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防止民间文化遗产流失海外,并对其生存状态、传承等建立一系列的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在明年正式出台,并与《文物保护法》一起,在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活态文化上形成配套的保护网络。有法可依之后,就能要求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有所作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_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15.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与《北京青年报》记者的谈话

记者:不久前,国家公布了第一批5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即将到来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首次被推到了与其他遗产类别同等级别的地位上。一度没有被当作重要的文化形态而列入文化保护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让人们觉醒到这类活态的文化,原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比起文物、遗址和建筑,能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民族的身份和面貌。

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危机?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者向云驹进行介绍。

向云驹:我国是一个文化遗产的大国,从资源的分布上看,全国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也是非物质文化最大的特点。

然而由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大部分是农耕文明的结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城镇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面临消失、濒危或断代的境遇。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也遭遇相同的危险,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被认为是过时的,扔掉不再使用,有的还流失海外。大量讲故事、唱民歌、说唱史诗的民间传承人,自生自灭,人亡歌息,人去艺绝。

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也有做得好的:北京市为民间传承人制定了保护措施,给予他们生活补贴、资助传承工作、提供活动的场所和交易的市场。云南各民族文化的资源比较丰富,政府对当地民族文化非常重视,而且与旅游结合得较好。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些汉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也提出建立文化大省的口号。

记者:民间文化遗产为什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向云驹:长久以来,我国在文化艺术上的雅、俗之分泾渭分明,由于文明发祥得早,又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著书立传的大家和宫廷青睐的文化派别一直备受推崇,相比之下,民间文化则长期处于俗的层面上,甚至受到鄙视。《诗经》也是由于经过孔子这位伟大人物的收集和整理,才得以流传后世,而大部分民间文化,在生活中即时消费、即时更新、即时淘汰的,比如年画、剪纸等等,它们一直是被当作生活本身来看待的,而没有被当作文化艺术,因此在强调个性和个人艺术造诣的艺术评判时代,大众文化无法进入艺术殿堂。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就着手收集、整理民间文化,但这仅限于学术性的范围,直到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出第一批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文化遗产的概念才逐渐引起各地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此次国家名录的评选,让各地也都积极行动起来,全国一共上报了1000多项民间文化遗产,并配套制订、实施了相应的保护方案。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逐步建立起保护机制,以维护我国从原始社会一直传承下来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100年前,当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间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相继发展起来后,民间艺术的价值才逐渐得到认识。如陕西剪纸艺人库淑兰的作品在体现精湛技艺的同时,还承载了远古时代的一些文化符号,一些图形经过考证有上万年的历史。在科学的文化观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很难意识到它的珍贵。

同时,民间文化的振兴还需要老百姓和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我们在考察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他们请当地著名的民间艺人演示他们的才艺时,民间艺人们往往不好意思,认为自己会的东西很丑,不把它当作艺术来看待。在保护抢救的同时,需要老百姓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文化自觉,意识到他们手上的东西是很重要的文化品种和文化形态,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民间艺术是传承不下去的。

记者:您是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领导小组成员,为何出台相关的法律刻不容缓?

向云驹:在对民间文化遗产的调查中,让专家们感到紧迫的是,很多非物质文化已经出现严重的流失状况。大量少数民族的服饰被外国人收走,他们甚至放出话来,过若干年后中国人要想研究中国的服饰,只能到他们国家去。很多民居中的构件,因为不受文物法的保护,也流失海外。为了防止民间文化遗产流失海外,并对其生存状态、传承等建立一系列的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将在明年正式出台,并与《文物保护法》一起,在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活态文化上形成配套的保护网络。

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出台了自己的有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条例,例如安徽对其花鼓灯就制定了专项保护措施,其中包括保护有效表演、保护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等一整套措施。云南、贵州这些民族文化大省,为保护其多民族的文化形式也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北京针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传承人发布了评定和保护的条例,当选的民间美术或工艺大师,每年会得到政府的补贴,并对传承工作要尽到相应的责任

立法能促进认识的提高,约束政府、社会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为民间文化维持原状、获得有效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很多地方拆老民居,老百姓上诉、专家学者呼吁、媒体曝光,一概不起作用,说推倒就推倒了。浙江定海古城曾被西方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城市花园,结果还是在老百姓的一片反对声中拆了。如果有法,类似这样极端的行为就能得到缓解,如果要拆,必须找到合法化的理由才能举动。有法可依之后,就能要求政府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有所作为。有些地方不是没有钱,当地政府能够花巨资举办一场模特大赛,也不愿意投入不多的资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归根结底还是意识的问题。此时,法律的力度就要远远大于人的自觉意识,强迫政府必须采取措施。

记者:2003年,中国民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如今三年过去,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向云驹:我们对桃花坞、杨柳青等十几个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进行了一一的调查,用文字、录音、摄影、摄像、数据库进行全方位的活态的综合的记录。民间剪纸、民间故事、史诗、古民居、藏族的唐卡艺术等等也都已经立项调查,在中国历史上,它们当中的很多从来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也从来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这些成果堪称民间的《四库全书》和民间的《永乐大典》,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同时,中国民协还对100个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进行了调查、认定和命名。这些民间传承人大多是名不见经传、不入典籍、没有人为他著书立说的。他们的技艺经过专家的整理和总结后,将传与后世。100个传承人,展示的是100种完全不一样的技艺和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为杰出的民间艺人授予头衔,能够起到鼓励、宣传和提高社会地位的积极作用。过去轻工部评定了一些工艺大师,主要是限于进入工厂生产和学院研究的传统工艺,例如牙雕、玉雕、景泰蓝等,民间艺人并不包括在内。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为杰出的民间艺人评级,以此强化他们的自我认知。

今年年初,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展,受到了社会的热烈关注;在文艺舞台上,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将原生态文化制作成了文艺精品;而近期央视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成为最大的一个亮点,得到观众的追捧。民间文化遗产已经散发出它绚丽的光彩。

(刊于2006年6月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赵国明、颜菁。为与全书形式统一,收入本书时文字略有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