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都市文化与图像出版

都市文化与图像出版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都市的文化氛围形成了。都市文化的产生意味着需要用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来承载。文化与商业、娱乐业的结盟,即产生了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出版界称之为“软性读物”[24]。随着文化教育的兴起,各种图像资料的出现,读者熟悉了照片表达的方式,新闻图册因此畅销,以照片为主的版面设计颇为发达。文字反而成为了图像的注解,成为理解图像的路径。
都市文化与图像出版_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

1.都市文化背景勾勒

1920年代中后期,上海都市化进程加快了。1925年,中国参加了巴黎国际装饰博览会,表现出中国对于世界艺术欢迎的姿态,莫里斯、蕗谷虹儿、比亚兹莱等等与装帧相关的艺术家的作品被介绍了进来,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也加强了。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蒋介石强调了上海特别市的重要意义,称其是“东亚第一特别市”,中国的军事、经济、交通等“无一不以上海特别市为根据”。上海的地理范围随即得到扩充,上海的市政也按照国际城市的标准来规划与实施。构成都市的各类硬性指标如人口、生产工具、资本等都得到了满足。比如人口,1934年上海就达到335万。基于物质基础上的精神享乐的需求随之而来。一般而言,大众文化赖以成型需要三个前提:发达的大众传媒,文化工业的兴起和消费群体的形成,这三个前提,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均已存在。上海还形成了层次繁多而又相互交叉的生存状态,塑造着既联系着外洋文化又带连着江浙农村文化的复合立体空间。新的市民阶层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这一阶层依包括资本家、知识分子、基层的官员、医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有稳定收入的工人。[22]

新兴的市民塑造着都市文化。“上海的显赫不仅在于国际金融和贸易,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上海也远居其他一切亚洲城市之上。当时东京被掌握在迷头迷脑的军国主义者手中;马尼拉像个美国乡村俱乐部;马达维亚、河内、新加坡、仰光不过是些殖民地行政中心;只有加尔各答才有一点文化气息,但远落后于上海。”[23]这些市民想象的都市生活是崭新的“布尔乔亚”式的生活方式,正如《良友》画报第102期《二十四小时之生活》的图片描述的那样:早起锻炼与洗漱,吃一顿可口的早餐,然后浏览当天报纸消息,再戴上礼帽坐上出租车去上班。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接着是简单的午餐与短暂的午休。下午继续办公。下班后去公园与朋友散步聊天,回家或在外面的饭店享受晚餐,临睡前阅读书籍。都市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图2-5 《良友》画报第102期的《每日之二十四小时》)

都市文化的产生意味着需要用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来承载。文化与商业、娱乐业的结盟,即产生了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出版界称之为“软性读物”[24]。张庐静曾提到“软性读物”占主导地位的出版现状以及这些出版物的内容:“一九三四年的时候,所有的杂志多半是电影和一些无意识的漫画。……到去年(1934年)底,又产生出这最近的许多一般刊物,这些刊物的应运诞生,是跟着我们国家的建设及人民心理的进步成正比例的。……”[25]孔令村提到“软性读物”除了漫画与电影方面的内容,“几乎全是‘幽默’与‘小品’的‘合股公司’”[26],因此“轮换性阅读”基本上所指的就是快速阅读与休闲阅读。

图2-5 《良友》画报第102期的《每日之二十四小时》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2.都市文化读物的视觉要求

为了加快阅读的速度与提高版面的生动性,都市时尚的书刊以更为直接与明显的图像来推动阅读的快感,画报类刊物得到了推广。民国画报的开始,当起于1910年代的《真相画报》,其兴起当推1925年毕倚虹创刊的《上海画报》。

《上海画报》中,图片不只是版面的修饰,也是内容与构成的主要部分。图片作为阅读的对象,减少了读者对文字过度的费心,加快阅读的节奏与时间,取得快阅读、轻阅读的效果;同时由于摄影照片的现场还原性,更易使读物产生亲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文化教育的兴起,各种图像资料的出现,读者熟悉了照片表达的方式,新闻图册因此畅销,以照片为主的版面设计颇为发达。[27]

