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收入分配包含不同的阶段和环节,所以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各部门再加上财产收入的分配,包括地租、利息和红利等收入,就形成了初次分配格局。(二)再分配格局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各分配主体得到可支配总收入,表1—4中计算得出可支配总收入情况。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格局_改善收入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由于收入分配包含不同的阶段和环节,所以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

(一)初次分配格局

初次分配是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是对生产经营增加值的直接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了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初次分配中,政府收入是企业以利润和税金形式上缴形成的国家纯收入;居民主要是得到劳动报酬;而企业收入主要是支付劳动报酬后的部门增加值。各部门再加上财产收入的分配,包括地租、利息和红利等收入,就形成了初次分配格局。

从表1—2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各收入主体在初次分配中收入总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从比例上分析,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有大部分比例,10年来增长5.8倍,但是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我国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比还较低,并且居民收入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以美国和日本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居民分配比率一直比较稳定,平均为73.4%,政府和企业分配比率在13%左右,而日本在1973年人均GDP达到3348美元时,居民最终分配比率大约为75%。[3]与发达国家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期的收入分配比率相比,我国居民收入占比要低13个百分点左右,相应的政府和企业部门分配比率要高出6个百分点左右。

表1—2 2000—2011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数据来源:2000—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二)再分配格局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从表1—3可以看出,企业作为重要的纳税主体在再分配过程中转移出大量收入,且大部分以税收形式进入到政府部门。政府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各级政府间也进行直接转移支付旨在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实际上是把国家的财政收入还给个人,或者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所以有的西方经济学家也称之为负税收。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意义重大,要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各分配主体得到可支配总收入,表1—4中计算得出可支配总收入情况。2000—2011年间,企业可支配总收入占比从17.9%上升到20%,政府部门占比从14.5%上升到19.2%,居民占比从67.5%下降为60.8%。总体来说,在纵向时间维度上,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无论在初次分配还是最终分配上均呈上升之势,与此相反,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却呈现逐渐下降之势。

表1—3 2000—2011 我国再分配收入格局(亿元)

数据来源:2000—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表1—4 2000—2011 我国再分配调整后的收入分配格局(亿元)

数据来源:2000—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三)劳动者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表现和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7%的速度高速增长,但是在这样一个高速持续增长的背后,城乡居民收入未能与此保持同步增长。剔除价格因素,以不变价格计算GDP增长率的方法来算,在过去的30多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均低于GDP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1978年—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城乡居民的平均年收入增长均低于同期GDP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以前的数据,城乡居民年均都未能跑赢GDP增速,即便是2011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开始略超同年GDP的增长速度,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4%,滞后于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长期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仅整体上一直慢于GDP的增长,而且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由于公共政策长期在分配领域向资本收入和政府收入倾斜、加上快速发展经济以及政府导向型增长模式的选择使得政府在2000年之后的财政收入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从1979年—2011年这32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4.7%,相差7.3个百分点。从1991年—2011年这20年间,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8.2%和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8.5%,分别相差10.3和12.5个百分点。

形成这种局面的背后根源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非农产业,造成长时期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从而长期压制了工资水平的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