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穆斯林心中永远的丰碑

穆斯林心中永远的丰碑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穆斯林心中永远的丰碑志 怀 凤 云(一)陕甘宁纪行之单家集篇作为华夏子民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之所,这是一方深深镶嵌着历史车辙与步履,而绝少雕琢的原汁原味的黄土人生。中午13时许,我们一路打探,觅到了单家集。红军离开不到3个小时,单家集就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其实,这碑是稳稳立在了单家集穆斯林的心中!
穆斯林心中永远的丰碑_今日单家集

穆斯林心中永远的丰碑

志 怀 凤 云

(一)陕甘宁纪行之单家集篇

作为华夏子民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之所,这是一方深深镶嵌着历史车辙与步履,而绝少雕琢的原汁原味的黄土人生。只要一踏上这方土地,你的目光就会不时被一只只无形的神秘之手所牵动,无论是那一座座造型迥异的清真寺、满街巷飘动的小白帽,还是那敦实粗糙的山坡上的灰色村落、星星点点的绿色,都会在你的心底激起一股冲动,唤起一种向往。然而,真正让我们灵魂发出震颤的却是高原穆斯林厚实的襟怀,是他们在与干旱、贫瘠的抗争中始终不曾失落的一种“赤色”情结和信仰。

(二)寻清真古寺,觅回族老人

6月24日,我们离开了固原,直奔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

这是高原上难得的雨天,纷纷扬扬的雨丝落在黄土高坡上,让山川风物平添了几分润泽。

中午13时许,我们一路打探,觅到了单家集。这里居然有一南一北两座清真寺。为了寻觅老阿訇拜福贵,我们从北寺找到了南寺。当来到南寺,见一位身着中山装、头戴小白帽、蓄着长长白胡子的老阿訇走出寺门时,我们从他那一脸的从容与和蔼推定,他就是拜福贵了!

“拜大爷!”我们高兴地喊起来,冲上前与他握手。或许正因为我们寻觅红军长征足迹的举动,触动了单家集人心中永远的情结。年届65岁的拜福贵十分高兴,他说欢迎你们广东的记者!当即领着我们一行细细参观清真寺,为我们徐徐翻开一本珍藏于单家集乡亲心中的沉甸甸的红色史籍。

(三)回族老人拜福贵

他说,南寺又叫陕义堂清真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说到1935年10月5日,中央红军长征从甘肃静宁来到单家集,拜大爷眼里立时闪耀出激动的火花。

那也是单家集人永远的骄傲——那一天,得知红军路过单家集的消息,“陕义堂”清真寺率先敲响了梆子,向村民们通报。一时间,单家集男女老少纷纷备了盖碗茶、油香和馓子涌出家门,以穆斯林最崇高的礼节恭迎红军的到来。当几位红军首长率领红军部队井然有序进村时,乡亲们欢呼雀跃,一如过古尔邦节……当时,一位身材高大的红军首长还在寺门前给群众讲了话,讲红军长征的目的,讲党的宗教政策,要求部队不得入寺扰民,住在回民家要尊重回民习俗……一番话,赢得了回民的无比敬重,连呼:红军,仁义之师!纷纷迎红军进家门。之后,那位红军首长,被当时的老阿訇迎进了清真寺。拜大爷带我们走进了古寺北侧的一间老房子,指着靠窗的一铺炕告诉我们,这就是老阿訇住的地方。当年,老阿訇就是在这里,与红军首长倾心交谈,十分投机。红军首长宣讲了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了百姓生活情况,还向老阿訇讨教了回族经典。是夜,出于对红军首长的拥戴,单家集人特意将这位红军首长秘密安顿在清真寺北面的一户农家住宿。

穿过寺内一个侧门,便到了寺后一间不显山不显水的农家老屋。哦,还是这间屋,还是这铺炕,炕上还有一个红军首长枕过的石枕……拜大爷说,第二天一早,红军就沿着秦长城,顺着好水川,向六盘山方向进发了。红军离开不到3个小时,单家集就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当时盘旋于陕甘宁一带的国民党飞机对红军真是急红了眼,看见红颜色就投炸弹。附近山上一位羊倌因为盖着一件红棉被在山上放羊,就被一枚炸弹炸断了腿。而陕义堂清真寺及“红军首长”的住地则落下了7枚炸弹,误差仅两三米。随着拜大爷的指示,我们看见了古旧的木头窗户和门楣上的一个个清晰的弹孔……后来,那位农户搬走了,拜福贵的父亲拜文海住了进来。于是,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和“红军首长”睡过的土炕、石枕,都成了拜家的传世之宝。一个“红军首长”与穆斯林亲如一家的美丽故事,则在单家集厚实苍凉的黄土地上随风传扬,焐暖了一代代穆斯林的心窝窝。