都市书刊的代表《良友》刊物,初发时只是一个不成规模的图片集子,但是主编伍联德感到照片的运用将掀起视觉的新一轮革命,遂精心进行图像出版,使图像的述说功能与表达功能得到加强。从1926年到1946年的20年中,《良友》共载彩图400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图片的表现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军事、风俗、人物、艺术等等。摄影术直接把视角切入到当下的场域之中,集团化刊出的图片又产生一种新的表述语言。因此不仅在比重上图片与文字等量齐观,而且在手段上图片也成为结构刊物的方式。特别是在马国亮主编时期,从《成功人士》到《名人生活回忆录》,从《上海地方生活素描系列》到《西游记系列》等专栏的策划,充分表现出图像的生活再现与解说的功能,体现着图像在内容展示中的主体地位。文字反而成为了图像的注解,成为理解图像的路径。(图2-6 《良友》画报1935年第102期《名人生活回忆录专栏》)

图像的发达形成了浓重的图像意识,这只要看下画报类栏目的设置就能看出,比如《电影业》[28]栏目即设为图画与文字两大类,图画向电影资料靠拢。《美术杂志》则将内容分为三大版块:图画(“当世作家近作及有转载必要之中西名构”,含国画、洋画、图案、装饰、漫画、木刻)、摄影(“具有美术价值之现代精品或古代伟构”,含建筑、壁画、风景、人体像、剧艺、绣品、装饰、古今文玩、妇女)与文学(“关于各项美术之论著译文小品文艺佳作”),图像的比重超过了文字。《漫画生活》则“实为漫画与文艺汇流之大海,各前进作家脑汁之结晶。且全部均用最新式照相平版及超等纸张精印,并有照相版精制彩色图片”[29],即是以图像来笼罩全刊的。

图2-6 《良友》画报1935年第102期《名人生活回忆录专栏》
(图片来源:作者实物拍摄)

浓重的图像意识,不仅表现在软性读物的形态上,甚至也表现在硬性读物的编排上,如《世界知识》[30]虽然是以介绍时局动态和探讨国际问题为主的严肃刊物,但是在编排上却非常活泼,多处采用了漫画与照片。特别在金仲华主编时期,开辟了“图表中的世界”和“图解时事”两个专栏,由沈振黄、金端苓与朱育莲绘图,在地图上插入符号性的图像来说明问题,这一方法,“在运用形象艺术来进行国际宣传方面,有突出的贡献。”[31]

不仅如此,在图像出版的规模上,以出版画报类刊物为主业的出版集团开始出现。丁聪回忆1930年代上海的画报有两个大的系统,一个是广东人的“良友”[32]系统,一个是上海的“时代”[33]系统。 1934年新年伊始,良友公司宣称出版“六大杂志”,即《良友》画报[34]《电影画报》《妇人画报》《小世界》《音乐杂志》和《美术杂志》。而“时代”的创办者邵洵美为了同《良友》竞争,出版了《时代画报》《时代漫画》《万象》《时代电影》和《声色画报》等大型画报。最辉煌的时候时代公司有十多个杂志在运行,其中的《今代妇女》被当代称为中国第一部时尚杂志。

其实还不止于这两个出版公司,像文华美术公司[35]旗下也有不少画报在运转,如《民众生活》《文华艺术月刊》《电影月报》等,还有像三一印刷公司也依托彩印的平台从事图像的出版。永安百货公司也不甘落后,以图像来介绍商品,跻身图像出版的行列。曾任《良友》主编的梁得所在离开“良友”后自创出版机构,对应《良友》的六大刊物也相应推出一系列画刊:《大众》画报、《文化》月刊、《小说》半月刊、《时事旬报》与《科学图解》。

这些刊物追求的是都市节奏下的人生片断式的集锦,不追求深度,以平面的碎片似的图景建构了都市令人目炫的视觉画面。(图2-7 《文华艺术月刊》与《今代妇女》封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