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最后的胜利_关于康熙的事迹

最后的胜利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的胜利_关于康熙的事迹收复岳州是个开始,之后清军势如破竹,迅速清除了吴军在湖南的势力。随后,康熙开始着手谋划收复四川、云南和贵州。不过在投降之后,他却并不执行康熙命其出兵湖南的命令,一直在持兵观望,并不肯出全力。战争结束后,康熙终于下定决心,派遣刑部侍郎宜昌和郎中宋俄托等人前往广州,会同平南将军赖塔共同处理此事。耿精忠反叛之后,康熙多次给其机会,让其归降。

最后的胜利_关于康熙的事迹

收复岳州是个开始,之后清军势如破竹,迅速清除了吴军在湖南的势力。

随后,康熙开始着手谋划收复四川、云南和贵州。首先在将领的任命上,他做了新的安排。他把此前战场上的主要将领,包括安亲王岳乐、顺承郡王勒尔锦、贝勒察尼等人调回京城,有功奖励,有过责罚。同时任命贝子章泰接替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命令将军穆占和湖广总督蔡毓荣率军进攻贵州;命令将军赖塔为征南大将军,接替莽依图统领广西清军,进攻云南;命令陕西提督赵良栋、将军王进宝、将军张勇等人率领绿营兵由陕西进兵四川。

战争打到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康熙很清楚这一点。他之所以会临阵换将,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历练一下那些安逸惯了的清军将领。他知道,只有血与火的洗礼,才能让一名将领快速成长起来。

在此后的战斗中,清军一路高奏凯歌。(www.guayunfan.com)康熙十八年(1679)八月,大将军图海与将军佛尼勒、将军毕力克图以及孙思克、王进宝、赵良栋等人率领大军分别从兴安、略阳、栈道和徽州四处攻向陕西汉中。在绝对的强势攻击下,汉中被清军收复,汉中吴军守将王屏藩仓皇出逃。

十月,图海率领大军收复兴安州,紧接着,又收复平利、紫阳、石泉、汉阴等地。毕力克图收复甘肃的成县、阶州、文县等地。

十一月,赵良栋率军收复略阳,随后攻下阳平关。

十二月,王进宝率军收复广元。

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王进宝率军大败吴军于锦屏山,吴将王屏藩兵败自杀。随后,王进宝又率军收复保宁、顺庆、盐亭、潼川、中江等地。紧接着,蓬州、广安、合州、西充、岳池等地也被相继收复。与此同时,赵良栋也收复了四川成都。

可以说,在这些战斗中,清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太大障碍,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攻克失地。吴军士兵的军心已经全部崩溃,往往是一战即溃,随后就四处逃窜。清军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收复了四川。

与此同时,绥远将军蔡毓荣和安远平寇大将军章泰,也率军逐步收复贵州。贵州危急,无奈之下,驻守在贵阳的吴应麟和吴世藩只得逃往云南老巢。吴应麟眼见局势混乱,一路上不停地招集散兵,打算集结到足够的兵力后,废除吴世藩自立为帝。不过,他的计划还没有得以实施,就被吴军大将郭仕图查了出来。郭仕图设计杀死了吴应麟,收编了其军队。吴军大将之间的相互残杀,使得军心更加不稳,人心思变。

康熙二十年(1681)初,赖塔率领大军从广西奔赴云南,平寇大将军章泰和绥远大将军蔡毓荣也率军攻到了昆明。两路大军在归化寺扎营,并于二月大败吴军后开始围攻昆明城。昆明是吴三桂的老巢,依山临湖,十分难以攻破。吴三桂经营昆明已久,更是训练了上千头大象,集结成一个庞大的象阵,用来攻击清军简直所向披靡。清军围困昆明城,吴军就列象阵出城挑战,精兵紧随象阵之后伺机杀敌,气焰极度嚣张。在这种情形之下,清军的昆明之战打得很辛苦,虽然久困,但却一直不曾攻陷。

对于这种局势,章泰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他认为清军兵勇血战万里,终于打到了昆明,吴军官兵应该看得到最后的结果,所以只要清军向城内军民申明大义,必定会有人反叛出城。这样一来,昆明城自能不攻自破。想法没有错,但是他却忘记了,昆明城内大多都是吴三桂的死忠派,他们不愿意投降,自然也会严密监视部属,对百姓更是严苛。所以清军围困了昆明城几个月之久,还是未能攻克。

昆明久围不破,康熙非常着急。他对大臣说:“云南省城围困已久,吴军困守孤城穷迫已极,若不急速克取,再迁延时日,待贼食尽,恐粮饷渐至于虚糜,兵丁亦苦于疾病,应移檄大将军章泰、赖塔等均派待罪官兵及投城绿营兵速行攻取。”他忧心的是昆明城内的兵丁和百姓,怕日久更增其苦难。

