还有不少含有多种治疗功能矿物质的矿泉水和温泉。 全区耕地面积711.5亿平方米, 占全国的5.5%; 草原面积8666.7亿平方米, 占全国的21.7%; 森林面积2078.93亿平方米, 占全国的13.1%。

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 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 内蒙古就有135种。 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5种, 居全国前十位的有67种。 其中, 稀土资源储量8459万吨, 占世界的80%, 占全国的90%以上; 已探明煤炭储量2239亿吨, 居全国第二位; 黑色金属有色金属、 贵金属等金属矿产以及化工原料、 工业辅料等非金属矿产种类繁多, 储量丰富;石油、 天然气储量十分可观, 已探明13个大型油气田, 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20亿 30亿吨, 天然气总量为10000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储量 (不含石油、 天然气) 潜在价值达13万亿元, 占全国的10%以上, 居全国第三位。

内蒙古的主要旅游资源有古朴自然的草原风光, 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情, 森林、 沙漠、 文物古迹、 河流湖泊、 温泉等。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内蒙古已形成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系列旅游产品。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旅游中心城市, 辐射周围的有格根塔拉草原、 希拉穆仁草原、 辉腾希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 昭君墓、 五当召、 响沙湾、 成吉思汗陵园等旅游景点, 还有哈素海、 乌梁素海、 岱海等。

2. 经济

1) 陕西省

陕西省在 “一五” 期间和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三线建设时期, 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 近年来, 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下, 陕西省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 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已培育出电子、 机械、 医药、 化工、 能源、 食品、 旅游业七大支柱产业, 有力地拉动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2014年陕西生产总值17689.94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三次产业比重为8.8∶54.1∶37.0。 人均生产总值46929元, 比上年增长8.8%。 对外贸易实现新的突破, 2014年进出口总值273.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5.9%, 创外贸进出口历史最高纪录。 到2014年年底, 外商投资企业数6782户, 投资总额447亿美元, 注册资本241亿美元。

2) 山西省

山西省是我国内地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 经济发展高于全国水平, 已建成以煤炭、 钢铁、 机械、 化工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 煤炭工业是山西省的最大优势, 无论在生产规模、 技术装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都居全国领先地位。 “十二五” 期间, 山西省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 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国民经济高速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见图5-2)。

图5-2 2010—2014年山西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9年的6.5∶54.6∶38.9调整为2014年的6.2∶49.3∶44.5。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2014年全省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162.3亿美元。 资源型产品出口趋缓,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 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 2014年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31户, 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91亿美元, 比2013年上升14.3%。3) 河南省

近年来, 河南省经济发展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 真抓实干, 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河南省是全国第五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 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4938.24亿元, 比上年增长8.5%。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4.3∶56.6∶29.1调整为2014年的11.9∶51.0∶37.1, 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2014年进出口总额4155.2亿美元。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10056户, 外商投资总额589亿美元。

4)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已从典型的农牧业自然经济逐步向初步工业化经济转化。 自治区发展战略为: 充分发挥煤炭、 天然气和水能等能源资源的优势, 强化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力度, 尽快成为全国新的能源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高载能原材料工业; 保护和利用好天然草场资源, 减少牧民数量, 实行集约化的家庭庄园式开发利用; 积极发展沙产业, 建设若干沙产业基地。 在此战略指引下, 自治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17770.19亿元, 比上年增长5.0%。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全区生产总值中一、 二、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9.6∶52.4∶38.0调整为2014年的9.2∶51.3∶39.5。 农畜产品加工业、 能源、 冶金、 电子设备制造和机械制造业五大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发展, 2014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45.56亿美元。

