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钮祜禄氏:宽厚仁爱,勤俭德高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钮祜禄氏:宽厚仁爱,勤俭德高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时间:2022-04-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即帝位后,他又先后封这两女人为皇后。刘秀对阴丽华母子的偏爱,难免使郭皇后时有怨言。郭圣通不作任何分辩,恩爱已绝,毅然地离开了后宫。刘疆对母亲的被废感到十分伤心,表示愿意退去皇太子位。卞氏数次提出曹茂有悔改之意,应当依例封王的建议。

钮祜禄氏:宽厚仁爱,勤俭德高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九、贤德后妃

在中国封建社会,有些后妃德行纯美。她们谦恭退让,宽厚待人,约束外戚,婉言进谏,谨慎恬淡。她们虽不像吕氏、武后、马皇后那样有所作为,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们深明大义,以德辅君,对帝王事业有一定影响。这些后妃有刘秀的阴丽华皇后、曹操的卞后、金海陵的二母后、朱温的张妃、乾隆的容妃等,她们是家中贤妻,宫中的表率,所以对她们的模范行为,我们称之为贤德后妃。

1.阴皇后:谦恭退让,“恩宠俱渥”

刘秀是西汉宗室后裔,东汉开国之君,封建史家称为“中兴之主”。在连年的战火中,他曾先后和两个女人结过婚。即帝位后,他又先后封这两女人为皇后。这两个女人,就是出身于富人之家的阴丽华和出身于贵族之门的郭圣通。她们两个的命运,和刘秀的中兴帝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在立谁为皇后这个问题上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个出身于乡里富家,一个是贵族之裔;一个曾占据过他年轻时的爱情和梦想,一个却与他帝业的创建有着血肉联系。感情的因素大于其他的选择,刘秀终于决定立阴丽华为皇后。谁知却遭到了阴丽华的拒绝。阴丽华拒绝的理由是,自己尚未为刘秀生育,而郭圣通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由于阴丽华的态度很坚决,刘秀不得已于次年,即建武二年(后26年)立郭圣通为皇后,立圣通之子刘疆为皇太子。(www.guayunfan.com)刘秀虽立郭圣通为皇后,但他对阴丽华谦让的美德更加敬重,对阴丽华更亲近了。建武四年四月,刘秀率军北征。今非昔比,他已经不是几年前和阴丽华初婚时的一个普通的起义军军官,而是一个万人拥戴的皇帝,有条件带着爱妻出征了。到了元氏(今属河北)这个地方,阴丽华为刘秀生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此时刘秀开始考虑究竟立谁为皇后。决定二人命运的当然是刘秀。现在他考虑的除了阴、郭二人的长短外,还品评着两个儿子的优劣。长子刘疆虽饱读经书,才德俱佳,但对实际问题的判断能力看来远远不及小儿子刘庄。刘秀对阴丽华母子的偏爱,难免使郭皇后时有怨言。而反过来,郭皇后偶尔发出的怨言,又成了她被废黜的罪状。建武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刘秀下达诏书:“皇后心怀怨恨,数次违背教令,不能作后宫的典范。收回皇后玺绶。阴贵人出身于乡里良家,我微贱时就和她结成伴侣,我现在封她为皇后,作天下的主母。”郭圣通不作任何分辩,恩爱已绝,毅然地离开了后宫。刘疆对母亲的被废感到十分伤心,表示愿意退去皇太子位。刘秀宣布:改封皇太子刘疆为东海王,立原东海王刘庄为皇太子。在彬彬有礼的气氛下,刘秀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

阴丽华做皇后时,已经三十七岁了。虽然地位变了,她仍然保持着谦恭退让的美德,作风朴实,不喜浮华。东汉是以孝治天下的。阴丽华的这方面堪称榜样。阴丽华娘家的弟兄们,也不因她当了贵人、皇后,而变得趾高气扬。例如阴识,他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建功勋,官至骑都尉,封阴乡侯。建武二年,因又立新功,光武帝要增封他的食邑。阴识却叩首辞让说:“天下初定,将帅们有功之人很多。我的妹妹在陛下身边,因此而加封,不可以示天下以公。”又有一次,刘秀要封丽华的弟弟阴兴为侯,阴兴也辞让说:“我没有登城陷阵之功而受爵土,会为天下人所轻。”阴丽华感到奇怪,问弟弟为何如此固执。阴兴回答说:“姐姐难道记不得经书上的话吗?‘亢龙有悔’,荣宠到极点,就会走下坡路。我看前朝外戚,不知谦退,我心中就觉得不安定。富贵总有极处,人应感到知足。奢侈过了就会为天下讥笑。”阴丽华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不再为亲戚求官爵。

建武中元二年(后57年),刘秀逝世,明帝刘庄即位。因皇太子刘疆无罪被废,大臣、宗室们多少有些意见,局势不太稳定。为缓和局势,抚慰人心,明帝对阴、郭二后的娘家同等礼敬,“恩宠俱渥,每事必均”,缓解了刘秀废郭立阴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卞后:宽厚待人,舍子护法

前面提到曹操纳卞氏之前,有一位丁夫人。这位夫人心胸狭窄,自恃正室,抚育曹昂有功,对出身倡家的卞氏不无轻蔑怠慢之处,而曹操宠爱卞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有些口舌是非。丁夫人被废后,卞氏不再理她,无可非议。可是卞氏却不记前嫌,宽待丁夫人,体恤被废的痛苦和不幸,常趁曹操外出时,接丁夫人进府,请丁夫人坐在正位上,自己在下首陪坐叙话。丁夫人深受感动。

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曹茂是赵姬所生。因其人狂傲狠毒,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才被封为万岁亭侯。文帝即位后,兄弟二十五人中只有他一个没有封王。卞氏数次提出曹茂有悔改之意,应当依例封王的建议。明帝不愿过于拂祖母之意,就封茂为聊城王,诏书中还写明,这是为了安慰太皇太后关心晚辈的心意。

董卓乱后,曹操入朝辅佐天子,将要取汉而代之,卞氏对此形势有所认识。为了曹氏的统一大业,卞氏对外戚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假以词色。平时她常常对娘家人说:“现在我们虽然富贵了,但是在生活上绝不可忘记节俭。”由于卞氏的严格要求,曹操在世期间,卞氏的弟弟卞秉一直是个官阶很低的别部司马,财产很少。文帝即位后才按卞秉的功绩封他为都乡侯,并在洛阳为他修建了府第。偏向娘家人,似乎是中国历代后妃的传统,像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后,都未能免俗,而出身倡家,在历史舞台上并未做出什么有声有色的大事的卞氏,却能审时度势,汲取历史教训,清醒地处理好对外戚的关系,这确是值得称道的。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二十二年,魏王立卞氏生的长子曹丕为魏太子。曹丕被立为太子,这对卞氏来说,大值得庆贺了。所以,喜讯一到,左右侍奉的人一齐向卞氏祝贺,希望得到赏赐。卞氏正色回答说:“魏王因为曹丕在儿辈中年龄最大,所以立他为太子,这是先朝的成法,有什么必要给予重赏呢?我只希望没有教子无方的过错就很满足了。”左右的人连声称是。曹操听说,深以卞氏的明达而喜悦,他说:“夫人生气时不改变脸色,高兴时不失掉节制,真是太难能可贵了。”

