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梅山文化是一种融合了楚湘文化的地域文化

梅山文化是一种融合了楚湘文化的地域文化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梅山文化“梅山蛮”风俗沿袭至今,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1988年5月召开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首次确认“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武术是梅山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此外,梅山文化在当地方言中也有体现。[1]马铁鹰.神奇的梅山文化.湖南日报,2003-10-08.
梅山文化_乡土湖南

梅山文化

“梅山蛮”风俗沿袭至今,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1988年5月召开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首次确认“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梅山文化,即湖南古梅山地区以原始狩猎神张五郎崇拜为基本内容的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文化,它蕴藏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许多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其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从山林走向平原、从原始狩猎文明向农耕稻作文明转化的过程。关于梅山的来历,世人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分数支内迁,一支沿水路到达黄河上游,创造了黄河政治文明;一支沿水路到达长沙上游,创造了三星堆文明;一支则跋涉至湘中梅山地区,因“谋”与“梅”音近,因此,梅山人即元谋人后裔。第二种说法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mǐ)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这是后来梅山的前身。[1]第三种说法是,秦末农民起义中,吴芮、梅助刘邦称帝有功,故刘邦将吴芮封为长沙国王,将梅鋗封为梅山侯。梅所封之地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梅山由此得名。《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常德)。”梅山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新化、安化、冷水江、涟源四县市的全部以及邻近的新邵、隆回、溆浦、双峰等县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梅山文化,就是梅山地区一种融合了楚湘文化的地域文化,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主要蕴藏于这里的宗教、歌谣、武术、民俗、艺术、语言、饮食等载体中。梅山峒民信奉原始的“梅山教”,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男神张五郎为梅山祖师,在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都祭祀张五郎,以求“兽见自退,蛇见自藏,瘴见自隐,妖见逃之”。他们信奉很多女神,如相信白氏仙娘总管禽畜,当禽畜生育或逢瘟遇灾时,峒民都要求其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音乐是梅山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喜庆时,总要锣鼓相击。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全峒男女要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梅山峒民喜用歌谣来记事传书,表情达意。在生活与生产中,梅山峒民事事必歌,处处有歌,人人会歌,渔鼓、地花鼓、三棒鼓、丧鼓等流传至今。著名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取材于城步白水洞的“刘海故事”。明代成书的《杨家将演义》,许多情节来源于城步“杨家将”系列故事。武术是梅山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古老的梅山居民以渔猎为生,他们狩猎中的格斗、捕杀技能是梅山武术的源头。梅山峒蛮长期“不服王化”,峒主雄踞一方,教民习武,外御强敌,内务狩猎,峒民个个好武喜斗,勇猛异常。自古以来,梅山武术在峒民强身健体、惩恶除暴、抗击外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梅山文化在当地方言中也有体现。新化方言保存了较多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和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如称“他”为“其”(古音读ji),“来”为“犁”,“没关系”是“何乐”,“确实”就是“丁梆旺”。一句“他确实要来,就让他来,没关系的”,用地道的新化话说出来,就是“其丁梆旺要犁,就要其犁何乐”。听起来和外语差不多。新化横阳的“三合汤”也很有梅山风味,不仅选料讲究,而且制作严格,要选用公黄牛的肉、母黄牛的血和肚,调制时要注意火候,并加入当地特有的山胡椒油。食用又辣又香的三合汤不仅可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还有祛风湿、强筋骨的保健功效。曾国藩领湘军时,曾重金聘请名厨为将士精心烹制“三合汤”,并美其名曰“霸王汤”,湘军将士食用后得以身强体壮,勇猛无比。

在这种特有的梅山精神熏陶下,新化、安化等地自清以来人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了著名数学家黄宗宪,中国近代地学开山鼻祖邹汉勋,被梁启超誉为“湘学复兴导师”的邓湘皋,近代经世派领袖陶澍,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中国民主革命宣传家蹈海烈士陈天华,被黄兴誉为“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的武昌首义辛亥元老谭人凤,光复沪宁、身任六军总司令的辛亥功臣李燮和,近代著名军事家、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毛泽东恩师袁吉六、罗元鲲,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促成湖南和平解放的功臣方鼎英,以及国际无产阶级战士罗盛教,等等。

梅山文化作为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并行互渗的南方文化,是荆楚文化及湖湘文化的重要分支,其蕴涵的历史、民族、宗教、民俗、地理、艺术、文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和典籍文献,对于了解和研究湖南古代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注释】

[1]马铁鹰.神奇的梅山文化.湖南日报,2003-1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