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最后的胜利者_关于乾隆的事迹

最后的胜利者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的胜利者_关于乾隆的事迹为了集专制大权于一身,乾隆巧施种种措施,将皇室宗亲赶出了中央权力的核心。可以说,在乾隆初年,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人,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元老重臣。乾隆不能容忍这样的分权现象继续下去,他决定要采取行动了。盛怒之下,乾隆断然拒绝了鄂尔泰的请求,并借机将其痛斥一顿。鄂尔泰派遣心腹张广泗前往贵州平定苗乱,而张照则成了众矢之的,被逮捕下狱。

最后的胜利者_关于乾隆的事迹

为了集专制大权于一身,乾隆巧施种种措施,将皇室宗亲赶出了中央权力的核心。他甚至不惜运用严厉手段,惩处了欲有妄举的叔伯兄弟。这虽然有违他亲厚宽仁的作风,但却有效地维护了皇权不受侵犯。

除了皇室宗亲以外,对皇权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朝中重臣了。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大臣们就是他的左右手。皇帝要想更好地治理国家,必须分出一些权力给这些“左右手”。当这些大臣们分到的权力越来越多时,便也能左右朝政了。所以,皇帝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利用大臣的才干为自己办事,又能不让他们左右朝政。这也就是说,皇帝必须懂得防范大臣分权。

乾隆同样是防范大臣分权的个中高手。(www.guayunfan.com)雍正末年,朝中大臣里有两大支柱,一是鄂尔泰,一是张廷玉。这两个人,颇得雍正信赖,位高权重。据清史料记载,雍正在弥留之际,特别对鄂尔泰和张廷玉的政治品质予以表彰,并说“朕可保其始终不渝”。他显然对儿子不放心,怕其迫害老臣。为了更加保险,他又以“将来二臣可配享太庙”的方式来保护二人。雍正的苦心,显示了他对这两位大臣的钟爱之心。

鄂尔泰的官做得很大,到雍正末年,他已经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居内阁首辅地位,更是晋爵一等伯。他与雍正的关系非常亲密,常常称雍正为慈父,雍正也对他说:“朕与卿一种君臣相得之情,实不比泛泛。”事实上,鄂尔泰比雍正没小几岁。早年鄂尔泰在官场上并不得志,没有受到康熙的重用。直到雍正即位以后,他才一路高升,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他很感激雍正的知遇提携之恩,所以对其非常忠诚。而雍正也因他的“居官奉职,悉秉忠诚”,对他宠信有加。

张廷玉没有在边疆或边地建立过什么殊功,但是他谨慎敏捷、文采出众,且拟旨得体,在内廷帮雍正筹划机务出力很多。还有一点,张廷玉在修《圣祖仁皇帝实录》时删削了许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因而很得雍正信任。雍正七年(1729)军机处成立时,已经成为保和殿大学士的张廷玉就成为了军机处第一批成员,而且排名第二,仅次于怡亲王允祥。由此可见,雍正对于他的青睐和信任。

因为信任,所以雍正在弥留之际要保护他们;因为信任,所以雍正死后他们成了顾命大臣,辅佐新君。可以说,在乾隆初年,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人,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元老重臣。

本来,皇族中还有几个亲王能与鄂、张二人相互制约。但是,乾隆即位之后实施了新政,把皇室宗亲赶出了中央权力的核心。这样一来,鄂、张二人就真正大权在握了。大清王朝的金字塔,自乾隆以下,就以他们二人居首。

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古代官场,一直存在着互相援引、互相攀附的不良风气。换句话说,就是朝中大臣们多喜欢拉帮结派,寻找靠山。鄂、张二人原本出身不同,受雍正知遇的背景各异,于是两人各有一批追随者。雍正年间,他们两个人都是雍正信赖的人,但由施政理念不同,二人又各有主张,因此常常“阴为角斗”。当然,雍正对这些不可能不知道。不过,雍正并不反对大臣间的明争暗斗,只要不太过分,不影响到朝政,他并没有严加干涉。当然了,雍正是位严厉的君主,他们两人虽然争斗不休,但却一直不敢明目张胆地拉帮结伙。乾隆的即位,使他们的争斗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都是聪明人,看出新君的施政作风与其父大不相同,非常柔仁。

于是,他们凭借前朝老臣的身份,又有拥戴新君之功,便变得嚣张起来。他们开始拉拢党羽,“明争明斗”起来。连乾隆都看得出来,认为当时“事之大者,莫过于鄂尔泰、张廷玉之门户之习”。所谓“门户之习”,指的就是拉帮结派,互相争斗。

虽然看出来了,但是新即位的乾隆却颇为无奈。原因之一,就是这两位大臣手中握有实权。他必须依靠这两位实权派大臣处理国家事务,稳定政权。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这个时候乾隆的当务之急,是要解除皇族内部的威胁因素,防范后庭失火。所以,对于鄂尔泰和张廷玉的争斗,他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容忍了他们。甚至,他还巧妙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争斗,让这两大派系互相制约。

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法。鄂尔泰同张廷玉之间的斗争,已经慢慢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力。乾隆不能容忍这样的分权现象继续下去,他决定要采取行动了。

乾隆四年(1739),乾隆整肃允禄等皇族势力后,开始实施对鄂、张两大权臣的打压计划。当然,鄂、张二人是前朝元老,他不会无缘无故去找他们的麻烦。事实上,当皇帝要想打压大臣的时候,总会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他先打压了鄂尔泰的嚣张气焰。

雍正死后,王公大臣允禄、鄂尔泰等人上奏,准备把雍正的棺木停放在寿皇殿东面果园地方暂时安奉。但是乾隆不满意他们的想法,认为先皇棺木应该停放在雍和宫最为妥当。在他的坚持下,雍正的棺木暂停雍和宫一年之久。后来,雍正安葬易州陵寝,雍和宫便空了下来。