陈思王曹植是卞氏最喜爱的小儿子。自幼聪颖,以才见异,曹操几次想立他立太子。后因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再加上曹丕“御之以术”,曹操“悔而罢之”。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再后践祚为天子,一直把曹植看成是对他的威胁,总想不露痕迹地除掉他。曹操死时,曹植正在他的封地,大概是怕曹丕加害于己,没有及时赶到洛阳奔丧。曹丕认为这是惩处曹植的好时机和好借口,于是派人前去问罪,要立斩不饶,但又考虑到曹植是母后的爱子,恐遭责难,于是就派母后的侄子卞兰,带着大臣们关于依法应如何处置曹植的意见,去禀报母后。卞氏虽然爱子心切,同时也明白曹丕寻衅欲置曹植于死地的用心,但是又想到曹植未及时奔丧,还对魏王的使者悖慢无礼,确是理屈。如果自己袒护曹植,那就不单是母子、兄弟之间的矛盾,而是涉及到君与臣、私情与国法的问题了。于是忍痛对卞兰说:“想不到植儿会做出这等事,你回去对魏王说,不要因为我爱植儿,就破坏了国法。”后来,曹丕终因碍着母后和舆论,没有处死曹植,而以贬官改封了事。一边是爱子,一边是国法,卞氏这样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竟能舍爱子,护国法,的确是很不容易的。

3.萧皇后:良谏苦劝,难挽狂澜

萧氏(570~?),隋炀帝皇后。她是后梁皇帝萧岿的女儿,14岁时,成为晋王杨广的王妃。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册为皇后。谥号“愍”。由于炀帝荒淫无度,致使家破国亡,流落异域。贞观四年(630)被唐太宗迎人长安,颐养天年,忧郁而死。

(1)生不逢时逢凶化吉

太建元年(570)二月二日,江陵(今湖北沙市)城内后梁宫中,皇帝萧岿的宠妃张姬产下了一名女婴。按照当时江南的风俗,孩子生在二月命运多舛,而她又出生在二月二,更是不吉利。萧岿迷信占卜,连占两卦卦相都不好,身为一国之君的萧岿为了自己的社稷是不能允许这样的“灾星”留在家里的。他要把他的骨肉弄死,张姬哭得两眼红肿,苦苦哀求,最后,萧岿退了一步,决定把这个小生命送给别人。于是,第二天这个新生的女婴就被送到萧岿的远房亲族萧岌家中,托萧岌夫妇收养。这个女婴就是后来贵为隋炀帝皇后的萧氏。

萧岌夫妇无儿无女,对萧氏百般疼爱,视如掌上明珠,聪明伶俐的萧氏给萧岌夫妇带来无尽的乐趣。可命运偏偏作弄,萧氏8岁时,萧岌夫妇便相继谢世了。孤苦无依的萧氏只好辗转投奔舅舅张轲。张轲的家境无法与萧岌相比,老两口辛勤耕作,过着清苦的日子,再添上萧氏,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有时等米下锅,没办法,连小小的萧氏也得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以维持生计。张轲夫妇对萧氏如亲生女儿一般,力所能及地养育萧氏,他们教萧氏为人处事的道理,该怎样生活。劳动之余,他们还教萧氏读书认字。萧氏天性聪颖,过目不忘,她虽然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仍然成为一个知书达礼、颇有教养的女子。

开皇三年(583)的一天,萧岿派人匆匆赶到张轲家里,说萧岿有急事,暂让萧氏回家一趟,立即动身。坐在疾驰的车里,萧氏秀眉微蹙,她不知等待自己的又是什么。

原来,隋文帝次子晋王杨广已年满16岁,到了选王妃的年龄,文帝和独孤后为此大动了一番脑筋。独孤后提出最好从南方的名门望族中为杨广挑选王妃,文帝十分赞同,二人一拍即合。他们左思右想,最后一致以为当时南方的名门望族中最为门当户对、最有影响、最受礼重的莫过于江陵后梁王萧岿了。于是,杨坚派使者陈中带厚礼去萧家提亲。

萧岿喜出望外,倘能与皇帝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的统治就确保无虞了。于是把家中3个女儿都叫出来,可陈中看来看去,不是相貌不好,就是卜卦不吉,眼看这门婚事已没有希望了。这时,有人小心翼翼地向萧岿提起了寄养在张轲家的萧氏,萧岿欣然同意,派人立即去接。没想到萧氏站在陈中面前,陈中顿时呆了,眼前的萧氏安详典雅、落落大方,美丽而高贵,妩媚不失端庄,娇羞中透出大家风度,与前几个大不相同。萧岿也愣了,没想到14年前被他遗弃的女儿,长得如此动人。陈中迫不及待地再虔诚祷拜,占得一个大吉大利的卦。陈中向萧岿道贺,回去禀报文帝定夺。萧岿怎么也没想到14年前差点被自己扼死、从未相聚过的女儿竟给他带来了希望,从此把她视为“福星”。就这样,萧氏终于苦尽甘来,福从天降了。

不久,萧氏被迎到长安,文帝和独孤后亲自召见。见皇帝、皇后之前,萧氏十分紧张,看见眼前十分和蔼的皇帝、皇后,她变得轻松起来。文帝问了些南方习俗和萧家的情况,萧氏对答得体,独孤后甚为满意。文帝听后也大加赞赏,对她愈发喜爱。就这样萧氏正式进了皇宫。不久,举行策封礼仪,萧氏进为晋王妃。

萧妃性格随和温顺,对占卜颇有造诣。每当与笃信占卜的文帝、独孤后谈到卜卦时,总能把其中的道理分析得透彻、精辟,深得文帝和独孤后的赏识。晋王杨广仪容俊美、才思敏捷,萧妃十分欣慰。杨广对这样一个温柔贤惠、美丽端庄的妻子更是百般恩爱,夫妻十分和睦。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广开始觊觎太子的位置。他深知父亲杨坚是一个励精图治、反对奢侈的君主,母后独孤氏又是一个力主一夫一妻制、深恶淫行的皇后,为了赢得父皇和母后的信任,他极力讨好,迎合他们,所以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装出清心寡欲、克勤克俭、心怀大志、奋发向上的样子,收买大臣与宫廷内侍,宣扬自己,中伤太子杨勇。久而久之,杨勇懦弱无能、心怀不轨;杨广清正贤明、循规蹈矩,成为朝中一致的舆论。杨坚与独孤后渐渐相信杨广,终于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而代之以杨广。

大业元年(605),杨广登基,下诏册封萧妃为皇后。

(2)良谏苦劝欲规杨广

杨广继位后,骄奢淫逸,大修洛阳宫室,搜罗天下奇珍异宝,滥用民力、凿通运河,巡幸江南,这一切使萧后感到不安。她正位为皇后,儿子杨昭立为太子,母子至尊至贵,她对自己的境遇十分满足。只是看到炀帝的所作所为,与当太子的时候完全不同,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文帝和独孤后所痛恨、力加戒止的,她十分痛心,自己一向崇敬、爱戴的丈夫怎么会变得如此放纵。她婉言规劝,可沉浸在安乐享受氛围中的杨广哪里听得进她的话。她知道想要炀帝完全像父皇杨坚那样勤俭治国已不可能,只希望他行事能有个限度。

