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哪些方面排名第一

印度哪些方面排名第一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拜访名校,砥砺学问,深耕友谊;行走城乡,观察彼国社会之现实;探幽古迹,追怀印度往昔之荣光。遍行印度,最深刻之印象莫若经行之处贫富悬殊。观照中国,若以今日之中国而步印度之后尘,欲收之其效,诚恐流毒必倍甚于斯,此乃大警惕也!其四,今日之印度,究与古代那个诞生过伟大尊者与宗教的印度有何关联?此行印度,另一所得便是对伊斯兰文明等文化别有新识。
印度行记_中国青年眼中的印度

张 磊

2012年岁末,幸甚逢缘,随团西行印度,奇异惊叹,有载平生!在印半月,自中往北,辗转万里,遇殊百千。拜访名校,砥砺学问,深耕友谊;行走城乡,观察彼国社会之现实;探幽古迹,追怀印度往昔之荣光。留印虽短,然全景式的行访,加诸好奇心使然,也能对印度产生一点点浅薄的认识与思考,现记诸如下,聊奉同趣者共飨。

遍行印度,最深刻之印象莫若经行之处贫富悬殊。无论是当年东印度公司驻地加尔各答还是当今印度首都新德里,抑或是名传四方的泰姬陵所在之阿格拉,一城之内,天地悬殊之境:豪宅广厦、灯火璀璨,名车贵骑、举目可见,商品琳琅,购者如云,傲傲然不逊美欧;其外百步,低房破屋,拥挤如圈,垃圾遍地,蚊蝇纷飞,人如丐者,随卧街头,颓颓然竟如破户。据闻,一教授之月俸,当几十倍于其佣人全家之糊口,贫富悬殊,可见一斑。然所怪者,斯天地有别之境内,人人竟能安处,各得其所,并无訾怨,穷者自乐其乐,富者自得其得。在印半月,行迹万里,未听得有半句争吵之声,更未遇得打斗之事,所遇诸人,无论贫富,供职何所,其颜也悦,其言也和,安其本分,乐于兹事。最为触动事有二,其一乃是一同行女生之行囊,临登飞机,不意而无,一行诸人,妄加臆测何以而无之际,陌生来电,告之已得,旋当奉还,稍得宽慰,疑虑又起,恐为讹诈,待物归原主之时,原委方明:盖此行囊于行车途中不知何故从车窗处掉落,为后行车辆见获。若换他处,此所纳有资之行囊恐无失而复得之理,然后行之驾者,却辗转联络,奔袭往返百里,完璧归赵,竟锱铢不取,其举也信,其德也高,“为富当仁,居贫当义”,中土所教,印邦有徒!感人至深,念念及今。

另一自历之事,亦令我感怀难忘,顾念至今:某日午餐,口馋贪食,不期为嘴伤身。车行到站,中焦忽痛,里急难耐,环顾四维,困于言语之不通与环境之陌生,问询无处,窜前钻后,窘迫难当。正当困顿时,恰遇我方导游,其虽为印人,然兹地于他亦属陌生,干急无策,唯求路人。街边一翁,以制作简易锅炉为业,骨瘦嶙峋,佝偻颤巍,衣着单薄聊以附体遮羞。听闻所求,不假思索,拽我手,引我与他行至其家,开门取桶,打水洗厕,忙前忙后,待我如若熟客,知急恰如自受。过后言谢,媚俗予币,老翁目不一视,断然为拒,予木然而立,唯见老翁佝偻自行,内中滋味,言语何表?遍索全身,幸揣原子笔一支,急赠老翁以感救急之德并表敬仰之意,老翁见笔甚喜,拉我手,竟以额头顶礼,欢笑天真宛如赤子。“视金钱如粪土,视友情如珍宝”,老翁高行,形象常在我心,古人所谓“贫贱不能移”者,老翁当是!

