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晚清福建的西医发展

晚清福建的西医发展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晚清福建的西医发展道光二十二年年二月,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雅裨理抵达厦门,标志着新教正式进入福建。来福建的各个教派均把行医作为传教的有效辅助手段,他们开设医院治病救人,同时把西方的医术、医药和现代医院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和医学教育等传入福建。由此可见,晚清福建地区西医事业相当发达。
晚清福建的西医发展_医疗、慈善与明清福建社会

第一节 晚清福建的西医发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美国归正会传教士雅裨理抵达厦门,标志着新教正式进入福建。此后伦敦会、长老会、美部会、美以美会、圣公会等新教派别相继进入福建各地。来福建的各个教派均把行医作为传教的有效辅助手段,他们开设医院治病救人,同时把西方的医术、医药和现代医院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和医学教育等传入福建。根据《中华归主》的统计,福建“教会医院共41所,约比其他任何一省所报告的数目多一倍。病床共有2 430张,由41名外国医生与69名中国医生负责,另有22名外国护士和78名中国护士协助管理”[1]。由此可见,晚清福建地区西医事业相当发达。

一、西医医院的开办

福建西医医院的大量开设实际上是基督教传播的副产品。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美国医生甘明抵厦,与雅裨理同住一起,一边开诊所,一边布道,这是西方在厦门开设的第一个诊所[2]。两年后,他们在厦门城里租到了两间房屋,一间做堂,一间做诊所。诊所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此雅裨理满意地说:“在付出许多劳动和耐心之后,我们终于在厦门获得可以作为小礼拜堂和医院的两座商行。大约一星期之前,甘明医生转移到这个地方开始他的业务。其中一所,好像量体裁衣一样合适。赫伯恩医生和我用一天的部分时间忙于各自的约会。”[3]对医疗工作于传教的促进作用,雅氏显然作出了较为乐观的估计,“由于医好了他们的身体,各个地方人们的心扉都敞开了,他们看到外国人来到这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不求回报。我们赢得了感激,获得了信任。人们把我们看成朋友,并准备接受医治灵魂的真理”[4]。其实在厦门几年间,雅裨理没有施洗一个皈依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美国长老会医生赫伯恩来厦门开设诊所,后与高明医生合作,并租用诊所旁边的一所民房作为住院之用。从1844年2月1日到1845年7月1日,该诊所共治疗病人1862例[5]

道光三十年(1850),伦敦会医士养为霖首先在厦门与归正会合办诊所,同年,长老会医士用雅各在太史巷租屋设院,正式创办第一所医院,创闽南医院之先河。此后,1880年颜大辟开设医院于泉州,1888年长老会医士郁约翰设医院于小溪,1889年厚雅各设漳浦医院,1890年骆约翰设永春医院,同年巴阿美设福音医院于漳州,1902年伦敦会陈和礼设仁世医院于惠安,1907年赖察理设于汀州等等[6]。闽南各地医院中,比较著名的有:救世医院、惠世医院、永春医院、仁世医院等。

救世医院原是归正会设于漳州平和小溪,主要服务于九龙江西溪和南溪一带的民众。光绪九年(1883),漳州救世医院在厦门竹树脚设分院,是为保赤医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该院迁到厦门鼓浪屿河仔下,成立为“厦门救世医院”,分设有男、女两馆。

光绪七年(1881),长老会著名传教医生颜大辟来到泉州配合传教,进行施医。他在南街新花山设立诊所,免费为患者诊治,并赠送药品。光绪八年(1882),颜大辟扩大规模,在连理巷购买土地,开设医院,并将之命名为“惠世医院”,这是泉州地区第一家西医院,颜大辟为第一任院长。当时人民对西医比较陌生,尤其对于外科动刀割肉更为害怕,前来就诊者并不多见。颜医生凭借其高明的医术逐渐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医者不断增加,医院规模也随之扩大。光绪十年(1884),该院每年的就诊患者即达到四千余人[7]。光绪十四年(1888),颜大辟赴永春开展医疗业务,教会派洪约翰为代院长,嗣后由白瑜纯接任。时泉州风气未开,男女有别,女病人既不愿进男医院就诊,更羞于让男医生检查身体。惠世医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另设立女医院一所,由白瑜纯之妹任院长。惠世医院逐渐发展,在原有门诊和住院部的基础上分设各科室。颜大辟之后,该院历任院长分别为施约翰、满约翰、白瑜纯、叶启元、文辅道、卢医生、甘医生、罗励任、锡烘恩、兰大辟。尽管惠世医院创办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传教,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医在泉州的传播,对泉州居民保健起了积极作用[8]