大业三年(607),炀帝下令开运河、造龙舟,准备一次盛大的水上游历。一时江南震动,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萧后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必须阻止炀帝此次活动。一天,她特地在院中设酒筵请炀帝来赏花。萧后见炀帝兴致正浓,便婉转地谈起了独孤太后:“母后驾崩前曾找我去说了一段话,我一直想告诉你,可迟迟……”她故意沉吟起来。杨广急问:“母后说啥?”“她老人家一直认为你简朴恭孝、自守甚严,将父皇基业托付给你最放心。可你现在……皇上,不是我扫你的兴,开运河、造龙舟耗费钱财不说,更使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啊。”萧后仍不甘心地劝道。“皇后,你真是太过虑了。父皇留给我一个统一富足的大帝国,国库里的钱堆得像山一样。钱是供人享用的,像父皇那样空做守财奴,岂不自寻烦恼。你读过不少书,正如魏武帝所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就喜欢这几句,一个人应趁少壮之时尽情享乐。我现在富有天下,这是老天对我的恩赐,倘不享用它,岂不辜负了上天的美意。”炀帝忘乎所以地说。听了这番话,萧后顿时失望,知道再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说多了,反而破坏了夫妻的感情,只有暗自流泪叹息。

自那次和炀帝谈话后,萧后自恨无法改变炀帝享乐主义的观念,眼见大隋江山每况愈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作了一篇《述志赋》,表达了对炀帝的希望和规劝。文章写道:古圣贤遗训和做人道理我不能忘怀,我的愿望是做一个周文王夫人周姒那样的贤良圣母,为国家培养出周武王那样的英才;做一个像齐威王虞妃那样的贤妻内助,规劝君王勤政爱民,致君尧舜之上……

炀帝临幸萧后住处,无意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一面读,一面赞道:“写得好,没想到皇后居然有此文才,真是可佩可敬呀。”萧后心中暗喜。谁知炀帝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儿:“皇后,所谓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我取大业作年号,就是要追求秦始皇汉武帝的伟大事业,生有荣名,死有遗业。”萧后大为失望,仍想再劝几句,却见炀帝脸色一沉:“皇后,我平生讨厌别人劝我,希望你不要再说这些不中听的话了,这样徒惹你我不高兴罢了。”听到这话,萧后如冷水浇头,她清醒地认识到炀帝已彻底不可挽救,只好听天由命。从此她不闻不问。

炀帝一意孤行,而且进谏大臣必置之死地,朝廷上下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八月仲秋,炀帝亲率龙舟数千艘、随从两万多人巡游江南。第二年四月才返回洛阳。此时,太子杨昭已19岁,颇像萧后,待人宽厚、自奉甚俭,很得人心。七月,天气酷热,从长安赶来朝见的杨昭一路受暑,不久就一病而亡。消息传到洛阳,萧后伤心落泪,她觉得这是上天的警告,再劝炀帝收一收心。炀帝失去爱子,也很伤感,所以,他答应萧后不再远游,可他生性好大喜功,如今据有天下,总想做些惊天动地的事才能显出他的伟大,他向萧后保证的话很快就忘在脑后了。

(3)颠沛流离孤苦离世

文帝励精图治,国家安宁,当时,边境已无强敌,只有北方的突厥称雄塞外,时常南下骚扰边境。隋文帝曾用和亲政策,将宗室之女号为义成公主下嫁突厥启明可汗。炀帝突发奇想,要去塞外炫耀武力。下令修筑直通太原的大道,亲率三宫六院、百官甲兵50多万人浩浩荡荡直趋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附近)。在胜州行宫里,炀帝接见了启明可汗、义成公主及众酋长。

萧后一直惦念着义成公主。盛会后,萧后亲自拜会义成公主。皇后屈驾给她一王室之女、番邦之妻无上的殊荣,义成公主十分感动,更有一种如见亲人的感觉。由此,萧后与义成公主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

从大业四至十二年。(608~616),炀帝两次巡游江都,一次巡长城,三次攻打高丽,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将士离心,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时全国到处都有逃亡的将士聚众为盗;豪杰之士乘机号召,称雄一方,割据而立;州郡官吏无力平盗,惧怕朝廷刑律,反与盗匪暗通。

就在这种危机四起的情况下,大业十二年(616),炀帝仍然下令游江都(今江苏扬州)。萧后及许多忠正大臣极力劝阻,炀帝不但不听,反而一怒之下杀了不少忠臣,到了江都后,炀帝想方设法来享乐,置朝政社稷于不顾,宠信佞臣、沉湎酒色。萧后忧心忡忡,觉得这情形再继续下去实在太危险了,有亡国的可能。她不顾炀帝的反感,找了一个机会再次规劝炀帝:“皇上,现在群盗四起,你怎能放弃朝务,安心享乐呢?这样下去,就怕大隋江山不稳了。”炀帝不以为然地说:“说得严重了,你这是杞人忧天了。”“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皇上倘再执迷不悟,恐怕将来不能再安心享乐了。”这番话并未能使炀帝振作起来,他对日益严重的局势丝毫没有办法。

隋朝灭亡后,远在突厥的义成公主闻知萧后被执,便促使启明可汗之子处罗可汗发兵围困窦建德,逼迫窦建德生擒字文化及。义成公主派专使迎接萧后,萧后举目无亲,从此就过上了背井离乡、流落异域的生活。

贞观四年(630),唐朝大将李靖率军大败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得知萧皇后尚在塞外,便派特使迎接她返回长安,颐养天年。

14年的流亡生活,萧皇后已成了白发苍苍的妇人。从定襄返回长安的途中走到胜州附近,眼前的景物勾起往事的回忆,萧后不禁凄然泪下。

大唐王朝又有一番新景象,虽然唐太宗对萧氏十分关照,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她此时心中的裂痕。在孤独寂寞中她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4.张妃:智伏狼心,解救部下

五代史上的第一朝代后梁的开国皇帝,就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叛徒朱温。朱温出身流氓,暴戾荒淫,王夫之曾说他是“贪食、渔色、嗜杀、蔑伦、一盗而已矣”,确是千秋公论。而他得自民间的妻子张氏,却是一个秉性严毅、持家重礼的贤妇,能以柔婉之德,无论内外政事,都向她请教。有时出师途中,来使忽报奉张夫人命,召还大王,朱温即会勒马回师,如期而归,不敢延误;就是平时身旁侍妾,也不过三五人,不敢贪得无厌。然而,张氏不幸早逝,朱温始恣行虐杀,纵欲宣淫,逞其兽性。提起张氏,人们多以“五代第一贤妃”称之。朱温少时喜欢弄枪舞棒,以雄勇自负,年已及冠,劣性不改,时常闯祸。后来参加黄巢起义,封为大将,见张氏艳美,纳之为妻。

朱温娶了张惠不久,由于黄巢对他有误会,便背巢归唐,唐僖宗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赐名全忠,后又拜朱温为汴州(今开封)刺史,兼宣武军节度使、东北面都招讨使,负责堵截黄巢。