3. 交通运输

陕西地处中国中部, 是全国公路、 铁路和航空干线的中枢之一。 陕西现有13条铁路,西安火车站及其编组站构成西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分别连接着中国的西北、 西南、 华东和华北。 全省公路以西安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呈 “米” 字形辐射, 9条国道通过。 西安航空港——咸阳机场是国家一级机场, 可以起降各种大中型飞机。 西安航空港是西北最大的空中交通枢纽, 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已于2011年竣工。 西安咸阳、 榆林、 延安等五个机场开辟了通往国内68个城市的160条航线, 通往国际11个城市的11条航线。

山西铁路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形成了9条铁路干线、 13条主要支线和400多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网络, 分别与国家的铁路大动脉京包线、 京广线、 陇海线相衔接, 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 天津、 日照等海岸码头。

河南省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京广、 陇海、 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 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 省会郑州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 通过铁路出口的商品可以在郑州直接联检封关。 公路交通四通八达,9条国道干线呈 “五纵四横” 分布境内。 飞机航线68条, 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 澳门, 经澳门地区可直达台北。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国有铁路干线14条, 支线12条, 地方铁路5条, 营运里程达7436千米, 密度为62.9千米/万平方千米。 京通、 京包、 包兰铁路横贯东西, 是连接东北、华北、 西北的纽带。 满洲里和二连浩特是两个大型陆运口岸, 连接着俄罗斯和蒙古, 并可直达欧洲诸国。 全区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千米, 铁路建设总里程达到2500千米。 自治区建成民用机场7个, 已开通国内航线20条, 国际航线2条, 通航里程6.7万千米。

4. 物流

1) 陕西省物流

(1) 陕西省物流发展现状,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综合交通及邮电通信设施明显改善。 目前, 全省公路铁路航空综合交通网络 (详见本节 “交通运输” 部分) 连通境内所有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商品集散地、 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主要的旅游景点, 并形成西安至成都、 重庆、 兰州、 银川、 郑州、 太原等12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的 “一日交通圈”。 邮电通信方面, 已建成覆盖全省, 以光缆为主, 数字微波和卫星为辅的大容量、 高速率传输网络。 这些重大的基础设施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②物流设施建设发展较快。 交通部门先后投资了2亿多元, 新建、 改建100多个汽车客、 货运站场, 建设规模25000多平方米, 仅西安市亚欧货运中心、 贝斯特货运站和华清路货运站三个站场年吞吐量就达200多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 仅西安市规模较大的仓库就有30多家, 仓储面积100多万平方米; 全省营运货车拥有量已近10万辆, 大型厢式货车发展较快, 以集装箱运输、 零担运输、 快件运输为代表的新型运输方式和物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跨省、 市零担网络日趋成熟, 货运代理和连锁经营也有了发展, 为陕西省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物流经营主体初步发育。 全省已有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 大致分为五类: 一是综合性物流企业, 具有代表性的有陕西智圣物流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类是为生产商、 营销商、 大型连锁超市主要提供物流配送业务的企业, 另一类是提供运输、 仓储、 搬运、 装卸等服务的企业, 这种企业数量很大, 是传统运输的主力军; 三是物流服务企业, 一类是提供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的企业, 另一类是货运中介企业, 在全省就有400多家; 四是物流信息技术企业, 如运盛科技公司 (路之桥网)、 西安亚桥软件公司; 五是物流设备生产企业, 主要生产物流专用设备, 如托盘、 立体仓库、 码垛机等。

(2) 陕西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陕西省物流业发展虽已起步, 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比较还存在不少问题: 物流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 物流社会化、 专业化水平低下, 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滞后, 物流发展政策不明确、 法规不健全。

(3) 陕西省物流发展规划。 陕西省政府明确指出, 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整合物流存量资源, 引进培植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省政府将成立陕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制订全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政策, 协调物流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陕西省即将出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见: 制定物流业用地、 税收、 资金、 信贷等相关政策, 规范物流企业前置性审批手续, 简化货物通关程序, 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等, 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陕西省坚持物流业发展对外开放, 把合作发展作为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形式, 合作发展的主要领域是: 综合运输网建设, 重点是物流基地建设, 包括物流园区、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以及传统货运场站、 仓储库房的建设与改造;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引进资金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区域物流信息系统, 建设集多种信息技术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组织建设, 重点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 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发展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同时鼓励引进实力雄厚、 技术先进、 管理科学、 运作规范的物流企业。

