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财富不足以动我心”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财富不足以动我心”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财富不足以动我心”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财富不足以动我心”被迫离开家乡的孙中山,于1883年11月进入香港拔萃书室读书。期间,孙中山认识了美国传教士喜嘉理。20多年以后,在流亡中组织策划捍卫新生的共和制度的孙中山,与聚少离多的卢慕贞协议离婚,并与自己的战友宋耀如的女儿宋庆龄结婚。不久,孙中山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船票回国继续求学。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同时,孙中山的民族意识也随之增长。

财富不足以动我心”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财富不足以动我心”

被迫离开家乡的孙中山,于1883年11月进入香港拔萃书室读书。这是一所由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男子中学,宗教色彩很浓。期间,孙中山认识了美国传教士喜嘉理。喜嘉理劝说他加入基督教,孙中山说:“对于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我是深信不疑的,只是还没有入教而已。”不久,他和陆皓东一起正式接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取教名为“孙日新”。1884年4月,孙中山转入香港中央书院继续学习。这是1862年在香港建立的第一所官立中学,完全按英国的教育制度办学。学校早期曾以中、英文双语授课,但在孙中山入学时,已取消中文,完全用英文授课了,是一所新式的英语学校。开设的学科包括有语文(英文)、文学、世界史、英国史、地理、几何、代数、算术、卫生、机械绘图及常识等。教师对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讲授尤其深入。中国近代多位著名人物都曾在该校就读。

孙中山对学习有着近乎“疯狂”的热情,从不浪费一点时间。他上课用心听讲,课余博览群书。不但广泛涉猎西方的政治、历史、哲学、文艺等书籍,而且对于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等,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尤感兴趣。探求知识,孙中山有一种穷根究底的精神,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他会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有个别同学为此讥笑他,他则认真地回答:“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么能懂!”孙中山也不鄙薄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课余,他跟从伦敦会长老区凤犀学习国文,国学知识大有长进,区长老还以他的教名谐音,为他取号为“孙逸仙”。以后,外国朋友也就多半称他“孙逸仙”了。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遵从“父母之命”,不满18岁的孙中山于1884年5月回乡与同县外壆(bó)村(今珠海市金鼎镇外沙村)华侨卢耀显的女儿卢慕贞结婚。卢慕贞是一位善良朴实的农村女子,婚后孙中山很快就回香港继续他的学业了,卢慕贞则在家乡照顾孙中山的父母和下田劳作。后来孙中山奔走革命,被迫流亡海外十余年,卢慕贞虽然并不理解丈夫的事业,但她一如既往在家乡侍奉长辈,养育子女,操持家务。作为当时“谋反者”的家属,她常常还要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躲避清朝当局的追杀。她用一种默默无闻的方式,在背后支持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20多年以后,在流亡中组织策划捍卫新生的共和制度的孙中山,与聚少离多的卢慕贞协议离婚,并与自己的战友宋耀如的女儿宋庆龄结婚。宋庆龄年轻时在美国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对民主共和有着执着的要求,她理解和支持孙中山的事业,在捍卫共和的斗争中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成为他的伴侣、助手和战友。孙中山在生活上仍然给卢慕贞以关怀和照顾,此是后话。

婚后,正当孙中山满怀热情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专心致志努力学习的时候,是年11月,接到哥哥孙眉来信,说在檀香山的生意遭到失败,要另谋出路,许多事务需要弟弟去帮助处理。孙中山只得辍学再赴檀香山。(www.guayunfan.com)当孙中山到达檀香山见到哥哥时,方知道这是哥哥让他离开香港并脱离基督教的一个计策。孙眉受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影响较深,按中国传统的观念,长兄为父,他负有管教弟弟的责任。孙眉责备弟弟损坏村中神像是大胆妄为,使父母在家乡丢尽颜面,又在香港受洗入教,更是叛逆行为。他对孙中山先是责骂,继而责打,然后罚他锯木,企图以惩罚使弟弟回心转意。可是已经接受了科学知识和了解世界新事物新潮流的孙中山并不妥协,他一气之下,跑进哥哥的书房,摘下挂在墙上供奉的关帝像扔进了厕所。孙眉大怒,认为弟弟亵渎了神灵,可是打骂都不起作用,只得暂时安排他到自己开设的商铺帮工。过了几天,孙眉改变了办法,他和颜悦色地劝说这个“离经叛道”的弟弟放弃基督教信仰,放弃学到的新道理,跟随他回到传统的轨道中。他对孙中山说:“你还记得前几年我曾立约将我的一半财产赠送给你吗?可是你现在不按祖宗的规矩办事,你的行为已经累及家人,让父母担惊受怕,乡亲不理解,官府找麻烦,财产给了你也会让你糟蹋掉。如果你不改过的话,我只好将给你的财产收回了。”孙中山十分坚定地回答:“很抱歉,我不能按你的要求去做。我倒不是一定要按照外国的法律行事,可是中国的政府已经十分腐败,它各方面都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我怎么能按这个政府的要求去做呢。谢谢你过去赠送给我产业,现在我很愿意退还给你,财富不足以动我的心。”不久,孙中山在友人的帮助下,买了船票回国继续求学。1885年8月,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复学。

后来,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孙眉逐渐理解了弟弟领导的事业的正义性,他以全部家产作为革命经费,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以致几乎破产。这是后话。

香港——这个宝岛在1842年被英国用武力抢占作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让侵略者始料不及的是,当西方近代先进的物质文明从被撬开的大门进入中国的同时,近代西方的精神文明也一起涌入,与具有深厚的博大精深的东方古老传统文化碰撞、融合,新思想、新思潮不断形成,不断涌现,成为探求救国道路的先进者们的思想武器。在香港读书时期,是孙中山世界观形成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他除了读书学习外,还细心观察香港社会的各方面。他看到新建的华美房舍,整洁的街道,悦目的城市面貌……他也着意了解香港的城市管理办法,这一切引起他深深的思考:“香山、香港相距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难道不是因为中国政治的不昌明和清政府腐败吗?这更加促发了他政治改革的愿望,于是他由“市政之研究”进而为“政治之研究”。多年以后,孙中山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时曾说过,他的革命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

◎在檀香山时的孙眉

孙中山在香港读书期间,爆发了“中法战争”。这是继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又一次对中国发动的殖民主义战争,更加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战争开始互有胜负,可是当清军名将冯子材统率军队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时,清政府却马上停战求和,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基本接受了法国的殖民主义侵略要求,进一步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同时,孙中山的民族意识也随之增长。在香港,他看到工人拒绝为法国修理船舰,停止装卸法国船只的货物,孙中山认为这是正义的行动,“证明中国人已有相当觉悟”,如能依靠“民众力量”和制造“钢铁的船”,中国“战胜法国并非难事”。他从此更加关注清政府的军事体制和力量,否定现存政权的观念在增长,渐渐明白“神圣的权力不是永恒的”,曾不止一次向挚友们表示,待学有所成后“就要推翻满清”。他后来忆述:“余自乙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