朱温生就一副强盗心肠,为人狡猾,凶悍,善变。若有求于人便低三下四,卑躬屈节,一旦得势,则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唐中和四年,他被黄巢起义军包围,乞援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率军解其围。但朱温嫉恨李克用强盛,便邀请李克用入上源驿(今河南开封县城南),佯为犒宴,暗藏杀机,夜间派兵包围上源驿,企图一举消灭李克用,李克用在大火中仓皇逃出,而其亲兵三百余人,全遭杀害。朱温生性好杀,即使亲人也不放过,唐景福二年(893年),朱温长子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拂山,没有乘胜追击。朱温得知后大怒,夺其兵权,将欲杀之。张夫人在屋内听见,跑到庭中拉着友裕说:“我儿啊,你一大早回来束手请罪,难道你是不想改好吗?”说完相拥大哭。朱温知道张夫人话里有话。仔细一想,张夫人说的也对,只好摆摆手,令左右退下。友裕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不久,朱瑾的妻子落入朱温的手。为了报复,朱温强令她侍寝,并挈归汴梁。张夫人闻讯马上去见瑾妻,给她跪下,凄然泪下,说:“我们本是同姓之国,兄弟之间,因小故便大动干戈,而使我姐姐至此地步,若不幸汴州失守,妾也是同样下场啊!”说完又哭。朱温在一旁为之感动,送瑾妻为尼。瑾妻作尼姑后,张夫人仍把她当姐姐看待,时常去看她,并送些衣食,情意至深,就这样,张夫人以婉言讽谏,从朱温的虎口下解救出不知多少人。朱温在基本统一黄河流域以后,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入关拥昭宗。还长安,大杀宦官。结束了中唐以来宦官专政的局面。第二年,朱温被进封为梁王。作为夫人张惠也就成了王妃。904年,张妃身得重病,朱温闻报,赶回汴梁。见张氏瘦骨如柴,奄奄待毙,备感悲伤,紧握张妃的手哽咽道:“自从同州得遇夫,至今已二十多年,不但内政仗卿主持,就是外事亦多赖卿参谋。如今大功告成,望能与卿同享荣华富贵,做几年太平帝后,你可不能走哇!”张妃露出淡淡的笑容,缓缓地说:“人生总有一死,死有何恨!但妾有一句话作为遗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朱温点头,表示同意。这时张妃突然气往上涌,痰喘发作,但她仍挣扎着说:“要戒杀、远色……”话没有说完,便断气了。朱温拥尸痛哭,非常哀恸。因为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部下将士,无人敢谏,惟独张妃能出手解救,军士赖她而存活的,不可胜数,所以营中听说张妃病卒,无不感伤掉泪。

5.萧观音:才华出众,忠言直谏

萧观音(1040~1075),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小字观音,父名萧惠曾官任北府宰相。1055年被册为皇后,谥号“宣懿皇后”。出身名门而不娇,恣色出众而不妖,受帝专宠而不骄,文采过人而不傲。她品行端庄,从无奢求;不过问政事,却又对道宗洪基关怀备至,常热忱苦谏,从而渐遭冷落。太子溶年少有为,总揽朝政,奸佞权臣深感威胁,于是先从其母观音下手,酿成一大冤案,终致萧观音被赐自尽。

(1)忠言直谏才女失宠

萧观音的父亲是辽兴宗的生母钦哀皇后萧耨斤之弟、曾官任北府宰相、爵封魏王的萧惠。萧惠虽在任职期间屡战屡败,但由于他宽厚俭朴,又没与耨斤等结党弄权,所以兴宗亲自做主把他的女儿聘为自己的儿子、时任燕赵国王的耶律洪基之妃。清宁元年(1055)八月,洪基即位,是为道宗,十二月,册立萧观音为皇后,尊号“懿德”。

萧观音不仅聪明绝顶,姿色动人,而且才华出众。她饱览史籍,熟知掌故,还精通音律,能自制歌词,写得一手好诗,她在文学艺术上的素养在辽朝历代9帝的诸后中是首屈一指的。洪基也经常吟诗作赋,可谓趣味相投。有一次,萧观音随洪基前往秋山打猎,到了杀虎林,洪基命她即兴作诗,她似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地吟道:“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洪基大喜过望,深深被诗的磅礴气势、生动形象所陶醉,立即命人记录下来,去向群臣炫耀。第二天,洪基围猎,果真一箭将只老虎射死,高兴地对群臣说:“力能伏虎,这才不愧皇后之诗。”洪基每有诗作也总令萧观音属和,夫妇俩一唱一和,其乐融融,由此足以看出洪基对萧观音的爱恋。清宁四年(1058),萧观音为洪基生下了长子耶律后,洪基更对她有专房之宠。后来,萧观音又接连生了撒葛只、纪里、特里三个公主。

萧观音端重俭朴,厌弃侈靡,且仗义执言,不留情面。生耶律时,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妻子入宫祝贺,她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妖冶俗艳,令人作呕。萧观音劝诫说:“你是皇太叔的夫人,怎能妆扮得如青楼中人一般?”重元的妻子恼羞成怒,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指着重元的鼻子破口大骂:“你也算是圣宗的儿子,竟然让人这般污辱我!你若有点志气,就替我出这口恶气!”从此重元便加紧了谋反步伐,终在叛乱中丧身。

洪基骄奢淫逸,沉湎游猎,所骑骏马名曰“飞电”,驰骋起来,风驰电掣,瞬息百里,洪基就经常跨着“飞电”,撒开缰绳,任其奔腾,时不时只身闯到深山幽谷之中,害得扈从卫士战战兢兢,漫山遍野寻找。萧观音平生敬慕唐太宗爱妃徐惠的为人,也像徐惠那样经常向洪基进谏。遂上疏谏道:“妾闻穆王远游,周朝的德政因此衰败;太康佚豫,夏朝之社稷几乎倾覆。此皆沉湎畋猎之教训,帝王施政之龟镜。妾见陛下临幸秋山,不带随从,只以单骑驰逐,深入幽远不测之地。虽然陛下威武至极,自有神灵保驾,但万一遇上东方朔所说的那种猛兽怪物,只怕要遭受简子被沟中野猪咬坏车驾的伤害。为妾虽不才,却不能不为社稷担忧。望陛下能遵崇老子关于驰骋的告诫,采用汉文帝吉行的做法,不把为妾的话当成牝鸡司晨的赘言。”洪基并没有从皇太叔耶律重元谋反事中接受教训,仍一味宠信奸佞,听信谗言,骄奢淫逸,昏聩腐恶,因此,朝纲不振。萧观音也多次提出过忠告,怎奈洪基是个性格乖戾、刚愎自用、喜谀恶直的人,怎能容忍逆耳忠言。萧观音的这些劝谏他不仅丝毫不予采纳,天长日久,恶感愈深,后来洪基虽对其子耶律还能比较钟爱,对萧观音则渐渐疏远了。

应当说,道宗耶律洪基不仅是疏远萧观音,简直就是冷落。而这并不是因为观音的面容不够妩媚,或者心性不够柔情,恰恰相反,她不仅妩媚柔情,还诗词歌赋,文若其人。她的失宠,只是因为过于耿直。而这又是发自内心的对道宗耶律洪基的疼爱,对他所主宰的辽朝江山社稷的责任感。这样一来,无疑使萧观音十分痛苦。她独卧牙床,孤寂难耐,满腹苦水,无处倾吐,便仿效唐玄宗时杨贵妃与梅妃江采苹争宠,江采苹失宠后把自己的住所称作“回心院”,希冀玄宗回心转意的典故,以《回心院》为题,写了10首缠绵悱恻、柔肠寸断,倾诉失宠后的凄凉之苦、抒发对重新得到爱恋的渴求之情的歌词: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转辗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袂;铺翠被,待君睡。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却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贶。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熏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霪御香香彻肤;熏炉,待君娱。

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2)奸臣铸冤红颜殒命

萧观音为耶律洪基所生之子耶律小名耶鲁斡,自幼聪明好学,知书达理。洪基曾向萧观音称赞说:“儿子如此聪慧,岂不是上天赐予的吗?”耶律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文武才干,7岁时,他随洪基在中京打猎,连发3箭,箭箭皆中,洪基喜不胜收,拍着他的肩膀对左右大臣说:“朕的祖宗都是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此儿虽幼,却不堕祖宗尚武之风。”后来耶律又遇见了10只鹿,弓弦响处,有9只应声而倒,洪基更是大喜过望,特地设宴庆祝。耶律6岁封梁王,8岁立为皇太子,洪基还命群臣每逢正旦、端午、冬至等节日都得向他进表称贺。大康元年(1075)六月,洪基命皇太子耶律兼领北南枢密院事,总揽朝政。其时,耶律才17岁,他任人惟贤、从善如流,洪基依他的推荐,封颇有才能的定武军节度使赵徽为南府宰相。臣民们从耶律身上看到了辽朝重振的希望,但大奸臣耶律乙辛却深感受到了严重威胁。