2) 山西省物流

(1) 山西省物流现状, 主要表现为:

①物流快速发展但成本较高。 2014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发送量16.49亿吨,比上年增长5.7%。 从结构来看, 工业品物流增长最快, 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占有比例最大;农产品物流增长最慢, 所占比例较小。 山西省的社会物流成本在20%以上, 明显高于美国的10.5%、 日本的的11.4%和我国平均水平的18.6%。

②物流企业形式、 物流服务多样化。 国有大中型物流企业蓄势待发, 民营物流企业异军突起。 小件快递、 物流专线、 中转配送、 第三方物流等业务正在形成, 唐久便利、 金虎便利、 美特好、 江南餐饮、 六味斋、 国美电器、 苏宁电器等连锁企业零售物流形成配送规模。

③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较快。 以中国物流信息联盟网和太原为达电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山西迎泽物流有限公司创建物流网站, 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与物流信息的流通, 提升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④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见雏形。 根据 “1311” ( “1311”: 在 “十五” 期间, 山西省在第一产业重点扶持100个龙头企业, 第二产业重点扶持30个战略性潜力产品, 第三产业重点扶持十大旅游景区,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产业结构调整和山西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等战略发展规划要求, 把山西公路、 铁路、 民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商贸流通、 交通运输、 仓储加工等资源整合、 流通体制改革和企业转机建制提到重要工作日程。 这将改善山西物流业相对滞后的局面, 基本形成以智能交通、 港站枢纽、 多式联运、 信息网络为一体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和以商贸流通、 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 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雏形。

(2) 山西省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物流尽管取得重大进展, 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特别是一些影响物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得到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①物流管理缺乏权威性, 没有形成协调联动的宏观运行机制。 目前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 物流管理政出多门, 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部门化、 区域化特征。

②物流产业政策和法规不完善, 物流发展监控乏力。 政府应积极推动综合性、 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订和诚信体系建设, 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开放、 公平, 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③物流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 是制约山西省物流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 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 “小而全” 的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 另一方面, 物流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 特别是一些即时需求、 特色需求、 物流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 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 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 “过剩” 同在。

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 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3) 山西省物流业发展规划。 «山西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提出, 依托大运高速公路、 同蒲铁路、 太原航空港, 以太原公路主枢纽为全省辐射中枢, 以大同、 侯马公路为晋北、 晋南辐射中心, 以各县市的36的物流中心为二级节点, 城市配送中心为三级节点, 构建山西现代货运物流场站网络的总体布局。 目前, 太原、 大同、 侯马三大公路港站枢纽暨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与此同时, 华北最大的铁路集装箱编组枢纽站——太原铁路分局榆次北集装箱枢纽站已建成使用; 太原民航武宿机场已扩建成国际标准机场。 山西已基本形成立体交通场站班线物流网络。

3) 河南省物流

(1) 河南省物流发展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地理位置优越。 河南地处中原, 与东北除外的其他经济区域相邻, 是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 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和通信干线贯穿河南, 是我国东部、 西部、 南方与北方商品流通的中枢地带。 这种经济地理的优势使河南在获取高效的商流、 物流、 信息流等方面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②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 河南在接近原料地方面优于东南, 在接近高收入、高消费地方面优于西北, 河南自身又是重要的原料地和消费地。 这种双向优势有利于发展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 并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的重要基地。

③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我国多条交通大动脉贯穿河南, 刺激了河南省内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 铁路运输比东南沿海还要发达, 高级与次高级的公路里程占全国近10%。如果在该区域适当建设一些以集散型、 中转型为主的物流中心及储存型、 流通型、 流通加工型为主的配送中心, 并逐步形成物流系统及网络, 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大批量干线直达运输优势, 减少运输通过量,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服务水平。

