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挑起大梁,本欲襄助反成决断_武则天的事迹

挑起大梁,本欲襄助反成决断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挑起大梁,本欲襄助反成决断_武则天的事迹李治其实也想做一个好皇帝,自从他登基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中,希望可以做一位圣明的君主。此事传出后,为天下所耻笑。所以武则天渐渐地收起了对他们的纵容。武则天也觉得应该杀一杀李义府的嚣张气焰了。长孙无忌和武则天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接下来的事情,让武则天表现出自己高明的政治手腕。

挑起大梁,本欲襄助反成决断_武则天的事迹

李治其实也想做一个好皇帝,自从他登基以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中,希望可以做一位圣明的君主。只可惜,这位皇帝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文韬武略,做起事来往往不能免于优柔寡断,缺少一国君主应有的刚烈之气。好在每每当他软弱犹豫时,有武则天在身边给他支持和鼓励。

就这样,李治对这位皇后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了,甚至他在上朝时告诉大臣们的话,都是皇后在朝下对朝中大事作的决断。那些奏折回复得井井有条,条分缕析,令人佩服不已,甚至宰相们认为当今已经“天下无虞”。于是李治开始不再每天上朝,只是隔日而视。这样,武则天由一个辅助高宗处理政事的角色,开始渐渐地挑起大唐王朝的大梁来。

可以说,自从武则天登上皇后的宝座以后,许敬宗和李义府这两个人的仕途一帆风顺,官运一路亨通。但实际上这两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人。

许敬宗、李义府这两个人,为人谄谀,行事诡诈,以株连功臣而发迹,人多有不齿,在当时的名声极差。

许敬宗早在隋末江都兵变之际,其父许善心遇害。许敬宗不敢营救,反而在乱兵面前跪地求饶,才活了一条命。此事传出后,为天下所耻笑。(www.guayunfan.com)

李义府更是个无赖小人,仗着后来高宗和武后信任他,做起事来越发的胆大无度,卖官鬻爵,大捞黑钱,把家里人都发动起来收受贿赂,加上之前要纳女犯为妾的事情,名声臭到了极点。

民间有一句话叫兔死狗烹。武则天明白自己重用的这两个人是什角色,但是在自己初涉政途的路上,离不开这样的人出来为她开道,她需要几个死心塌地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人。双方各取所需,许敬宗和李义府帮武则天除去一个个眼中钉,武则天在他们的仕途上帮着铲平障碍,大步前进,在二人遇到麻烦的时候更是毫不迟疑地出手相助。但是现在自己的一切渐渐地步入了正轨,一切就要重新考量了。

她明白这两个人的人品相当不怎么样,也因为如此,自己在朝中的名誉也有了很大的污点。所以武则天渐渐地收起了对他们的纵容。

许敬宗毕竟还是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聪明人,他在自己被重用之后,做起事来一向小心翼翼,十分谨慎。可是李义府却和许敬宗完全不同了,明目张胆地卖官,不仅有拿钱来孝敬他的,竟然还有拿贵族身份来换取官职的,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在唐朝可谓是一支望族,声名显赫,曾有十七个人出任宰相,威震一时。赵郡李氏的后裔,没有人不为自己家族的荣耀感到自豪的。可是,同样出身于赵郡李氏的李崇德却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他不甘于居人之下,为了攀附权贵,升官发财,他不惜一切地寻找升迁的途径。就这样,他注意到了李义府。

在当时,李义府已经贵为宰相,但是出身并不是很显耀,这时李崇德竟然主动来找到了他,李义府开始动了心眼。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他和李崇德一拍即合,和赵郡李氏攀上了亲戚,说自己是赵郡李氏的后裔。李崇德也是一个有奶就是娘的小人,有这么一个权倾朝野的“本家”,他自己当然也有荣耀,于是立即把李义府的名字写到了他们的家谱上。

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件事很快就被传开去,人们背地里纷纷笑话李义府的恬不知耻。李义府脸皮还真厚,虽然知道人们对自己议论纷纷,他只由人们说去,依旧我行我素,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气焰越发地嚣张起来。