耶律乙辛字胡睹衮,专权误国达十几年之久,是辽朝的头号奸臣。他既非皇亲国戚,亦无治世之才,全靠钻营谄谀得到了洪基的极度宠信,官拜北院枢密使,爵封魏王,洪基把军政大权全部托给了他,甚至允诺他处理四方军旅事,可以先斩后奏,使得乙辛的威权实际上超过了身为皇帝的洪基,当时有句口头禅:“宁可违犯皇上的敕旨,也不敢不遵行魏王的白帖子。”乙辛于是作威作福,恣意妄为,提携媚骨,迫害忠良。有一次,洪基对参知政事刘诜说:“卿要敢作敢为,不要害怕宰相。”刘诜回答:“臣连耶律乙辛都不怕,岂能怕宰相!”乙辛怀恨在心,稍加诋毁,就把刘诜贬了官。洪基对耶律乙辛言必听计必从,好其所好,恶其所恶,敬若神明,不要说区区一个刘诜,就连自己的至亲骨肉在遭到乙辛诬陷时,他也毫不犹豫地倒向乙辛。乙辛担心耶律妨碍自己专权,为了搞倒耶律,便利用洪基与萧观音的感情裂痕,阴谋首先除掉萧观音。萧观音好音乐,尤善弹琵琶,孤寂之时,便经常与伶官赵惟一等人演奏,以排遣满腔抑郁之情。特别是前文提及的10首《回心院》词,只有赵惟一能弹唱得令她满意,不料就此埋下祸根。

世间的事,往往是巧合,即所谓无巧不成书。原来,还在道宗洪基与皇后观音谐如琴瑟时,萧观音有个婢女,本是耶律重元的家奴,名叫单登,也会弹筝、琵琶,但比赵惟一差得很远,她对赵惟一妒忌得要命。洪基曾召单登弹筝,萧观音进谏说:“此人是叛臣家的婢女,岂知她不会怀有豫让之心?不能让这种人亲近御前!”(豫让原是战国时智伯家的门客,赵襄子灭了智伯,豫让毁容变哑,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被执自尽。)后又把单登赶出宫去,单登对萧观音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她有个妹妹是教坊艺人朱顶鹤之妻,朱顶鹤又是耶律乙辛网罗的走狗,此时,乙辛正苦于要灭掉萧观音而无从下手,于是指使单登与朱顶鹤诬告萧观音与赵惟一私通,又模仿萧观音感怀西汉赵飞燕的情调,伪造了一首《怀古》诗,巧妙地隐括进“赵惟一”三个字,伪造为萧观音写给赵惟一的情诗,作为他们确曾通奸的罪证。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洪基见人证物证俱在,勃然大怒,命耶律乙辛和北府宰相张孝杰审理此案。乙辛对赵惟一施加种种酷刑,使其屈打成招。枢密副使萧惟信闻知,急忙找到乙辛说:“皇后贤明端重,养育储君,她是天下人之母!怎可凭叛家仇婢的话就把她治罪呢?”乙辛不予理睬,把供词呈给洪基。洪基起先还将信将疑,犹豫不决,命张孝杰再审,张孝杰亦为耶律乙辛死党,早已对乙辛此举心领神会,于是又捏造了许多细节,洪基便深信不疑,大发雷霆,当天下令将赵惟一灭族,勒令萧观音自尽。耶律与3个妹妹失魂落魄,披头散发,痛哭流涕地乞求代母受死,洪基不许。萧观音悲愤交加,含泪写下了一首绝命词:

嗟薄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

托后钩兮凝位,忽前星兮启曜;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

欲贯鱼兮上进,垂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顾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坠,忽吾吾兮椒房。

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旦夕。

萧观音吟罢,自缢而死,尸体送还娘家安葬。耶律痛不欲生,在地上打着滚哭喊:“杀我母者,耶律乙辛也!”旁观者均被所动。

当初,佞臣耶律乙辛的矛头所向就是太子耶律,只是先从其母开刀而已。如今萧观音冤死,太子悲愤至极,自然更加危及乙辛,于是他变本加厉,诬告耶律结党,密谋废帝立己。在一连串的奸计蛊惑下,道宗洪基竟然置骨肉之情于不顾,任凭乙辛摆布,终于将自己的独生子耶律囚于上京,直至含恨惨死。洪基听信谗言,不仅落了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还将辽的江山社稷,置于危若累卵的境地之中。可悲的是,他的家庭和辽朝在乱臣的阴谋策划下遭此大劫,自己却仍自以为是,自始至终毫未洞察,更不用说悔恨、除奸了。作为一国之君,昏聩一至于此,可见大辽的气数将尽。仅涉及耶律一案,太子宫役使之人全部诛死,牵连被杀者不计其数。当时正值盛夏,尸体多得来不及掩埋,到处都散发着熏天臭气。寿昌七年(1101),洪基病死,因无子,遗命长孙耶律延禧即耶律之子继位。延禧追封萧观音为宣懿皇后,与洪基合葬庆陵。追尊耶律为顺圣皇帝,庙号顺宗。

6.察必皇后:有智有谋,佐夫成功

察必(?~1281),世祖忽必烈皇后。蒙古弘吉剌部人,父按陈。中统初年(1260),被立为皇后。尊谥“昭睿顺圣皇后。”她容貌美丽,娴淑知礼,且通晓军国大事。在政治上,她以敏锐的目光、灵活的手段辅佐忽必烈称帝,兴邦治国;在生活上,她克以勤俭,以身作则,其“煮旧弦织布,拼碎皮制毯”传为佳话。她是历朝历代皇后尊崇的楷模。

(1)临危不惧夫免杀身

弘吉剌察必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其父按陈官封济宁忠武王。当时的蒙古族正处于东伐西讨、四处征战的时期,察必耳闻目睹,逐渐养成了沉着镇静、外柔内刚的性格。被时为藩王的忽必烈纳娶为妃。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睿宗皇帝拖雷的第四个儿子,胸有大志,才识过人。成吉思汗在世时,常常赞许他,认为他日后必定有所作为。忽必烈成年以后,能征善战、有勇有谋,深得哥哥宪宗皇帝的信任。公元1253年,忽必烈奉诏在金莲川(今河北沽源县北)开设了幕府,总管漠南的军政事务。他延请各地名土,求教治国之道,逐渐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此时的忽必烈虽身为藩王,却已有一统天下、雄踞八荒的志向。

在汉族地主的影响下,忽必烈的观念开始有了深刻的变化,逐渐脱离蒙古旧贵族的思想轨迹。他认识到要想在发达的中原地区扎下脚跟,只有采用汉法治理汉地,才能巩固在汉族地区的统治。他改变了奴隶制式的掠夺政策,严禁官兵扰民,禁止以农田为牧地,禁止纵畜损残桑稼,要求官吏“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同时他还沿用汉族的一整套行政系统,借以管理中原地区。忽必烈不仅自己学习汉族文化历史,还用汉文化教育勋戚子弟,力图改变蒙古族落后的政治文化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作为忽必烈妃子的弘吉刺察必也逐渐对汉族文化历史及政治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受影响。