光绪十四年(1888),英长老会颜大辟到永春创立诊所。后几经周折,终于光绪十九年(1893)在永春五里街华岩真武殿购买王淑西、王金福等旧屋一连三座,以及数家田地,遂筹建永春医院。随即遭地方士绅阻挠,“当斯时也,合永绅士百四班宴集,发出文告,鼓励人心,同力协阻,云洋人借称传道施医,实利我土地,收拾民心云云。而且向地方长官具禀,以为实行迫逐出境之存心”[9]。经教会不断交涉,方得建成。光绪二十一年(1895),长老会派骆约翰医生到永春负责开诊。初时地方民众听信“洋人将以毒药毙人,挖取心肝制药”,“将以蒙药施于妇人,以为狎亵”等无端谣言[10],多裹足不前,不敢来院就诊,后来此状况才逐渐改善。考虑到中国男女有别,教会又派遣女医生前来开诊,并负责接生,此举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光绪三十年(1904)医学博士马士敦来永春担任院长事务。他鉴于医院设备简陋,多老民房,不合病院制度,向英国募捐巨款,在真武殿原址翻建洋式楼房四栋,安置铁床一百三十张。新院设有挂号处、候诊室、手术室、药剂室、教学室、大讲堂、学生宿舍、男女病房、医生楼及协理楼等,后又安装电灯、自来水,添置X光机、显微镜及外科医疗器械[11]。由此,永春医院逐渐得到中国居民的信任,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莆田、仙游、南安等地民众纷纷前来就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医学博士、英国伦敦会陈和礼牧师至漳州学习闽南语,旋迁驻惠邑。初在城隍庙旁礼拜堂隔壁开设诊所,施诊救人。因病人渐多,苦无药房,光绪三十年(1904),陈和礼在水关外购地,创建仁世医院。医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作门诊,后院作住院部。医院建有会客室、礼拜堂、门诊室、外科治疗室、药房、化验室和手术室,有男女病房二列共四十张病床,此外医院还设立学生宿舍、厨房、球场,占地面积约为2 000平方米,颇具规模。仁世医院对于伤病民众,仅收挂号费,病人所需药品一般不另外收费,贵重者酌收补贴。该院服务极为周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有请必到。光绪末年,永春天花、霍乱、鼠疫伤寒等时疫流行,陈和礼从英国购买大批疫苗免费为群众注射,时称“种毒”。为治疗盛行的疟疾,陈氏还引进金鸡纳霜与铁酒等特效药物为群众免费治疗。[12]

道光二十八年(1848)美以美会传教士柯林和怀特在福州开办了一所小型诊所,这是基督教在福州开设的第一个诊所。两年后,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唐氏和孙氏在中州岛建立小型医院,聘请英国领事馆医生行医救人。同治九年(1870),美国美部会传教医生柯为良来到福州,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创办保福山医院,该院先后治愈300 000病人,其中住院病人10 000多人,手术18 000余人[13]。光绪十五年(1889),医生金雅各重新修理福州保福山医院,当时医院非常兴隆,平均每年门诊病人达到9 000到15 000人,住院病人200到400人,外科手术病人600到800人[14]。在福州地区,比较著名的医院主要有古田怀礼医院、岭后妇幼医院、塔亭医院、柴井医院、闽清六都善牧医院等。

光绪十七年(1891)美以美会派美籍医生贵格里到古田县城五保福华堂开设诊所,同时在后垅头兴建病房和门诊,二十一年(1895)该院落成开业,因纪念美国传教士怀礼而命名为“怀礼医院”。它是闽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一所教会医院。医院内部各项设备齐全,且装有自来水,电灯等,为治疗疾病之良所。贵格里回国后,继任院长有苏雅各、班德光、邱永康、林天心、夏美琼、最后一任美籍院长为蒲天寿。[15]