不过,他的用心章泰却不能领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章泰坚持己见,继续按兵不动。

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赵良栋率兵也攻到了昆明。他刚一到,就对昆明城发起了进攻。他的部属虽然远道而来,但士气高涨,攻城夺地十分勇猛。他这一战,章泰也不好意思继续再围了,也下了攻城的命令。

数月围困,又加上连番战斗,终于使昆明城陷入一种弹尽粮绝的境地,陆续开始有人饿死。在这种情形下,吴军再次起了内乱。吴将线域、吴世吉、黄用、何进忠等人决定投降清军,但又怕自己叛军的身份会受到皇帝的惩罚,于是便想擒拿吴世藩与郭仕图等人献给清军。不过他们的计划没有实现,吴世藩闻听兵变,遂自杀而亡,部将郭仕图等人亦自杀而亡。

十月二十九日,线域等吴军将领开城投降,昆明城破。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平息。

十一月中旬,昆明城破的消息传到京城,康熙闻之大喜,提笔写下《滇平》诗一首: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吴藩被平,意味着三藩之乱已经真正过去。虽然个别地方还有小股反叛势力,但那些已经不足为患了。康熙收拾喜悦的心情,命令清军将领趁胜剿灭各地小股残余势力,而他自己,则开始着手处理三藩的问题。说到底,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是由撤藩引起,那么仗打完了,藩还撤不撤?藩自然还是要撤,只不过他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方式。

其实早在一年之前,他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先说尚藩,尚可喜及其诸子一向忠于朝廷,但是他的儿子尚之信是个例外。尚之信先是举兵反叛,后又投降朝廷。不过在投降之后,他却并不执行康熙命其出兵湖南的命令,一直在持兵观望,并不肯出全力。战争结束后,康熙终于下定决心,派遣刑部侍郎宜昌和郎中宋俄托等人前往广州,会同平南将军赖塔共同处理此事。具体的处理结果是:尚之信不忠不孝,赐死,其他逆党也按律正法;尚可喜及其余诸子忠于朝廷,从宽处理。尚之信属下十五佐领官兵被编入正黄、镶黄和正白上三旗,依旧驻守广东,另派将军管辖该军。这也就是说,镇守广东多年的尚藩就此被撤。

对于尚藩,康熙可能还会讲上三分情面,因为尚可喜至死忠于朝廷。但是对于耿藩,他可就没有什么情面好讲了。耿精忠反叛之后,康熙多次给其机会,让其归降。但是,一心想要永世称霸福建的耿精忠却并不领情,而是一直在负隅顽抗。直到后来实在走投无路,耿精忠才被迫投降。但是在降之前,他还是残忍地杀害了被其囚禁的福建总督范承谟。耿精忠归降之后,康熙在京城召见了耿精忠,并趁机削了他的兵权。但是,其时大局未稳,因此康熙并未处理耿精忠,而是将其家口编为五佐领。直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各地残余力量被清军完全剿灭殆尽之后,康熙才下令处死耿精忠。

至于吴藩,战争一结束,其实已经被撤了。康熙对吴三桂是恨之入骨,不但下令将其开棺戮尸,将其子孙斩尽杀绝,更是将其同党进行严惩。对于那些投降的吴三桂的部属,虽然有的已经被委以官职,但战乱结束之后,康熙依然根据他们的功过进行了奖惩,一点儿也没有从轻发落。

各地叛乱平息之后,康熙收回了选任地方官吏的大权,统一军队编制,并且在福州、广州、昆明等地安置八旗驻防。八年的战争,不仅锻炼了清军的作战能力,更是开阔了康熙的眼界。整个大清王朝,包括康熙在内,都渐渐地走向了成熟。

从康熙十二年(1673)到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皇帝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果断、沉着、睿智、勇敢的青年帝王。战争最危急的时刻,成与败几乎只在一瞬之间,但是他却以过人的胆略和智慧经受住了考验,扭转了战局。这种战争虽然对清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劳民伤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也为清朝以后的稳固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基础。

有学者指出,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也许可以避免。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他们认为,康熙年少气盛,在对待撤藩的问题上操之过急了。如果他可以多等几年,等吴三桂死了以后再下令撤藩,那么也许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他们还认为,即便康熙不想多等,也可以分化瓦解,区别对待。比如说,他可以先撤尚藩,稳住吴、耿二藩;然后,再撤耿藩,稳住吴藩;最后,再下令撤掉吴藩。这样一来,即便吴三桂反叛,但尚、耿二藩已撤,想要消灭叛乱也不会太难了。

这些假设,当然作不得准。实际上,即便康熙这样做了,到底事情结果如何,谁也无法预料。当时的康熙只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相信,任何一个血气方刚的帝王,在看到这种祸患后,都会下令撤藩。帝王就是帝王,需要非同一般的胆略和智慧!

不管怎么说,这场历时八年的叛乱的结束,标志着这位年轻的帝王,已经真正走向了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