忽必烈的一系列变革得到了中原地区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赢得了“爱民之誉,好贤之名”,把他看成能够保护和维持他们利益和文化传统的新主子,从而积极地帮助他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使忽必烈势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此,一些坚持遵循蒙古原有生产方式的旧贵族十分不满,向自诩为“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的宪宗蒙哥进谗言,诬陷忽必烈有独霸中原的野心。宪宗对忽必烈产生了猜忌,派遣亲王阿兰答儿、刘大平等人前往追究查办,并在关中设钩考局,广为罗织罪名,大肆迫害忽必烈属下。在这危难之时,察必皇后不顾个人安危,说服忽必烈,毅然带领女儿赴汗廷为人质,以表明忽必烈并无异志。随后忽必烈又亲自去谒见蒙哥,兄弟两个见面后皆痛哭流涕,宪宗皇帝疑忌全消。察必皇后以自己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帮助忽必烈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

(2)当机立断夫获帝汗

在蒙古汗廷争夺汗位的斗争中,察必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机智灵活的手段,为忽必烈登上皇位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259年,忽必烈随蒙哥南攻宋朝。这时,忽必烈与蒙古旧贵族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及时注意漠北势态的发展,忽必烈把察必和17岁的真金留在北方,以便能迅速得知时局的变化。公元1259年7月,蒙哥在合州战死。至此,维系新旧贵族之间的纽带崩裂了,围绕汗位,新旧贵族间的争夺战拉开了战幕。忽必烈的弟弟、旧贵族的代表阿里不哥,企图借留守和林守产的政治优势,迅速继承汗位。而这时率师南征的忽必烈已包围了南宋重镇鄂州。当接到宪宗去世的消息时,幕僚们纷纷劝说忽必烈迅速班师北返,指出:“现在宋人惧我如虎,谈不上威胁。但是,我们却面临着后院起火的危险,别有用心之人已经企图染指汗位;不马上班师早作打算是十分危险的。”对此,忽必烈却不置可否,而实际上他的心中早已焦急万分,不过是在等待着察必送来的可靠情报而已。

此时,留在北方的察必也嗅出了蒙古贵族间浓烈的血腥味,她在得知阿里不哥派其心腹阿蓝答儿四处扩兵后,感到战争迫在眉睫。于是,机智的察必一面以忽必烈妃子的身份派人公开指责阿蓝答儿居心叵测,以乱其方寸;同时又秘密派遣心腹脱欢和爱莫尔赶往鄂州,向忽必烈报告阿里不哥的图谋,建议火速班师。

忽必烈在接到了察必的确切消息后,迅速班师北返。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废除了蒙古贵族选举大汗的旧制,宣布登皇帝位。一个月后,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西的安坦河召开忽里台,宣布为大汗。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决战。4年后,这场新旧贵族的斗争以阿里不哥的失败宣告结束。忽必烈的胜利使蒙古重新得到统一,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与阿里不哥相比,忽必烈是一个开明而又进步的蒙古新贵,面对历史的激烈变化能够较快地适应形势,采取一些符合历史潮流的措施,忽必烈的胜利具有相对的积极意义。察必在这场夺取汗位的斗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中统初年(1260),察必被立为皇后。

(3)深谋远虑夫立不败

忽必烈灭宋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实现了大统一。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重蹈宋、金两国的覆辙,是忽必烈和察必经常讨论的话题。

元朝建立之后,忽必烈把仿效汉法的方针施行到了全国,对典章制度作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受习惯和旧势力的影响,使得忽必烈时常南辕北辙,动摇反复。而此时,作为皇后的弘吉剌察必,在匡佐君王统治中原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处理国家日常事务中,察必皇后深谋远虑,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向忽必烈进谏,并鼓励大臣们向皇帝直谏,以帮助治理好国家。

有一次,翰林学土王思廉给忽必烈讲读《资治通鉴》,讲到唐太宗怒魏徵直谏,长孙皇后朝服拜贺一事时,忽必烈深有感触。他命宦官领王思廉到后宫,将这个故事讲给察必皇后听。察必听后高兴地说:“这件事对皇上有很大裨益,今后类似这样的典故,你应该多讲给皇上听。”由于察必皇后经常规劝忽必烈纳谏,使忽必烈在许多问题上避免了失误。

蒙古族进人中原地区后,首先面临的是生产方式不同的矛盾。而这一矛盾解决得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蒙古族长期养成的习惯和客观需要,初入中原便大肆掠夺土地,用于畜牧业,严重地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生活。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时,曾下令保护农业生产,禁止随便圈占农田,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但是,在统一全国之后,为加强对中原汉族的镇压和为其进一步扩张准备足够的马匹,仍然在全国范围内圈占了大批农田作为牧地,“东越耽罗,北逾火里秃麻,西至甘肃,南暨云南等地,凡一十四处,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大都(今北京),以至玉你伯牙,折连怯朵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这一做法极大破坏了汉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引起了人民的抗争。这更引起了皇后察必的高度重视和不安。

一次,四怯薛奏请忽必烈,请求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场,忽必烈未作过多考虑就批准了。察必知道后,认为这件事极为不妥,燕京(北京)是元朝统治的心脏地带,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规模地圈占农田,如果引起人民的反抗,会直接威胁元朝的统治。于是,察必急忙赶到殿前,极为严肃地批评官至太保的汉人刘秉忠:“你是汉人中明达事理的人,皇帝把你当做朝廷重臣,委以重任,你的话,皇帝一向很重视,四怯薛无知,竟奏请圈占京城附近的农田作为牧地,这是有损国计民生的事,你难道不明白其间的利害吗?为什么不劝谏皇帝呢?假若说我们迁都之初,在京师附近划些牧场放马还可以,现在所有土地都分完了,大家都安居乐业,如果再从他们手里将土地夺过来,不是会造成混乱吗?”察必虽然是在指责刘秉忠,实则是在变相地劝谏忽必烈。她的这一番话,对忽必烈来说如同当头棒喝,遂下令停止割占农田,从而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动乱和纠葛。

守业历来是封建君王所重视的大问题,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同样面临着如何长期稳定统治的问题。

忽必烈灭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欢庆胜利。大臣们山呼万岁,个个喜形于色。只有察必皇后默默地坐在忽必烈身边,面露愁容。忽必烈看出她有心事,就问她:“现在宋朝已灭,以后再也不会打仗使生灵涂炭了,大家都欢天喜地,你为什么不高兴呢?”察必慌忙跪奏说:“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朝代能维持千年以上的,我在想怎样才能使我们子孙不重蹈宋朝灭亡的覆辙。现在,我们灭亡了宋朝,群臣上下,便忘乎所以,这不是好的征兆。应让他们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方为可贺。”忽必烈见察必皇后想得如此深远,不禁肃然起敬。决心居安思危,继续励精图治,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

察必作为一个蒙古族女子,能够在元朝建立之初即提出这样一个历代封建帝王为之寝食不安的问题,确实难能可贵。

此后不久,忽必烈让人把消灭南宋劫取的金银珠宝、字画古玩陈列殿廷之上,让群臣观赏,借以显示自己赫赫的战绩。然而,察必随便看了一眼就悄然离去。忽必烈感到奇怪,让宦官追问察必她想得到什么样的金银珠宝,察必正色回答说:“宋人想方设法收集的这些东西,是作为家业留给他们子孙的。可叹其子孙不肖而不能守,反为我大蒙所得,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可悲的事,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哪里还忍心要它们呢?”忽必烈听后不由喟然长叹,颇有感触。