(2) 河南省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 河南省物流业有了相当的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目前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 与现代物流的需要相比, 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包括:

①物流观念陈旧, 缺乏正确充分的认识。 对现代物流的概念、 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是河南省物流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②商业环境相对落后, 造成物流服务需求不足, 而且物流布局不合理, 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河南省企业中自营物流的占大多数, 导致专业的物流代理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 以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现在大批功能单一的货代企业。 这些企业服务范围窄, 横向联合薄弱, 不能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 另外, 河南省信息跟踪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③物流人才十分缺乏, 严重阻碍发展。

④技术和设备落后, 功能不全。 物流配送中心设施薄弱, 功能不齐, 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低。

⑤市场分割, 法规不全, 制度环境改革须深化。

⑥信誉问题。 由于物流企业对客户物料、 商品供应的了解, 容易使企业的计划外漏, 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缺少信誉,所以,这是目前生产企业不愿意把物料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3) 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措施。 河南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 以粮、 棉、 畜等优势农产品物流为重点, 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①在2003年编制完成 «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的基础上,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部署,2004年完成河南省粮食物流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②抓好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正确引导、 合理布局、 积极支持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发展;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改造、 提升传统物流业;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积极培育河南省名牌物流企业, 支持澳柯玛等外来专业物流企业来河南投资发展。

③在借鉴浙江省举办现代物流博览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协调有关部门, 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合作, 在郑州举办国际 (河南) 现代物流博览会, 以推动河南省从传统物流发展迈向区域现代物流发展, 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内蒙古自治区物流

(1) 内蒙古物流发展现状。 近几年,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 GDP、 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连年居全国第一位, 农畜产品加工业、 能源、 冶金、 电子设备制造和机械制造业五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产业升级和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热叠加,对内蒙古自治区物流业提出巨大挑战。 由于自治区工业结构偏重、 资源性产品对运输的依赖性强, “运输难” 长期困扰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向现代物流产业展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此, 自治区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呼和浩特、 包头、 通辽、 满洲里四大物流基地; 构筑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 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 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 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 社会化、 专业化和现代化。内蒙古还欲借助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业。 此外, 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边贸管制的放开, 也为内蒙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2) 内蒙古制定政策鼓励发展物流产业。 根据 «内蒙古自治区2004—2010年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的具体内容, 结合自治区实际, 自治区特制订 «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规定»: 在税费政策和价格、 土地政策等方面, 明确给予商贸流通企业、物流园区、 物流配送中心、 第三方物流企业各项鼓励、 优惠政策。 将物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和发布政策规定予以大力发展, 这在省级人民政府中还是首次。

(3) 内蒙古物流发展目标为:

①以发展全区现代物流业为目标, 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现代物流。

②以政府指导和企业运营作为产业发展主动力, 突出发展东部农畜产品、 西部工业原材料及产成品和沿边开放口岸三大物流区域。

③建立农畜产品、 工业原材料、 边境贸易加工和城乡居民生活用品四大现代物流体系。④按照 “物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系统—城乡快递系统” 的五级模式对物流业进行规划。

⑤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物流企业, 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物流基础设施并投入使用,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积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

⑥现代物流服务方式在物流各领域普遍应用, 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

5.4.2 长江中游地区

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四省, 面积70.42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7.3%。

1. 概况

长江中游地区地处全国地理中心位置, 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 南临以广东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区, 北接北部沿海地区, 西连重庆所在的西南地区,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要素资源西进、 北上、 南下、 东出非常理想的枢纽和通道。

长江中游地区素有 “湖广熟, 天下足” 的美誉。 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丰沛,光热充足, 水田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资源条件。 这里有鄱阳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江汉平原、 黄淮平原以及襄南盆地, 平原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近40%。 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土质肥沃, 耕地连片, 加之水、 热资源充沛,是我国著名的 “鱼米之乡”, 也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商品粮、 棉、 油、 水产生产基地之一。

