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_关于左宗棠事迹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_关于左宗棠事迹

时间:2022-04-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_关于左宗棠事迹左宗棠每到一处,必然会因地制宜大兴民生工程,以利其民,以饱国税。对于新疆,左宗棠30年前就已经有所思索。为此,左宗棠还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负责此事。与此同时,左宗棠还对商业和政治方面进行了整顿。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西北边陲的荒凉和毫无生气。不过,要种活、保护这些树木并不容易,左宗棠面临诸多难题。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_关于左宗棠事迹

左宗棠每到一处,必然会因地制宜大兴民生工程,以利其民,以饱国税。对于新疆,左宗棠30年前就已经有所思索。那时,林则徐告病回乡,取道长沙,特地约见左宗棠。两人湘江夜谈,谈到新疆事务时,林则徐曾告诉左宗棠,新疆应该广修水利,推广稻田。此景,犹在眼前,此语,犹在耳边。而今新疆已复,民众又受战火的肆虐温饱不济,正是百业待兴的时候。经过实地考察,左宗棠决意践行林则徐30年前的遗志。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农耕时代国家和民众长治久安的根本。左宗棠首先做的就是发展农业以及兴修水利。新疆人们广泛种桑,经常以桑代粮,然而却不知道由此养蚕缫丝。左宗棠自身在入朝为官之前在柳庄从事过几年农事,且对于农桑颇有研究,但此时忙于各方建设,他只好请来了农业专家,让他们教授当地人民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此,左宗棠还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负责此事。养蚕缫丝以振经济,希望重兴丝绸之路。

丝织是为振兴经济之举,平民百姓是穿不起绫罗绸缎的。棉、麻等布料,则适合高寒地区御寒保暖。在甘肃一带,针对当地“地气高冷,节候暑少寒多,物产甚稀,民生日蹙。蚕桑既限于土宜,裘褐亦艰于购制。……民间无衣之苦,甚于无食”的惨状,左宗棠鼓励种棉。

甘省各地方,凡向阳肥暖之区可种罂粟者,无不宜种棉花。……通饬各属严禁种植罂粟,劝谕农民广种草棉,设局教习纺织。……又购觅纺车织具,雇请民妇教习纺织。(www.guayunfan.com)为尽快杜绝罂粟的种植,而使民众掌握种棉技术,以保身暖,左宗棠还刊发一些农书进行科普,比如《种棉十要》和《棉书》等。对于“其因地土不宜种棉者,亦饬令广种杂粮,以裕生计”。可见,左宗棠始终以民众的温饱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出发点,并继承林则徐的遗志,既然官府不能禁止海外输入鸦片,他就禁民种植罂粟,也算是对销烟英雄的一点敬意。

种田养蚕都需要精良田地,但战火纷飞致使当地土地荒弃,于是左宗棠又令军民大力屯垦,并兴修水利,修渠引水。左宗棠或雇民工,或以军代工,几年间在哈密、镇西、绥来、吐鲁番等地新修许多渠道,并疏通库尔勒、库车等地旧有河渠。其中,单在吐鲁番一地就开凿坎井185处,时人称之曰“左公井”,以示感恩。每修一处河渠,左宗棠就令人在河渠两旁开垦田地,每地所垦田地都数以千亩、万亩。其中,吐鲁番一带,除了沙漠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全部开垦一新,并种上庄稼或树木,俨然沙漠中的绿洲。

与此同时,左宗棠还对商业和政治方面进行了整顿。田地既已开垦一新,就得交还于民,收其田赋地税,其余田出产地利尽归民有。旧时田地税赋按照田地的好坏去收,左宗棠为求公平,一律清丈,按照田亩多少收税。而在其他税赋方面,新疆一直都输出甚少,左宗棠于是厘正赋税,试行新法,以十一取一的税率向民众取税。十一出而得其十,民有利,政府也得以保证税收,可谓两相欢喜。此外,西北多为草牧之地,而新疆也多有“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之地。因此,左宗棠在发展种稻、种桑养蚕之际,也大力发展当地畜牧业。

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灵活处变,因地制宜,左宗棠之所以每到一处都把当地善后工作做得比他人好,原因就在于此。

此外,针对当地民众多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并没有什么固定房屋和城堡以巩固屯垦和政权的特点,左宗棠为使商民农工能够安居乐业,保护既得成果,便在当地修筑房屋和城堡,其中尤以绥来、喀喇沙尔、库车等地为最。