忽必烈灭亡南宋后,为防止赵宋戚贵聚众图谋,便把宋太后全氏劫持到了燕京。全氏由于一直生长在江南,不服北方水土,经常生病,察必请求忽必烈让全氏回江南居住。对于察必的这一建议,忽必烈未予同意,他对察必说:“她是一国之母,宋朝遗民尚在。今日若遣她南归,倘若浮言一动,反令我无法保全她的性命,这样做只能是害了她。如果你真的怜恤她,就经常照顾一下,使她能够平安舒适地度过余生便是了。”忽必烈这样做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当时蒙古贵族为了巩固已确立的统治地位,就必须拉拢借助于汉族地主阶级,对宋太后的优礼照顾必然有助于蒙汉统治阶级的联合。因而,宋太后全氏在燕京期间一直得到了察必的精心照顾。

察必的这些建议、做法不仅起到了巩固蒙古贵族统治的作用,而且对历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察必的孙子成宗即位后,对她作了高度评价:“上都践祚,居多辅佐之谋”,“左右我圣祖,建王之极功”。

(4)严于律己夫失股肱

察必皇后不仅通晓军国大事,同时在生活上也非常俭朴和善于变革,并不因为自己是皇后而奢侈浪费。有一次,她想做件衣服缺少布料,就从太府监领了一块绸缎。忽必烈知道后,责备她说:“这是国家的东西,军国所需,不是我们自家的私物,怎么可以随便支取呢广察必深愧自己做错了事,从此再没有从国库里拿过任何东西。由于她以身作则,别的皇亲国戚也都循规蹈矩,不敢多占国家的便宜。为了解决衣料问题,她带领宫中嫔妃宫女亲执女工,收集旧的和作废的弓弦,煮练之后绞丝织布,做出来的衣服既好看又结实,并不亚于绫罗绸缎。宣徽院(供应皇室饮食的机构)里宰了羊,羊前腿皮闲置无用,扔在那里。察必皇后知道后,率领宫女们收集起来,缝制成图案别致的地毯,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受到忽必烈和大臣们交口称誉。

察必皇后还对蒙古的服饰加以改革。蒙古作为游牧民族,放牧和作战均离不开骑马射箭,最初蒙古人的帽子没有前檐。一次,忽必烈猎射归来后,对察必抱怨说:“今日打猎时,因阳光耀眼,竟让一只大雁从眼皮底下飞跑了。”察必听后,灵机一动,给帽子缝上了一个前檐。忽必烈戴后甚觉方便,高兴地下令所有蒙古人的帽子都按这个式样制作。其后,心灵手巧的察必又对蒙古族的骑服作了改进,制作了一种叫比甲的骑服,这种服装没有袖子和领子,前及腹部,后及膝弯,用两条衣襻连缀起来,特别适用于骑马射箭,为当时人所喜爱仿效。

公元1281年,性情敏达、明于事理的察必皇后得了重病。忽必烈延请了天下名医,也未能治好察必的病。弥留之际,忽必烈握着察必皇后的手,问她还有什么话说。察必这时奄奄一息,心中仍牵挂着儿子真金。太子真金这时已长大成人,但身体羸弱多病,是察必最为钟爱的。她希望真金能继承父业,将来治理好国家。她知道自己不能继续照顾儿子,因此反复叮嘱忽必烈,要他照顾好太子,忽必烈含泪答应,察必皇后才放心而去。

察必死后,忽必烈大恸,一夜之间老了很多,好像变了一个人。正在外地的太子真金听到母亲的死讯,悲痛欲绝,昼夜兼程,赶回宫中,为母亲守灵。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也为失去一位贤德的皇后而痛心疾首。公元1284年,忽必烈为察必皇后追上尊号曰“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公元1294年成宗即位,追上尊谥曰“昭睿顺圣皇后”。

察必皇后经历了元朝统一全国的艰难岁月,亲眼看到了宋、金等国的灭亡。这一切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她同忽必烈一样,常常思索着如何扩大元朝的版图,如何使元朝不重蹈宋朝的覆辙,从而辅佐忽必烈兢兢业业地治国安民,最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后人称道的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7.容妃:谨慎恬淡,真诚待人

在清王朝开国史上,通过与各族上层人物嫁娶联姻,来解决各族争端和笼络各族为己所用、化敌为友,是清帝最精明的策略之一。出于这种目的,乾隆皇帝决定纳容妃为妻。从此清朝和新疆少数民族维持长期的和平局面。

容妃在宫中,待人和蔼可亲,为人不卑不亢,协助太后处理后宫事务,进退有度,与皇太后的关系十分融洽。进宫第三年,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乾隆皇帝奉母懿旨册封二十九岁的和贵人为容嫔。三十三年六月,三十五岁的容嫔,在婆婆的赏识下,再次晋封,由容嫔升为容妃。十月初六,在大学士尹继善的主持下,容妃穿着刚刚做好的满式朝服,戴着新赏的具有满族色彩的项圈、耳坠、数珠,举行了隆重的晋封仪式。

容妃尽管地位上升,但毫无骄气流露。对乾隆帝各级妻子竭力笼络,与愉妃、颖妃、惇妃、循嫔、林贵人、禄贵人、明贵人、鄂常在、白常在融洽相处,礼尚往来。因她没有生育子女,对乾隆帝掌上明珠十公主更加百般照顾,慈母之爱,时有流露。

容妃在宫中过着恬淡的生活。她温柔端庄,进退有度,小心谨慎,真诚待人。她没有染指权力的奢望,不希望垂帘听政,对国家大事指手画脚;更不愿像吕后、武则天一样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她但求谨慎侍奉太后,小心处好宫廷复杂的人事关系,竭力取悦皇上,让居于宫外的兄长叔侄不致遭到灭顶之灾,让自己的家族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乾隆五十三年九月十四日容妃忽得重病,医治无效。弥留之际,她惦念宫外回子营中兄妹叔侄。对于朝夕相处的其他妃嫔,尤其是对于乾隆皇帝的最小女儿十公主,更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忍离去。她吩咐将她死后遗留之物,分赠愉妃、颖妃、惇妃、循嫔、林贵人、明贵人、鄂常在、白常在每人玉器一盒,宫扇数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和厢玉如意一柄作为遗念。因十公主明年将要出嫁,留给十公主的最多,共留下二百四十多种东西。次之是大格格,共赠一百五十多种遗物。此外,侍奉过她的宫内首领、太监、宫女、仆女她也没有忘记,赠银钱,赠衣物,对他(她)们的孝心表示临终的谢意。

四月十九日,容妃病逝,灵柩在阵阵哀乐声中,运到承德清东陵纯惠皇贵妃园寝。一位生活恬淡,与世无争,爱好和平,自觉不自觉的为清廷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奉献一生的灵魂安息在群山环抱、松柏蔽荫之下的东陵地宫。

8.钮祜禄氏:宽厚仁爱,勤俭德高

钮祜禄氏(1837~1881),清文宗弈宁(咸丰)皇后。父亲是广西右江道穆阳阿。咸丰二年(1852)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后。穆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谥号“孝贞显皇后”。在清朝历代皇后中,慈安皇后是最勤俭最有道德的。她宽厚仁爱,善良忠厚。但令人遗憾的是,也正是由于这种性格,滋长了慈禧的专横,让她轻易地把大权夺走。她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两次,虽形同虚设,但却做过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大事,那就是机智地斩掉了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她想劝阻慈禧骄横擅权的行为,当面烧毁了文宗给她制约慈禧的密诏。结果适得其反,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人世。