(四)忆“红军首长”,颂“一代天骄”

直到世纪伟人毛泽东1976年溘然长逝,单家集人方窥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当年的“红军首长”竟然是毛主席呀!揭开这个谜底的人是陈昌奉。1976年的秋天,带着对主席深切的思念,陈昌奉寻访长征的足迹来到了单家集!这位当年“红军首长”的警卫员,熟门熟路走进了陕义堂清真寺!他含着眼泪,一一指认着毛主席的住处、与老阿訇谈话的地点……

单家集人心海里顿时荡起了一层层涟漪。这些祖辈厮守着干涸的黄土高坡的穆斯林,这些年年岁岁不忘采集屋顶和院子里雨水的庄稼人,当他们知晓穆斯林心目中那位和蔼可亲的“红军首长”——毛主席已乘鹤仙去之时,巨大的幸福与无比的悲痛同时袭来……

我们随拜大爷走到寺门外左侧,这里有一座隆起的砖石结构的平台,平台中央竖了一方偌大的石碑,碑上镂刻着8个大字——“人民救星,一代天骄”,落款为“单家集全体穆斯林敬立”。拜大爷说,这碑是1993年冬天立的。为了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单家集人自发捐款3万元,并从固原市请来了最好的工匠。由于立碑的时间正是12月天寒地冻,为了赶工期日夜施工,纪念碑工地搭起了4顶帐篷,生起了4个火炉……那些日子,单家集人有事没事都会到南寺门前,来看看碑立得咋样。其实,这碑是稳稳立在了单家集穆斯林的心中!这碑所凝结的已不仅仅是单家集人对领袖的爱戴,亦承载着穆斯林对共产党的信赖!

作为红军信物的传承者和单家集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拜大爷义无反顾地当起了义务宣传员,年复一年,为天南海北的到访者讲述红军、毛主席与单家集穆斯林的难忘之情、不解之缘……

(五)品高原人生,悟厚土情怀

说起单家集的变化,拜大爷捋着长长的白胡须笑了!他说,单家集人的生活可大大提高了,过去这黄土坡上只有羊肠小道,而今是柏油大路通四方。解放前完全靠天吃饭,粮食亩产只有一两百斤,现在科学种田,亩产能有七八百斤。单家集人利用地处陕甘宁交界处的优势,重点发展了两大产业,一个是牛羊肉屠宰加工,每天销售量达五六十头牛羊;二是洋芋(土豆)淀粉加工,每天加工量有3000多吨……现在农户家家搞种养,家家都有养殖棚。我们请拜大爷带我们到农户家看看,拜大爷连声说好。

在“陕义堂”清真寺附近,我们随意走进了一个农户家的院子,所见所闻立马让我们瞠目结舌。院子好大,有一亩多地,院门是两扇大铁门,汽车都能开进去。正面是一栋砖瓦房,两侧是厨房和一长溜的饲养棚,包括羊圈、牛棚、和鸡舍,鸡舍边有一辆带拖斗的小型拖拉机,紧靠着正房,还有一个小果园,有五六棵已经挂果的苹果、樱桃树。见远方客来,脸上凸现着两团高原红的女主人迎出屋,灿烂的笑着,招呼我们采摘樱桃品尝。她说她叫马文英,掌柜的叫古玉林,家里种了十七八亩地,有麦子、胡麻和玉米。一年全家收入能有一万两三千。两个娃都念了大学,女娃大学毕业做了老师;男娃还在新疆一所农业技术学院读书……拜大爷说,她掌柜的是党员呢,还当过村干部。

听到我们发出啧啧赞叹,马文英忙解释,我们家不是全村最好的!这是大实话。我们在附近随便转悠一下,便发现有马文英家这样院落的村民不在少数,有的人家的房屋还盖得更漂亮。在辞别拜大爷之后,我们顺道去瞧了瞧路边的一所惹眼的新建筑——那是一座偌大的四合院,里面有对称的三栋簇新的砖瓦房,院子中央是花圃,还有一座别致的小凉亭。我们在凉亭里遇到了一位叫马强明的“五保”老人,他告诉我们,他是入住的第一批老人之一。

一来想体验一下单家集人的口味,二来已是下午两点多肚子饿得紧,我们便在路边一长溜食店中挑了一间“清真饭店”就餐,一人要了一份烩菜。没想到烩菜上桌,把同行的杨司机吓了一跳,他连声感叹单家集人做生意实诚,说这一碗的牛肉份量在西安足可以分成三份。

(摘自《中山日报》2005年7月19日第8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