福州塔亭医院创办于同治五年(1866),是圣公会在福州创办的最早的一所西医院。该院原为英国官、商合资开设,位于中州岛,医生、护士各1名。同治七年(1868)进行扩建,占地6方丈,耗资银圆2 630元。该院遭焚烧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迁往福州仓前山东麓的塔亭,故名塔亭医院。光绪十八年(1892)增设女病房,其后开设手术室。该院规模日益扩大,后来与柴井医院联合进行建筑一个宏大的新院舍。塔亭医院与柴井医院院内所收容的病人,都在120病床以上,各科设备齐全,比起协和医院都毫不逊色。[16]

吐毗哩医院是美以美会延平年议会所创办的一所重要教会医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传教士薛承恩在延平开办,以美国捐款人的姓名而命名,后改称卫理医院。该院曾增设公共卫生站,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有助产士、化验员并配备救护车,每周轮流到西芹、青州、安丰桥、大横、房村口等乡镇巡回施诊,为群众医疗、粪检、孕妇产前产后检查、婴儿护理,危重病人则随车送回医院。对溪口、樟湖板等乡镇,则搭汽轮巡回。对剑津中学、北门坊和东门街麻疯院每周巡视一次,并为城区儿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卡,进行乳婴、儿童健康评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等。[17]

闽清六都善牧医院,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创建。同治五年(1866),薛承恩在六都传道,鉴于当地医药极为匮乏,他希望通过传统的施济医药方式联络民众以宣扬基督教,遂在此开设小型诊所救治病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美国美以美会总部派兰马利亚来闽清,开始筹办医务事业,创办医院。第二年租六都坂西道科店开始施医诊治。当时除兰医生外,助手只有女传道毛氏一人。全年住院治疗者仅30人,就诊者约有两千人。由于兰医士苦心经营和美国差会的资助及地方热心人士的捐助,乃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筹建医馆于坂东上泰洋,命名薛承恩妇幼医馆。翌年,扩建医馆,兼收男病人,改为薛承恩牧师医馆。当时,医院设有男女、小儿病房和各科门诊等科别。1912年医院连续购民房数间,进行修建扩大病房。同年,聘章凯、郭梅花女士为助理,刘作金、黄承弟为男女监院,医务逐渐发展。[18]

在闽西,晚清设立的西医医院主要有爱华医院、汀州福音医院、上杭福音医院等。

光绪十年(1884),伦敦会布茂林、班依砥、周之德等到龙岩传教,他们在新罗区东门外设立诊所,并打算创办龙岩医院。由于当地民众与基督教的冲突,百姓不愿租屋建立医院,于是,布、班二人便将建设龙岩医院之款改为漳州医院之用。为了进一步发展教会势力,伦敦会以漳州医院为据点经常到龙岩新罗区巡回诊症,希望通过为当地民众治病来获得他们的信任。由于交通不便,传教医生往来于漳州和龙岩新罗区极为困难。1919年,闽南伦敦会北溪区会划归美国归正教会接管。美国传教士礼振铎、卫升平和医生夏礼文来到龙岩新罗区协助传教。同年,美国归正教会出资3万美元在新罗区虎岭下建立爱华医院。

光绪二十六年(1900),伦敦会派传教士陆一约到长汀一带开展医务工作。三十三年(1907),英国人亚盛顿捐款25万英镑,拨给汀州教区。同年,周之德、胡修德、赖查理等人负责修建医院,1908年医院建成,并命名为“亚盛顿医馆”,由医学博士赖察理主持院务。宣统三年(1911),长老会将上杭西门三元阁附近的“医生馆”扩建,并命名为“福音医院”,丁沾庇任院长。医院开设内、外科和妇产科,对教徒诊疗收挂号费银圆一角,对普通民众收银圆二角,挂号后1个月不另收费,逾月再办挂号手续,可继续治疗,药物免费。汀州福音医院是闽西第一个由外国人开办的医院。医院分科较细,设有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皮肤科、骨科等。医疗设备都比较先进,药品和器械皆由英国进口。医院布局妥当,按整个医院的结构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挂号室、急救室、门诊室、内科、外科、妇科、化验室、药房、药库,并设有礼拜堂和传道师住房。第二部分是医生、护士、工友及医学馆学生住房、膳厅和厨房。第三部分是男病房和手术室,病房前有个小花圃。第四部分是女病房、厕所和太平房。该院有五六名医生负责看病,当时医护人员达二十多人,病床三十多张。[19]