长江中游地区富藏黑色金属 (铁、 锰、 钨)、 有色金属 (铜、 金、 锌) 和非金属 (石膏、 碱和稀土) 等矿产, 是全国焦炭、 生铁、 钢铁、 铜、 铝、 锌、 锡、 钨、 稀土等原料和冶金工业产品主要产地之一, 也是水泥、 平板玻璃等建材工业主要产品和硫酸、 烧碱、 纯碱等化工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水资源十分丰富, 江河纵横, 湖泊众多, 是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区之一。 水能资源也极为丰富, 拥有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以及全国最大的三峡电站, 水电、 水运潜力巨大, 为建成我国耗水、 耗能型工业产业走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长江中游地区旅游资源种类丰富、 闻名天下, 如三楚和三国文化遗址、 三峡峡谷大坝风光、 神农架原始森林、 武陵源生态、 江南名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桃花源田园山水、 历史名城 (荆州、 武汉、 长沙、 景德镇、 南昌)、 湖光 (洞庭湖、 鄱阳湖)、 山色 (黄山、 庐山、 武当山、 井冈山等)、 民族宗教景点和革命纪念圣地10大类景区。 其中包括多处世界级和国家级历史遗址、 多座文化名城、 大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可以说, 这一地区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多样化、 高品位、 高密度等特征, 将会逐步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旅游业 “金矿”。

2. 工业

长江中游地区工业总量已具有一定规模, 产业及产品体系完备, 特别是冶金、 机械、 石化、 电子、 纺织、 轻工、 医药等部门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光电子、 通信、 激光、 软件、 材料、 生物、 汽车、 船舶等新兴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良好, 均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光谷——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正在迅速崛起, 推动沿江具有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带逐步形成; 由十堰东风、 武汉神龙、 南昌江铃、 景德镇昌河组成的汽车走廊, 武钢、 鄂钢组成的钢铁工业带, 沿江的安庆、 九江、 武汉、 岳阳、 荆州组成的石化工业带, 以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为中心的机械工业走廊产业集团已形成相当规模。 上述条件, 在完成面向市场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后, 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3. 交通运输

作为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中游地区, 基本形成了我国主要的集水运、 陆路、 航空、 油气管网、 信息光缆构成的全方位立体交通中心, 目前已有8条铁路干线、 近20条地方支线和8条公路国道、68条省道在此交会, 拥有航空机场8个、 内河港口大小20余个, 是事关我国北煤南运、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与南水北调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跨世纪重大工程的必经之路。 武汉到上海、 北京、 天津、 广州、 香港、 澳门、 重庆、 成都、 西安、 贵阳等城市, 均在飞机航程一个半小时的范围以内。

4. 物流发展

1) 湖北省物流

(1) 湖北省物流发展优势主要有:

①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不断壮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4年全省GDP为27379.22亿元, 同比增长10.4%; 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449.3亿元, 同比增长12.8%; 进出口总额达4303.96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 湖北省一批重要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光纤居第1位,汽车居第2位, 油料、 化肥、 原盐、 棉纱居第4位, 钢居第5位, 棉花居第7位, 纯碱、 水泥居第8位, 粮食居第10位。 湖北优势产业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壮大, 资源配置和市场辐射范围的不断拓展, 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②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物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北省的基础设施优势使其历来是中国水陆交通枢纽, 长江、 汉水, 京广、 京九铁路, 沪蓉、 京珠高速贯穿东西南北, 公路四通八达。 湖北承东启西, 连贯南北,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为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络, 构成了进入国内外广阔市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为湖北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③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信息服务业快速成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湖北现已形成覆盖全省的移动通信网、 数字数据网和多媒体通信网。 2014年底, 湖北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30300千米, 局用交换机1196.43万门。 全省电话普及率为94.81部/百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3%。 省内相关行业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 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 等研发走在全国前列。 这些都为湖北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④一批专业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为湖北大力培植现代物流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已达数百家, 其中武汉市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32家。 经过整合和发展, 已初步形成以原有商贸、 交通、 仓储企业为主, 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业务, 积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势。 长航集团、 武铁物流公司、 武汉中远物流有限公司、 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 武汉邮政物流公司、 武汉世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万吨冷储物流有限公司、 中百集团吴家山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骨干物流企业不断壮大, 初步形成了立足武汉、 服务湖北、 面向华中乃至全国的物流服务网络。 武钢、 东汽等特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内部物流改革, 大力引进、 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 着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重组物流流程, 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取得显著成果。

