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 战乱中的大学生活_谢希德的故事

(三) 战乱中的大学生活_谢希德的故事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 战乱中的大学生活_谢希德的故事历史的车轮驶到1938年夏,日军炮火日益逼近武汉、长沙,当时全国大学统一招生仍打算在内地许多城市举行,长沙便是其中之一,考试地点就在湖南大学。战乱四年间,谢希德的大学生活很不安宁,即使在山区长汀也是如此。因此,谢希德匆忙决定在天钦到长汀的短暂停留中,在家里邀请一些要好的同学和父亲的同事,宣布订婚。谢希德仍然留在长汀继续她的学业。

(三) 战乱中的大学生活_谢希德的故事

历史的车轮驶到1938年夏,日军炮火日益逼近武汉、长沙,当时全国大学统一招生仍打算在内地许多城市举行,长沙便是其中之一,考试地点就在湖南大学。

谢希德和其他同学一样,专心致志地准备迎考。她对数学、物理和医学都感兴趣,但最后选择了学数学。当时,许多学校忙于搬迁,一切都在动荡之中。她还清楚记得,考试的日期是九月一日至三日,比正常的入学考试要晚得多。白天考试是紧张的;傍晚则和同学们散步于岳麓山下,边走边唱歌,珍惜临别学校的最后欢聚时光。不幸的是,她的右腿股关节在晚间已开始隐隐作痛。经医生治疗,才逐渐好转。

谢希德在湖南湘雅医院(www.guayunfan.com)拆去石膏之后不久,谢希德进行病腿的锻炼,直至恢复行走。她咬紧牙关,学习坐起来,然后下地,再依仗双拐行走,继而丢掉拐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然而她成功了。1942年夏天,大学入学考试迫在眉睫,当时离贵阳最近的大学是在湄潭县的浙江大学。于是,她选择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物理系。坚实的基础,顽强的拼搏精神,她又一次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学录取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她一个人在浙江大学念书,坚持要她到厦门大学就读。于是,上大学的机会再次被迫放弃,全家从贵州搬到福建省长汀县。虽然一路艰辛,但全家不再分居两地,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一到长汀,父亲即要求谢希德作好高考的准备,报考厦门大学。虽然那时正式的入学考试时间早已过了,然而战乱时期情况特殊,从赣、浙和闽南等地赶来的其他学生,都希望学校举行入学补考。谢希德和一些学生先被允许跟班上课,一个月后他们通过了为迟到者举行的入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所谓“好事多磨”,谢希德一生参加了3次大学招生统考,3次都被录取了,但直到第3次才算真正成为大学生。

战火纷飞,经济萧条,坐落在闽西山城长汀的厦门大学,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校歌《南方之强》那优美的歌词、激昂的旋律,却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向上。每当校歌响起,它就像一根拐杖支撑着蹒跚的旅行者,在荆棘和荒凉中艰难跋涉。不过,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也阻挡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那轰轰的枪炮声似乎成为他们学习的号角。他们十分珍惜时间,效率比平常高多了。无论上课或节假日,无论在图书馆或室外,他们毫不懈怠,不是温习功课便是阅读课外参考书。谢希德也每天早上五时半起床,上午上课,下午忙着做实验,几乎没什么休息的机会。也许,这种勤勉的风气,是造成厦门大学声誉大振的主要原因。

“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学,二是生活。厦门大学治学风气之“朴实”在建校初期已初奠基础,校内朴实勤学,校歌激励着年轻人的求知欲望。内迁长汀之后,萨本栋校长极力提倡“朴实”的学风,反复告诫师生“不要大吹大擂”,“应加紧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在生活上,他们在深山沟里勤学苦练,给山区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不同凡响的黎明的气息。尤其是抗战形势的艰危,山区条件之粗陋,学生家境的贫寒,使同学们受到了真正的锻炼。

正是基于优良的教学风气,厦门大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谢希德所在的大班,普通物理学课程原有百来人,包括其他系的学生;但到了三年级,她同系同班就只剩下六人了。这六位学生,除其中一位不知去向外,其余五位后来都评上了教授或研究员的高级职称,其中两位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谢希德本人在校就学期间,一直是陈嘉庚奖学金的获得者。

战乱四年间,谢希德的大学生活很不安宁,即使在山区长汀也是如此。除了日军飞机不断空袭,造成师生惶恐不安之外,各地传来的战乱新闻也时常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时为了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她偶尔也与同学到郊外游览,留下了青春的倩影。1945年寒假,谢希德迫于局势的变化,随继母、祖母和小弟弟,乘船到上杭。在那里生活不多久,由于日军未发动进一步的攻势,全家人得以回到长汀,谢希德才继续进课堂学习。

学习上如此,而她和曹天钦的感情,也在战火中经受着考验。考上大学到长汀以后,他们的通信又变得很困难,粤汉路被切断,一时之间音讯全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记得有一封信,竟在途中走了近一年,无疑更增添他们的相思之情。1946年,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毕业前夕,曹天钦准备到英国去,他决定在出国前去长汀看望谢希德。这个想法与谢希德父母不谋而合,而谢希德此时也在考虑要是能在长汀与青梅竹马的曹天钦订下婚约,也不失是人生美事佳缘。其实,他们这门婚事,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了解和联系,也是经过考验而定下来的,可以说已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

年轻时的曹天钦与谢希德

自从谢希德转学贝满女中之后,他们就不再是同班同学了。1938年,曹天钦由育英中学保送入燕京大学专修化学。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由于成绩优良,他一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减轻了家庭的一些负担。

相见的机会终于来了。1946年春,曹天钦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金去英国留学,乃由重庆到上海,候机去英国。由于当时无定期航班,水路交通也不正常,他决定乘候机之便,到长汀探望希德。这件事传到她父母耳中后,他们认为,天钦这一走,可能要分别数年,最好先订婚。因此,谢希德匆忙决定在天钦到长汀的短暂停留中,在家里邀请一些要好的同学和父亲的同事,宣布订婚。

谢希德仍然留在长汀继续她的学业。长汀地处闽西根据地,而且离赣南老区很近。她并不知道在长汀有一些她所熟悉的同学,当时已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斗争还是很激烈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结束后。谢希德他们仍留在长汀继续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