在莆田,共有4所西医医院值得关注,即涵江兴仁医院、黄石仁济医院、莆田圣路加医院、仙游协和医院。其中,莆田圣路加医院最具代表性。

光绪十六年(1890),蒲鲁士来莆田后,随即在涵江顶铺开设医院,并自任院长。宣统三年(1911),聘请华人李可信为院长。李可信医术精湛,在其任院长13年间,共培养医学生十几人,涵江诸名医如林伯欣、朱幼明、蔡子良等皆出其门下。1912年,华人李长水出席美国美以美会总议会,在纽约期间,为医院四处募捐。同时,蒲鲁士也从庚子赔款的利息中得到一些款项。次年在涵江紫璜山之麓,建造三层医务大楼及院长室各一座,并命名该院为“兴仁医院”,意为“兴怀济世,仁体好生”。该院开办后业务非常繁忙,“邻邑亦多有就诊于此”[20]。根据教会年议会录的统计,1914年诊疗病人5 483人次,1916年初诊者2 582人次,复来就诊33人次,下乡出诊328次,共治疗病人6 831人次,以至于常常出现应接不暇之态势。

光绪二十二年(1896)圣公会福州教区议会派英教士雷腾医生携其华人学生林叨安、余景陀等来莆田筹办医院事宜,先租城内坑边大夫祠为诊所,这是圣路加医院的开端。二十三年(1897)雷腾医生在莆田府城北门街购地为院址,设立医院以应付日益庞大的需求。二十五年(1899)医院落成,定名为“史荦伯医院”,以纪念在古田教案中被打死的英教士史荦伯,对外则称“兴化圣教医院”。1912年,改名为“莆田圣路加医院”。1906年,该医院有病床145张,共诊治病人16 380人次;至1910年时,该院已有病床340张,成为圣公会在福建教区的最大医院。

同治十二年(1873),美部会传教士和约瑟与柯伟良医师沿闽江北上,经过南平、顺昌、建宁、泰宁等县,于当年九月十五日到达邵武,随即在当地开展医疗工作。光绪三年(1877),惠亨通医生加入邵武传教站的工作,开始了基督教在闽北医疗传教的进程。次年,惠亨通医生在给差会提交的年度报告中,详细汇报了过去一年中他的主要工作。“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我有着医治2 300个病人的记录。老病号637,新的有1 663,其中1 476人为男人,女人有39人,男孩53人,女孩22人,还有73人尚未归类。一些最常见、普遍的疾病有:砂眼、疟疾、甲状腺肿、支气管炎、眼病、皮肤病、消化不良、肺结核、创伤、鸦片瘾和烟瘾、风湿病、寄生虫病、淋巴结核、溃疡以及腿部静脉曲张等,共有130种不同的病状。大量的病人在5至10月采茶季节出现,每天数量有1至50个。”[21]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惠氏的劳动强度有多大,当时闽北地方的教会医疗完全由他一人独自承担。

光绪四年(1878)四月,美部会开始修建一所简易的医院,新的房子涵盖了医院、诊疗所和药房等设施,并兼作传教场所,开始接收病人为其诊疗,免费分发药品。光绪十二年(1886),福益华医生来邵武工作,在东门福音堂对面西式砖木结构楼房一幢,共五千多平方米,作为医院院址。医院开始分设挂号候诊室、诊病室、手术室、药库、病房等[22]。光绪二十四年(1898)差会还派女医师宓蕴玉在邵武北门宝严坊建立一所女医院。在闽北,比较著名的医院是邵武北门功德街的圣教医院。该院1915年春季动工,于1921年告竣,建筑费用为银元二万四千五百余元。有楼房五座,普通病房两大间,特别病房16间,分内外科,各容病床50张。又有割症房一座、藏药室一座、诊病室一座,还设有门诊所、护士室和医师室等。其规模和设备均为当时邵武之冠。每日就诊在数百以上[23]。该院声名远扬,“邵武医院之辖境,横直五百余里,去岁(1909)到院,就诊者百余村,约共男女四千五百二十七人”[24]