(2) 湖北省发展物流的劣势主要有:

①现行体制和管理模式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②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③现代物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亟待完善。

④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3) 湖北省物流发展目标。 湖北省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尽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 十堰、 荆州、 宜昌、 襄樊等大城市为支点, 大规模、 多品种、 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大力培育物流企业集团, 优先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 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湖北, 着力培育20家左右大型骨干物流企业, 推动汽车、 钢铁、 石化、 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物流和快递物流加速发展。 到2010年, 已初步形成以武汉为核心, 宜昌、 襄樊等物流枢纽城市为支点的湖北现代物流体系基本框架。

2) 湖南省物流

(1) 湖南省物流现状, 主要是:

①全省货物运输量增长明显, 物流需求快速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 湖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速度, 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34938.2亿元。 在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 商品流通总量迅速扩大, 全省社会、经济、 文化、 人民生活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湖南省物流业发展迅速。 2014年湖南省货运总量达20.1亿吨, 货物周转量达7401.1吨千米。

②全省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趋好。 湖南省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湖南省拥有铁路营运里程3000多千米, 公路里程88700千米, 港口106个, 水运建成千吨级泊位43个, 航道里程10041千米, 千吨级航道达到607千米, 机场数量增加到5个, 管道总长度超过300千米。 此外, 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 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有长足进展, 互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逐步普及, 物流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

③专业化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进一步壮大。 一是传统运输、 仓储企业加快改制或改造步伐, 积极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 二是民营物流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是一批省外知名物流企业进入湖南省物流市场。 四是功能先进、 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已经出现。 目前湖南省物流业已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4年, 全省已注册物流企业3400多家,2014年上半年, 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7188亿元, 同比增长9.9%。

④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 省政府成立了湖南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各地政府也把发展物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来抓, 并予以高度重视和扶持。

(2) 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说来, 湖南省物流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存在的制约因素较多,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物流管理体制多元。 全省物流工作组织协调机构不统一, 物流资源比较分散。

②物流的供需双方难以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③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性差。 虽然近年来湖南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但总量仍然不足, 且布局不合理, 导致配套性、 兼容性较差, 不能适应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需要。

④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面临营业税应征基数偏高、 市场竞争不规范、 配送车辆城区通行受限、 车辆公路通行收费高造成企业负担过重以及土地资源紧张且价格偏高等问题, 尚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

(3) 湖南省物流发展目标。 湖南物流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为: 整合全社会物流资源,建设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使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下降, 力争2020年达到发达国家在21世纪初的水平, 并使物流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具体为:

①构建两大物流平台。 一是物流信息平台。 二是物流运输平台。

②实现物流网络体系的系统化。 首先, 确保物流网络的通达性。 其次, 有利于物流运动一体化。 最后, 实现网络运行高效化。

③建设一批物流中心。 依据 “大物流” 的思路, 湖南省将重点建设四大区域物流中心——以长株潭为中心, 辐射全省; 以怀化为中心, 辐射西南; 以衡阳为中心, 辐射湘南;以岳阳为中心, 辐射洞庭湖乃至湖北。

④发展第三方物流, 培育壮大物流企业。 适应湖南经济发展现实需要, 近期应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以下类型的采购、 配送中心: 一是商贸批发物流配送体系, 二是连锁零售物流配送体系, 三是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体系, 四是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3) 安徽省物流