扣斯因,可启我者甚多,或于宗教之信念、或于传统之制度、或于世俗教育之功德、或于政府日常管理之有效,或于诸因之综合?比诸中土,亦乐亦戒者在于,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之贫富悬殊,实有甚于我国,兹乃我国之幸,可见我国发展之路径必有优胜他邦之处,斯能得今日之成就,然再进一步,何以不行印度现今之旧辙,诚为我国之所务戒与慎思之所,端倪已现,不得不忧。观照中国,若以今日之中国而步印度之后尘,欲收之其效,诚恐流毒必倍甚于斯,此乃大警惕也!

观之今日之印度,有如下之疑问,常悬于心:首先,以我所观,印度之实际发展,面上所见,确然不及我国,城市凌乱、农村落后、物质匮乏、民生艰困,然其国何以能今日美欧、明日俄日,周旋列强,争锋亚洲,其勇气何来,力量何在?若以我见,实无可能,抑或我之所见非实,另有别个印度为我所未见?孰是孰非,有待再寻。其二,造成今日之印度贫富悬殊,贫者积贫,宛如乞儿;富者积富,连陌千里的原因何在?是殖民遗毒还是现今发展之失策,抑或自然禀赋之不足更或历史文化之传统造就?探究起因,可为我戒。其三,今日之印度,于如此艰困条件,若依中土“富之教之”之训,断难产生稍具影响之文化成果供人所慕,实然印度之电影与诗歌,却为当今世界所趋鹜,而令国人以望项背,诺贝尔获奖之人数亦早先我国,赫赫可见,其中原因,当为我邦行教者深思。其四,今日之印度,究与古代那个诞生过伟大尊者与宗教的印度有何关联?古代之印度,何以能孕育如此伟大的人物与宗教,今日之印度比较古时,是进是退?原因何在?其五,曾同经英国殖民统治之印度与香港,严论之,英国据占印度时间之长、投入之多、用心之良苦实有甚于香港,然今日之香港已卓然而立,法治精神、自由经济、民主政治、福利民生,诸种建设,早已遥遥于印度之上而为举世之标榜。同为英伦殖民之后,何以发展之前景与成果迥然如斯,其中原因亦令人困惑。除去地理环境等外在客观诸因素外,窃以为中华文化中似有某些因素,实乃香港得此大成就之有力支柱,深研此道,亦能为我邦之进一步发展,提供助益,学者亦当在此处用功!

此行印度,另一所得便是对伊斯兰文明等文化别有新识。往已所认,悠悠中华,文明之邦,古代文物,灿然绝伦,举世为冠。然身临泰姬陵与红堡,手脚亲触伊斯兰文明之遗物,目睹诸物之宏大与精美,听闻其来历之波澜与艰辛,气势壮阔、恢宏磅礴,深摄灵魂,顿觉斯文明亦可堪比我邦而不逊。实则人类在世,流播万里,绵延千年,各据所在之禀赋,缔造不同之文物,同成人类文明之共业,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实难简单裁断。故唯有以包容之心,平视每一文明之成果,方能于此大千世界之中,兼汲各方之所长并和谐于世。今日世界纷纷,究其原因,便是某些国家,自认其文明甚优于他邦而自恃无恐、强凌他方,以致“文明之冲突”,惨祸绵绵,破国亡家者几何?

今日之中国,正当崛起之时,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自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我发展与别国发展的关系将决定着中国未来之命运,而其中尤为关键之一点,便是中国决然不能再循列强之旧途,自持清高,目空一切,而应当包容异己之因,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务戒傲慢,虚心正视人类文明之一切所得,采其长为我用,避其短为我戒。衡觎当下世界,今日之中国,可以傲人自傲者甚少,可以虚怀就教于人者甚多,若以此尚执意自大者,必将自辱于世,见笑他方。“以人为鉴,方知短长”,斯此一途,我国在崛起道路上,才能多有朋友,少有敌人,多有所得,少有所失。以戒当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交万种人,感受万种风情”,实乃我之座右,此行印度,首入斯邦,别开生面,所获所得,绝非上言所能囿,然时间、才能所限,聊聊仅记如上,是为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