对于李义府的趾高气扬,自然有人看不过眼,杜正伦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杜正伦曾是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在隋文帝的时代已经名满一方。在贞观年间,曾经两次担任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就在显庆年间,在韩瑗、来济等人被贬出朝廷之后,武则天曾有心提拔一些非关陇势力的人员出任要职。这样,杜正伦被高宗提升为了宰相。

显庆三年十月,杜正伦秘密地与中书侍郎李友益商量,要设法查出李义府的种种犯罪证据,然后一举除掉这个小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消息被李义府知道了,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于是这一天,高宗把李义府和杜正伦两个人一起叫了过来,询问缘由。没想到这两个人却在大殿上争辩得不可开交,高宗一生气,把两个人统统赶了出去。

其实在这之前,高宗已经对李义府警告过,他曾对李义府说:“听说你儿子、女婿平时做事都不谨慎,有很多毛病被人不齿。我也为你掩盖过,只是没对你说过罢了,你回去应该好好说说他们,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可是李义府心里颇不以为然,不但没有悔过,反而向高宗发问说:“谁向陛下说的这些?”高宗说:“只要我说得对,你干吗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李义府拒不认错,缓步而去,高宗居然也都容忍了。

这一次,高宗真不想再忍下去了,索性,把这两个人全都贬走。武则天也觉得应该杀一杀李义府的嚣张气焰了。李治下诏,将杜正伦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南)刺史,李义府被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

人走茶凉。就在李义府前脚被贬后,马上就有人在后脚落井下石。一个是李崇德,马上把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上除去了。另外一个人,是吏部尚书唐临。

吏部尚书唐临本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他见李义府被贬出中央了,大为兴奋,以为扳回局面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把素与李义府有怨的张伦调为剑南道(今四川云南一带)巡察使,准备好好收拾一下这个不知耻的李义府。

唐临还保奏与来济关系不错的许炜为江南道巡察使,以保护被贬在台州的来济,等待将来翻身的机会。

这两道奏章让武则天有点摸不到头脑,于是找来了许敬宗询问。这一听,大吃一惊。原来,张伦与李义府素来不和,现在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唐临想保张伦为剑南道巡察使,这官职在李义府之上,很容易寻个李义府的不是,办他个罪名打发掉。至于许炜,和来济的关系很不错,现在请他来出任江南道巡察使,自然可以保护来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武则天倒吸了一口冷气,没想到关陇势力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她马上去找李治,说唐临玩弄权术云云,理应查办。

高宗相信了这话,立刻贬了唐临的官。这一来,也断了关陇一派最后的幻想。不久唐临就死在了潮州刺史任上,终年六十岁。武则天接着又提议,让许敬宗代李义府为中书令,另派大理寺卿辛茂将兼任侍中。

到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则天的人事安排全部到位,宰相队伍差不多全换成了自己人。

长孙无忌和武则天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接下来的事情,让武则天表现出自己高明的政治手腕。

洛阳的李奉节在这个关头控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党营私的事情。武则天终于抓到了一个推翻长孙无忌的好机会,于是她请高宗派许敬宗前去审理。

许敬宗对韦季方的审讯紧逼不舍,一直诱导他供出长孙无忌。韦季方走投无路,最后竟选择了自杀,然而,并没有死成。许敬宗向高宗进行了第一次汇报。高宗听完了很肯定地说:“一定是有人陷害我舅父,事情不会是这个样子的。”许敬宗进一步上前说:“韦季方因为害怕事情败露,这是畏罪自杀,如果您容忍他们这样下去,不是江山社稷的福啊!”

高宗本来就没有主见,又听许敬宗这么一说,差点眼泪都掉了下来,想想长孙无忌在自己立武氏为皇后时就一直坚决地反对,前些日子众大臣纷纷上书把武后骂成红颜祸水,自己成了夏桀、商纣、周幽王这样的暴君,可能也都是舅父在暗地里做的。“我家太不幸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即使舅父真的这样,我也不忍心杀他啊!当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我的舅父也要谋反,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人呢!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

