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常态服务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以常态服务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6个文明单位和社区结对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从文明单位到社区基层的志愿服务直通车。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近千个,志愿服务活动的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典型的引领作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仅以西岗区365志愿服务工作站为例,目前站内常驻核心志愿者已达58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次,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4800小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常态服务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_志愿者的力量

目前,随着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规模化等特点不断突出,志愿服务活动不再局限于为百姓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引领了社会思潮,凝聚了社会共识。

在我省的大连市,常年活跃着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慈善义工、青年志愿者、巾帼家庭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环保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等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1450余支,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志愿者(义工)服务站230多个,志愿者人数超过90万人,全市志愿者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间1亿多小时。目前,大连全市已建立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经常活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成为新形势下推动群众性道德实践的一个有效载体。2013年11月4日,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副主任吴振华就此接受笔者专访。

笔者:据媒体报道,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是大连市的“星期六志愿服务日”,这项被志愿者称为“爱心星期六”的活动从1996年开始,已延续了17年。在大连市,像这类持之以恒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品牌项目是不是还有很多?

近年来,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主题,秉持“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了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

吴振华:这样的品牌,目前确实已经不少。在开展学雷锋“星期六志愿服务日”活动的过程中,大连市通过精心设计,培育了“文明在大连我是大连人”公共文明引导、“温暖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情暖异乡”关爱农民工等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品牌项目,并通过不间断地培育,引领志愿服务活动迈向高潮,充分提高其内在吸引力 和影响力。

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积极配合的“三位一体”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在全市114个重点物业小区设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依托“24小时智能呼叫系统”和“10分钟服务圈”等社区志愿服务信息传递平台,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集中解决居民关注的问题,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肯定和推广。部分先进社区还引入辖区文明单位、派出所等更多社会资源,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多位一体”,切实推动志愿服务活动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今年起,我们加大了对充实社区志愿服务力量的探索,组织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就近就便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开展“1+1”结对共建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6个文明单位和社区结对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从文明单位到社区基层的志愿服务直通车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近千个,志愿服务活动的凝聚力和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笔者:是不是可以说,志愿服务日趋常态化,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有其必然性?

吴振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时代呼唤志愿服务。这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近年来,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主题,秉持“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了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以阶段性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这一过程突破了过去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于帮扶活动的范畴,将志愿服务活动打造成为市民群众自发进行道德实践的平台。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局面的形成,正是因应了这样一种新形势的必然结果。

笔者: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吴振华:2009年,大连市成立了全市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建立市、区 (市、县)、街道 (乡镇)、社区(村)四级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形成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明办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推动模式。多年来,我们通过抓好社区志愿服务站、大连市志愿服务基地两个阵地,带好各级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行业志愿服务组织两支队伍,搭建志愿服务智能化管理平台和城市爱心平台两个平台,打造“三关爱”和“星期六志愿服务日”两个品牌,实现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两个提升的目标。

笔者:大连市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有号召力的个人以及团体,在抓典型、促全局方面,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

吴振华:大连市涌现了一批志愿者优秀代表,比如,韩伟、郭连荣、顾庆泰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大连市年龄最大义工93岁的张贞慧获得“第三届辽宁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义工祝瑞伍、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荣获“中华慈善奖”,中山区葵英街道林海社区、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富民社区被确定为全国志愿服务联系点,大连市助残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数不胜数。

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典型的引领作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我们坚持把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考核范畴,坚持多年举办“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十佳志愿者”评选和“志愿者之歌”表彰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已涌现出“大连好人”103名,其中30人获得“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

在工作中,涌现出了西岗区365志愿服务工作站和沙河口帮万家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先进典型。仅以西岗区365志愿服务工作站为例,目前站内常驻核心志愿者已达58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0余次,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4800小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2年3月,西岗区365市民大楼正式启用,同时,西岗区365志愿服务工作站宣告成立。两年来,志愿服务工作站秉承“做群众需要的事,做事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宗旨,坚持志愿者365天驻站,群众有求必应。

笔者: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或机制,是扎实推进工作进展的保障,我们在一些具体环节上做了哪些工作?

吴振华:我们前面提到,服务工作要以建设管理机制、服务标准、工作流程、服务载体、激励机制为抓手,在具体环节上扎实推进。这些机制的量化以及细节的缜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们升级了《大连市志愿服务工作注册管理系统》,建立了大连志愿者的专门网站,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志愿服务对接等功能实现了数字化、规范化、项目化,启动了志愿服务数据库建设,启动了大连市志愿服务地图绘制工作,启动了大连市志愿者卡试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和规范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衡量机制,就需要对志愿服务的主体、原则及服务内容、权利义务、保密责任、操作规范、审核流程、时间计算、质量评价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记录查证机制,各街道、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名称、联系方式、服务项目、服务承诺、监督方式等有关信息必须全部向社会公布,既方便居民群众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志愿服务队伍,又方便居民群众查证确认志愿服务队伍的有关情况,促进志愿服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细节决定成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这些细小而重要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3年,依法在大连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是由大连市热爱环保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自愿参加组成的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组织。在大连市,像这样常态化地从事志愿活动的公益组织,为数相当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