二、西医教育的开展

在晚清福建大量设立医院的同时,西医教育也随之展开,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早期教会医院传教医生多采取师徒制教学,学生一方面在医院学习医学知识,一方面为医院服务。外国传教医生既为病人诊疗,又作为老师培养中国助手学习简单的护理和治疗技术。这种以师带徒的教学方式属于非正规医学教育,也称之为医院教学[25]。光绪八年(1882),英国圣公会雷腾医生来霞浦筹办医馆,至光绪十三年(1887)成立了“福宁博济医馆”。不久医馆附设医学讲习所,他在馆内招收一些青年基督教信徒,利用行医的机会培训中国医生,先后培养四届学生,共十余人,第一期学制为五年,第二期学制为四年,第三、四期学制均为三年。这些学生一面学习理论,一面临床实践,早期闽东各县西医诊所医师多是博济医馆学习出来的[26]。这些医院教学班培养出来的西医人员毕业后多开设诊所,独立行医,于当地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无裨益。怀礼医院对其医学学生的培养显然非常满意,“可喜者由本医馆之毕业生,四人开设西医肆于古田城内,其目的虽为谋利起见,亦可表怀礼医馆有权使邻近之人收用西药而有益于古田,诚非浅鲜也”[27]。宣统元年(1909),汀州亚盛顿医馆开始招收医学生,该馆前后共招收五期,学生完成五年学业,通过考试后由医院发给毕业证书。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各地行医,也有个别人留在医院工作。

在闽南,均存在医院开设医学班培养医生的现象。在惠世医院,为应对日益繁忙的业务,颜大辟医生招收一些意志坚定、稍有文化的教会青年为学生,向他们传授医学知识,首批就学的学生有陈浴波、黄中流、杜宗景和黄模章。他们每周学习4天,半日学习,半日实践,5年毕业。4人毕业后,各自在泉州开设医馆,为西医在泉州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白氏继任院长后继续招收学生,就学的有叶启元、苏天赐、蔡祝南等人。经过惠世医院的培训,许多学生后来都独立开业行医,如陈浴波开“辟仁堂”于泉州南街打锡巷口,黄中流设“辟生堂”于南街南鼓楼下,杜宗景开“辟安堂”于石狮镇,黄模章开“辟传趾麟堂”于厦门。其后毕业的学生中,苏天赐开“纯仁堂”,苏年福开“流生堂”,吴祝三开“祝三局”。由此,以惠世医院为中心,泉州城内遍布医局诊所,大大提高了泉州的医疗水平。惠世女医院在白姑娘的主持下,也开设学习班传授医学知识,以妇产科为主。华人女性黄慈爱、黄惠生、苏德安等毕业后,在泉州当地开设妇产诊所,实为当地女性之福音。

永春医院在马士敦管理期间,设立教学班,理论和实践并重,经考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可以开业行医。他作为医学博士,业务精通,技术精湛,许多爱慕医术者慕名前来。马医生一边传授他们内、外科西医知识,一边让他们临床实习,协助工作。该院毕业生柳国烈、何大年、黄汉忠、黄衍爵、陈伯濂、苏光景、王承宗等人,除苏光景一人留在永春外,其他均往外地开业。黄衍爵、黄汉忠在南安洪濑开设汉忠医院,陈伯濂、陈伯清在泉州城内新桥头开设红十字医院,柳国烈、吴瑞香在泉州城内开办国烈医院,何大年、苏德安在泉州城内开设永惠妇科医院。此外,安溪、德化、晋江、惠安等地,都有永春医院的毕业生开业行医[28]

陈和礼在惠安工作三十多年,一边行医,一边招收学生。陈和礼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英文药品名称,做到会读、会写,能分别掌握药品的性能。他一般晚上授课,白天让学生随班实习,教学态度十分严谨认真。陈氏学生二十余人,如陈速生、周荣元、刘宗寿、黄溪水、陈香其、方丹桂、黄雅高、林清溪、杨世安、林荣芳、林惠民、潘寿人、廖福余、姜佐周、陈秀卿、庄尔铭、黄子温、黄润苍、廖安仁、庄峻甫等大多自行开业,实乃惠安西医之启蒙[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