兴农垦,筑城堡,缫丝养蚕,清丈减负,左宗棠在民生温饱问题上竭尽所能帮助当地民众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赢得当地人民的盛赞。而对于文化教育,左宗棠一样未曾忘记。文化乃国家长久的内在根基,教育则为国家强盛的源源动力。对于各少数民族遍布、语言文字各异的新疆地区而言,弘扬儒家文化大兴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民智,更有助于民族团结,增强他们对于整个中华地区的认同感。因此,左宗棠广设义塾,以教育儿童为主,刊发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诸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并以维、汉双文对照的上谕以教成人。此举一出,新疆都以学习汉文为荣。

经过左宗棠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修整之后,新疆面貌焕然一新。虽然还不至于强盛发达,但是相对于战前而言,都已有了明显的长进。而此前对于汉人和中原文化有所抵触的一些少数民族民众,自此也纠正思想,感受到清廷对他们的关爱。这一切,都得益于左宗棠的文治武功,左宗棠的大名也伴随着这一次新疆收复壮举和善后利民工作而永远刻在当地民众心里。新疆,不再只有那个荒漠连天的情景而已。

说到新疆等边塞恶劣的地理环境,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名诗一直让人们对中国西北边陲有着极深的畏惧之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西北边陲的荒凉和毫无生气。然而,既阻碍一千年后的19世纪中后期,这种情况却随着左宗棠征战此处而大为改变。除了左宗棠积极开垦、屯田、兴修水利之外,时人盛赞的“左公柳”更值得一提。

左宗棠一直都很重视植树绿化,特别是到了西北一带,看到满天的飞尘黄沙,遍野的荒漠,更加坚定了他种树治理环境的决心。从甘肃、青海到宁夏、新疆一带,左宗棠无不种上杨、柳、榆等耐寒而容易成林的绿树。不过,要种活、保护这些树木并不容易,左宗棠面临诸多难题。西北地区普遍干旱少水,虽然这些树木都很耐寒,但是在初期还是要注意浇灌才能让它们在荒漠中稳固根基。对于水质,也有一定要求,左宗棠很多时候都要命人从远方取干净水来浇灌。此为其一难。当地因为植被少,可供燃烧的材料少,大量种树如不派人驻守很容易被人盗砍做燃料,因此,左宗棠一面要布置兵力、民力守护这些新栽的树木,一方面又要出示具体而严厉的奖惩办法,把种树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植苗者需要负责浇灌和养活树苗,盗砍盗伐者就要接受严厉处罚,以示警戒。这样一来,树木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据当时不完整统计,近千里范围内,西北所植树木成活量当有一两百万株。它们为治理当地的风沙等恶劣环境,优化美化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三四千里的官道上,左宗棠更是用尽心思。从潼关开始一路往西,经过平凉、兰州等地,出关玉门、安西,一直到哈密、乌鲁木齐等地以西,左宗棠行军所到,从不忘在官道两旁种上杨柳等树木。所往之处,戈壁、沙漠数不胜数,风沙穷凶极恶,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诗曰西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植树,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左宗棠的性格就是遇强愈强,从不畏艰难,硬是克服万难,把三四千里的官道两旁都栽满了绿树,一时蔚为壮观。不仅美化了寂静漫长的官道,带给出入此道的官民农商们愉悦的心情,更阻挡了狂暴的风沙,有效治理了这一带的恶劣环境。

就在左宗棠拟进军哈密之际,刘典病逝,左宗棠遂请罢任在家的杨昌濬代替刘典的职务,到兰州接替陕甘军务和处理新疆善后事宜。杨昌濬本不大乐意,因为西北北疆的恶劣环境人所共知。“春风不度玉门关”,自己也开始年老,何必要往边疆折腾呢。不过,这只是他的一点不快而已,想到左宗棠年近古稀,还在为国家的安危奔波劳碌,杨昌濬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于是他慷慨上路。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进入陕甘地区,走在官道上,杨昌濬眼前所见并非王之涣所说的那般不堪,反而,这里道路两旁新树欣然,令人向往而不觉其苦。看到眼前此景,想到自己跟随左宗棠征战多年以来他所做的种种善举义行,杨昌濬不禁即兴赋诗一首,以示对左宗棠的无比敬服之意。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杨昌濬在诗中不仅赞扬了左宗棠的筹边的赫赫功勋,更对他不畏艰辛植树造林的善行大为赞赏。“引得春风度玉关”,玉门关外,从此再也不是世人所传的那般恐怖不堪。而三千里新栽杨柳,所引来的不仅是春风,更是西北民众对中国的信心,以及杨昌濬等爱国将士希望在边疆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拳拳热盼之心。这一切,都得感谢左宗棠和植树造林的官民。

“左公柳”绵延千里,春风得度玉门关。在新疆,人们会记得有这么一位铮铮铁汉英雄左宗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