近两年来, 安徽省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14年全省GDP达20848.8亿元。 这给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促进了与物流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

(1) 安徽省物流业发展基本情况为:

①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 信息化网络已成雏形。 目前, 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 水运、 民航和管道五种方式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 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和现代化通信迅速发展。 相继建立了安徽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 “徽商网”、 安徽农网、省烟草公司的电子商务网、 合肥海关电子信息网等一批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②物流服务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全省已初步规划建设以合肥、 芜湖为重点, 以蚌埠、阜阳、 安庆等为补充的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 由流通企业组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由传统仓储、 运输企业转型而成的初具第三方物流雏形的企业等。 安徽省各地区物流业服务与地区产业充分对接: 合肥基本形成了机械装备、 家电为主的制造业物流; 马鞍山、 芜湖、 铜陵沿江地区发展以港口为主的原材料及机械装备、 汽车等物流业; 皖北大力发展大流量的煤炭、 农副产品物流。

③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当前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给中部地区崛起带来了机遇。 安徽省已开始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制品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的对外转移。 如联合利华制造基地已从上海转移到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 中外运合肥物流园一期项目, 已于2007年在该开发区竣工并投入运营。

(2) 安徽省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安徽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较快,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①市场需求基础的限制。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 许多企业物流服务仍在企业内部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

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 而在流通加工、 物流信息、 库存管理、 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 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展开服务。

③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 该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 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④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 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 企业短期培训成为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3) 安徽省加快物流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现代物流业是一项涉及面广、 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推动全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

①建立安徽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拟由安徽省发改委、 商务厅、 交通运输厅、 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九个部门和单位组成。 该会议旨在综合组织协调, 促进现代物流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②研究制定扶持政策。 重点研究以下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用地的预留制度和优惠价格;二是物流园区税收属地化政策和财政返还政策; 三是现代物流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的建设问题。

③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拓宽融资渠道。 争取全省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 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 引导信贷资金, 民间资本, 国外资金用于重点物流企业、 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④推进 “大通关” 工程建设。 全力推进 “大通关” 工程建设, 提高口岸 “大通关” 效率。 选取合肥、 芜湖口岸作为 “大通关” 试点, 发展大口岸物流。

⑤参与江浙沪大物流圈的联动发展。 与江浙沪共同打造现代物流发展联合体, 推动该地区物流按生产、 流通和消费区域的合理布局, 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 流通多功能环节合理衔接、 信息处理通畅快捷、 现代物流园区功能互补的大物流圈体系。

(4) 安徽省发展物流业的规划。 安徽省通过对本省物流业发展现状、 基础条件的分析及对物流市场的预测, 战略规划了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 提出 “三大物流区域, 五大物流系统, 五个物流园区和13个物流中心” 的发展规划, 即完成对长江流域区域、 合肥物流区域和淮河物流区域三大物流区域基础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立安徽省快速货运、 专业运输、 城市配送、 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五大物流系统; 重点建设芜湖、 安庆、 合肥、 蚌埠、 阜阳五大物流园区和13个市级物流中心; 建立起以物流园区、 物流中心、 港口、 货运站等为主体的功能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及物流信息平台; 大力培育以省厅试点企业为代表的规模化物流主体企业及服务专业化的中小交通运输物流企业群体; 构筑起完善的物流体制和法规、保障有力的物流发展政策环境。

4) 江西省物流

江西省经济的迅速发展, 开创了物流业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 江西省全社会货运量、 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

(1) 江西物流发展优势。 江西省经济的升温, 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直接为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汽车、 航空、 冶金、 电子、 化工等货物周转量大的工业制造业, 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占60%以上。 在蓬勃发展的工业园区内, 大多数企业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一般都将运输、 仓储、 配送等进行外包, 原材料、 产成品两头在外, 物流需求非常旺盛。 商品流通市场的壮大, 也扩大了物流市场的需求。 截至目前, 江西省拥有各类市场2239个, 具有一定的市场容量和物流需求。