雍和宫系雍正和乾隆两代君主居住的吉地,是龙兴之所,空下来便空下来了,谁也不敢妄加多言。但是,鄂尔泰为了讨得和亲王弘昼的欢心,竟然主张将雍和宫赐给弘昼居住。事情不大,鄂尔泰最多只是提了个建议,采纳与否还得由乾隆决定。但是,这个建议跑到乾隆耳朵里,味道就变了:龙兴之所,鄂尔泰难道不知道吗?赐屋是皇帝专有的权力,鄂尔泰如何能够擅做主张?盛怒之下,乾隆断然拒绝了鄂尔泰的请求,并借机将其痛斥一顿。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但乾隆却已经大挫了鄂尔泰的锋芒,使他知晓君臣之别。

乾隆即位后,违反雍正“弃绝苗疆”的做法,转而对动乱的苗疆用兵。为什么雍正末年苗疆之乱久平不息?根源还在于鄂、张之争。

苗疆动乱发生后,张廷玉一党为打击鄂党,制造舆论,迫使雍正将鄂尔泰革职夺爵。同时,张廷玉党人张照又自请到苗疆督战理事。张照本不是个庸才,原不至于会使平乱频繁失利。只是他到了贵州以后,一心要打倒鄂尔泰,收集其罪状,故而根本就不能专心用兵。这才使得平乱失利,毫无成效。就连“改土归流”的策略,也被他废除了。

乾隆即位后,决心要对贵州苗疆用兵,同时继续施行改土“归流”政策。这个时候,鄂尔泰已重回中央掌权。“改土归流”政策原本是鄂尔泰提出的,所以乾隆又谕示他主持贵州平乱。鄂尔泰派遣心腹张广泗前往贵州平定苗乱,而张照则成了众矢之的,被逮捕下狱。

依照鄂尔泰的平乱策略,张广泗很快就平息了苗变。张广泗腾出手脚,开始在贵州寻找攻击张廷玉党的证据。他们想,张照在苗疆督战时,军需银两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依照大清律例,张照的罪名已经很大了。但奇怪的是,当张广泗将张照的这些罪状呈报给乾隆的时候,乾隆只是略施小惩,便赦免了张照之罪,并让其入值南书房。难道乾隆特别钟爱张照,抑或张廷玉?

都不是!乾隆知道,“鄂尔泰与张廷玉素不相得,两家亦各有私人”。而张照、张廷玉、张广泗和鄂尔泰四人之间的关系,他亦知道得清清楚楚:盖张照即张(廷玉)之所喜而鄂(尔泰)所恶者,张广泗即鄂所喜张所恶者。他更是坦言:“余非不知,既不使一成一败,亦不使两败俱伤,在余心固自有权衡。”其实他是心如明镜,懂得如何平衡两派之间的争斗。他知道,张广泗之所以要置张照于死地,还是因为两党争斗。所以,他不能让鄂党占据上风,也不能让张党落于下风,反过来亦然。所以,当张照获罪时,他反而能放其一马,赦免其罪。他的赦免,其实是一记警钟,他在告诉鄂尔泰和张廷玉:你们斗吧!大权最终还是掌握在我手里。

皇帝的警告和震慑,使鄂尔泰和张廷玉开始意识到,这位看起来宽仁敦厚的主子,其实一点儿也不简单。他看似静若处子,实则不“动”则已,一“动”惊人。他们两个,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了,乾隆的“敲山震虎”彻底地“震”醒了两人。

但是,树大了,根叶总是很茂盛,他们想要完全控制住已经很难。

乾隆七年(1742),鄂尔泰长子鄂容安出了问题。陕西道监察御史仲永檀因弹劾步军统领鄂善有功,升任左副都御史。仲永檀是鄂尔泰党人,而鄂善则是张廷玉党人。仲永檀升官之后,气焰极为嚣张,经常与鄂容安私下交通。鄂容安当时在南书房行走,担任詹事府詹事。虽然鄂尔泰多次警告儿子要收敛行事,但鄂容安并不在意,他与仲永檀一起,利用京中与内廷的资料,弹劾打击异己。

这件事最终被乾隆获悉。乾隆怒将他们二人拿问,并斥责鄂尔泰“不能训子以谨饬”,也“不能择门生之贤否”,也将其治罪。

经此打击,鄂尔泰心力交瘁,再也兴不起分毫拉帮结派的念头。乾隆十年(1745),68岁的鄂尔泰因病逝世。乾隆遵行皇父雍正的遗命,准他配享太庙,入贤良祠,并赐“文端”谥号,恩礼隆厚。

至于张廷玉,也早已想退出党争。但是,身居高位,想退也并不容易。自乾隆十三年(1748)以后,张廷玉每每因乞休、配享等事与乾隆发生争执,并遭到猜忌。其实张廷玉是真想告老还乡,但却很难全身而退。鄂党残余大学士史贻直借张廷玉请求归老还乡一事,斥责其一生未建大功,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并上书皇帝从众意罢其庙享。乾隆本有此意,但却极不愿意被大臣左右,因而没有理会史贻直的请求。但自此以后,张廷玉一党也渐渐沉寂下去了。

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卒,谥号文和,配享太庙。在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仅其一人而已。

鄂尔泰同张廷玉倒下之后,两党的争斗自然也烟消云散,乾隆又紧紧独揽了大权。权臣会分享皇权,党争会破坏皇权,在集权专制的皇帝看来,这些都必须清除。乾隆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动声色地清除了权臣和党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