许敬宗看出高宗的心思已经动摇了,他知道事情很有希望,接着说:“房遗爱只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小人物,他和一个女子谋反,总不会造成对大唐王朝的威慑。而长孙无忌就不同了,他做宰相三十余年,天下人都惧怕他的权威。如果他一旦真的谋反了,您派谁才能去镇压得住呢?现在祖宗在天有灵,因为这一件小案子查出了背后的天大阴谋,实是陛下之幸、天下之福啊。我只怕长孙无忌知道了韦季方自杀的事情,一旦铤而走险,当下便发动叛乱,那就坏了。以前我亲眼见到宇文化及和他的父亲宇文述深得隋炀帝的信任,结成了儿女亲家,朝廷大事交给他们去办。等宇文述死了,禁卫军归宇文化及统领,一夜之间在江都作乱,先杀死不听从他管辖的,臣的家族就是在那时被他所毁。那时连大臣苏威、裴矩等都不得不听他的话。等到黎明的时候,隋朝的江山就不复存在了。这事情距离现在没有多远,陛下,您已经看到了事情是怎样的危急,如果再不作出决断,大唐江山就危险了啊!”

第二天一大早,许敬宗又提到这件事,说长孙无忌的谋反迹象十分明显,事不宜迟,应马上查办。看高宗似乎还犹豫不决,他又说道:“薄昭,汉文帝之舅也,文帝以代王而登极,薄昭有大功焉。后薄昭犯罪,仅为杀人之小过,文帝法不阿私,命百官着孝服,流涕而杀薄。迄今天下皆以汉文帝为明主。今无忌忘先朝之大德,舍陛下之大亲,谋夺社稷,若比薄昭之罪则不可同日而语,按照典刑,合诛五族(那岂不是要诛到皇帝家来了)。今所幸奸状自暴,逆贼供服,陛下何疑,犹不早决?臣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陛下若稍迟延,恐即生变,悔无及矣!”

这一番话说得高宗痛苦不已,决心下诏削去长孙无忌太尉的官职,夺了他的封邑,只留了个扬州都督的空衔,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允许给他一品官的食物供给。

非但如此,长孙无忌之子——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除名,流放岭南;族弟长孙诠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到了流放地后,被县令按上意杖杀;表弟高履行由益州长史再贬为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不久又贬为永州刺史。还有一个人的命运令人感叹,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赵持满,力大善射,性喜豪侠,其姨为韩瑗之妻,其舅为长孙诠。许敬宗怕这个莽汉发难,就诬陷他与无忌同反,将他快马召至京师,下狱,用尽酷刑。但赵持满终不诬服,只高声叫道:“身可杀也,辞不可更!”狱吏没有办法,只得代写供词结案。后被下诏诛杀,尸首弃于长安城西,亲戚都不敢去收尸。

至此,关陇旧势力在武则天的不动声色中分化瓦解,彻底被扫除。

在政治上,武则天表现出的能力和权谋都让大家对她佩服不已,李治有这样一个得力助手,日子过得悠闲自得,渐渐的,朝中的事情自己懒得决断时,便一股脑儿地推给皇后来处理。武则天在朝政方面对于李治的劝谏,在他的耳朵里也比长孙无忌那帮老臣的舒服得多。曾经那一群整日口里念叨着“之乎者也”的老头子如今消失得也差不多了;曾经一看那帮老臣就神经紧张头昏脑涨,现在,再也没有谁来烦自己了。

武则天曾经看着长孙无忌仗着资历老,在朝廷之上颐指气使,让高宗颇没有权威可施,高宗上台,肯定是想整顿纲纪、刷新风气的。只可惜他不像乃父,缺了点儿刚烈之气。武则天看着长孙无忌一干人的样子,她心里就已经很不满了,她是爱着李治的,看着自己的丈夫这样,怎么能心里舒服。她对于关陇势力的大加排挤,最初的想法可以说也是为了“清君侧”。现在她每天帮着高宗料理朝政,打理杂务,很是有些成就感,闲愁最苦,现在她有这些有意义的事可做,渐渐的,竟生了兴趣,越发地入迷起来。

最开始,武则天或许也并没有想过多地去抛头露面,她觉得自己毕竟是一个女人,出头太多了,会影响皇帝的威望。她希望自己的最佳角色就是高宗得力的贤内助。

可是高宗确实是一个从内到外都柔弱的人,正当壮年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已经不容乐观了,史书上说他“多苦风疾,头重、目不能视,关节疼、背疼”等等,在朝堂上坐久了根本受不了。这样,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责任,这就给武则天提供了参与政务的更大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