基础设施的改善, 也惠及江西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江西省公路里程达到了155500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以4500千米在全国排名第九, 形成了便捷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 京九贯通南北、 浙赣连接东西, 与鹰厦、 皖赣、 赣龙等线构成较为发达的铁路网, 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700多千米; 赣江、 鄱阳湖航线的主航道连通62条通航河流, 通航总里程达5638千米, 并拥有六个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的内河港口, 其中九江港年吞吐量超过600万吨; 航空运输有四个民用机场, 其中昌北机场已被批准为国际机场。

(2) 江西省物流业的新态势。 江西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态势是物流业已经成为一些县市的支柱产业。 在江西的广昌县、 高安市和峡江县, 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这已成为中国物流界的瞩目现象。

中国白莲之乡——广昌县获得中国物流第一县的殊荣。 广昌县23万人口中, 近10万人从事物流行业,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区创办了近5000家物流公司, 总资产达25亿元, 年营业额突破350亿元。 广昌人拥有珠海九川、 上海利丰、 成协、 广州鑫泽等长期服务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年利润上千万的物流公司及县内的昌顺、 莲乡、 鑫马通三家大型物流集团公司。广昌物流带给县内的税收占总税收的1/4, 而且同处抚州的南城、 南丰、 广昌、 东乡物流业为地方创税均超过1000万元。 物流产业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高安市为全国四大运输县市之一, 拥有大小货车8000多辆, 168家汽运公司。 市内有设施先进的汽运城和高安汽运、 瑞州汽运和江龙汽运三大专业运输集团, 120多家货运信息部,320多家各类维修企业和298个维修站点, 直接或间接从事汽车运输业的人员在10万人以上。

峡江县货运物流业自2000年开始发展, 目前, 全县拥有营运货车1863辆, 总载重量1.3万吨,其中10吨以上的大型货车1300多辆,占48.5%。有物流集团公司1家、 货运企业20家、托运部1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多个货运信息配载点,遍布沿海发达地区和各大经济中心城市, 并与众多省市的物流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峡江县2005年实现行业税收1076.3万元, 占全县地税总收入的32.96%, 占全县财政收入的1/10以上,征收公路规划费2675万元,消耗成品油31860吨,各项主要行业指数在吉安市排位居前。

广昌、 高安、 峡江三强县市物流经济的异军突起, 使江西物流品牌已渐露头角。 这三强县市不仅具有车辆新、 运力大、 承运安全及时的运输载体优势, 更具有一批从事货运物流的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以高尚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 合法经营, 在全国打出了 “江西货运”的品牌。 为了培育江西货运物流军团的核心竞争力, 各级政府正采取有力措施, 扶植、 引导江西省货运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3) 江西省物流业发展目标。 江西物流的发展目标, 可从近期和远期两方面来考虑。从近期发展来看, 要在城市发展规划中, 确立若干个包括商流、 物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相结合的大型流通基地; 在中心城市建立若干个中等规模的物流基地, 在条件成熟后, 为建立辐射全国的物流系统做准备。 从远期来看, 要建立一个以江西省几个中心城市为枢纽中心, 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三方物流系统和物流基地。 通过加强对现有物流业纵横向的整合, 最终建立功能完善, 设施发达, 技术先进并与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相接轨的信息化、 自动化、 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第三方物流。 江西现代物流业发展要大力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的物流设施平台, 以互联网信息、 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培育建设物流园区, 努力保持物流业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省GDP增幅。 要提高全省现代物流业的整体水平, 打破条块分割和垄断,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以组织连通省内外的大贸易、 大流通为宗旨, 以覆盖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为基础, 实现商业配送物流信息化、 社会化和现代化。 商业配送物流要通过改造、 重组等方式, 在经营规模、 管理水平、 流程标准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