(1)勤俭德高母仪天下

文宗皇后钮祜禄氏是满洲镶黄旗人,出身高贵,是广西右江道员穆阳阿的女儿,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在清文宗奕宁当皇帝之前,她就在奕宁宫中侍奉皇储。但那时她只是侧室,嫡福晋是富泰之女萨克达氏。

道光二十九年,萨克达氏病逝。道光三十年奕宁即位,就是文宗,也称咸丰皇帝,马上晋封钮祜禄氏为孝慈皇贵妃。咸丰二年(1852)钮祜禄氏被立为皇后,从此开始“母仪天下”。

如果说,整个清廷的12位皇帝中,道光皇帝是最节俭者的话;那么,钮祜禄氏在清代所有皇后中,算得上是最勤俭最有道德的。有时赶上她过生日,朝内外的大臣官员们为了巴结皇帝和皇后,便纷纷前来献送厚礼,钮祜禄氏一概拒绝,绝不通融。她在对待人们送礼一事上,曾这样告诫当时尚为兰贵人的叶赫那拉氏说:“我们这些人若多接受一份礼物,老百姓们就会多一份饥寒。所以,我们应该戒除这些陋习!”慈安皇后平时穿得都是布衣服,帷帐、罩幕与雨披等也一律不用绣品,尤其不愿用进口的洋纺织物,她说那些东西只是好看而不中用。宫中穿用的花盆底的绣鞋,鞋面上的花,她都督令官女们绣上去,每年必定要亲手绣一双花鞋面,以此对宫中女子表率,倡导人人都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她平时的一举一动,严格遵守各种封建礼法,绝没有疏漏越轨之举。夏天天气再热,她也不露出身体来,洗澡时也从不用宫女、太监们伺候,不换上礼服就不去见皇帝,坐着时腰板挺直,走动时都是慢步徐行,从不快步疾走。对待下人,她也比较和善,从不疾言厉色。她的所作所为,简直成了咸丰皇帝眼中的女圣人。一次,咸丰皇帝为了游乐,下令花巨款整饰圆明园等居处,为劝阻他这种做法,一向温顺的钮祜禄氏竟拔下头上的簪子,披头散发的对咸丰皇帝进谏。为此咸丰皇帝对她更为敬重。

按照清朝宫中的规矩,妃嫔以下所有女子穿的服装,都必须是窄袖长袍,不许穿裙子,头上的髻要统一梳成横长式,站时要挺直腰板。等到被册立为妃时,穿着、梳头、行动才能稍微自由一些。叶赫那拉氏初选入宫(1852)刚被封为贵人时,由于不熟悉清宫里的礼制,偶尔梳过宫外满洲妇女们常梳的飞云髻,恰巧慈安皇后看到了。为此她传谕,申斥警告兰贵人要谨遵宫中法度。大概从这时起,兰贵人就对皇后有了不满,只是她当时地位不及皇后,又很善于伪装,善良的皇后又如何能看出来呢?

清代宫禁内有这样一种规定:能够与皇帝同房的妃嫔们要由皇后决定,到傍晚的时候,由皇后选出一些写着妃嫔名号的牌子交太监呈给皇帝,皇帝留下哪个人的牌子,就召哪位妃嫔到皇帝寝宫去伺候。如果皇帝想到哪个妃嫔宫中去住,必须先由皇后传谕旨给那个妃嫔,饬令该妃嫔做好接驾准备,然后皇帝才前往彼处。但这种谕旨上必须要盖上皇后的金印(即要征得皇后的同意)。由此可见,皇后对于各个妃嫔的制约是很大的,她不让你见皇上,你就见不到,而妃嫔见不到皇帝面,是无望出人头地的。正是在这些方面,钮祜禄氏为叶赫那拉氏提供了很多方便,当然慈安皇后对其他嫔妃也不错。

其实,兰贵人(即后来的“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步步高升,与慈安皇后的提携是分不开的。她刚人宫时,先在皇后住处坤宁宫当差,皇后对她很好。以后为皇帝生了皇子载淳,地位才开始变化。按封建宗法制度,嫡庶之分极其严格。历史上正后夺取庶出的儿子占为己有,亲生母亲遭废黜甚至虐杀的事,不乏其例。可是,作为正后的钮祜禄氏,虽比叶赫那拉氏年轻两岁,却不争风吃醋,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加之叶赫那拉氏处心积虑又功夫到家的曲意奉迎,竟使她对叶赫那拉氏有了很大的好感,甚至在风流皇帝面前时常说叶赫那拉氏几句好话。不料,为此铸成了大错。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兵进天津,直逼通州,欲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带着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和皇子载淳一行,仓皇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风流皇帝奕宁在北京时,沉溺于声色之中,由于纵欲过度,致使体弱多病,钮祜禄氏本性懦弱,根本无力劝止。御医诊治后说长饮鹿血,可补肾亏阳虚之症。于是设立鹿苑养了100多只鹿,天天取鹿血以供其饮用。此次仓皇逃往热河,鹿自然没有带走。

到了热河行宫,情况与京城里自然有极大不同。据说由于行宫内外的防禁并不太严,协办大学士肃顺便经常带着奕宁皇帝偷空子出外游乐,使其更加沉溺于声色之中而无力自拔了。这样导致了他本已虚弱的身体越来越坏。咸丰十一年七月,皇帝开始大量咯血,身体急剧恶化,于当月十七日在寝宫烟波致爽殿病逝。这一年,皇后才24岁,叶赫那拉氏也不过26岁。

按礼制,皇帝死的当天,皇后独自到皇帝灵前祭酒,此时身为皇贵妃的叶赫那拉氏还没有资格参加这个仪式,她对此心中是很不快的。

咸丰皇帝死后,仅有6岁的皇子载淳即皇帝位。他马上尊封钮祜禄氏为皇太后,上徽号为“慈安”;由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是小皇帝的生母,所以也一并尊封为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称慈安太后为“母后皇太后”,称慈禧太后为“圣母皇太后”。两宫太后居住的宫院,慈安太后居上首,座东。慈禧太后居下首,座西。后来她们共同垂帘听政,同样是慈安太后坐皇帝座上首(东面),慈禧从下首(西面),因此慈安太后又称东太后,慈禧太后则称西太后。

(2)节俭自爱巧斩太监

辛酉政变之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共同垂帘听政。开始的时候,由于慈安太后位居正宫,名位高于慈禧太后,因此慈禧不敢太张狂,大权一度由慈安太后掌握着。一段时间里,节俭自爱的政风很浓。现在,以她为主垂帘听政时,注重节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她常以东南太平天国未灭,国家正处多事之秋为由,驳回一些阿谀奉承的大臣奏请大兴土木重修圆明园的奏折。

原圆明园管理大臣殷德以园务不能振兴为一大憾事,他百般恳求两宫皇太后,坚持要重新修复圆明园。这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虽已失败,但捻军和西北回民的武装斗争却气势正盛。慈安太后素来崇尚节俭,根本就不同意大兴土木的修园之举;而慈禧太后此时正韬光养晦,密谋夺权,也就颇为顾忌朝野内外对她所作所为的议论,无心过多地游乐。所以殷德的愿望,无法实现,心中深感不快。

北京城内有一个很有势力且人品极坏的大富豪名叫李三,他勾结广东商人李光照,投殷德所好,与殷德拉上了关系。他们在小皇帝载淳出外游玩时前往参见,哄骗小皇帝答应重修圆明园。李三与李光照暗自高兴,以为可借此次机会大捞一把。为了能取得慈禧太后的赞同,李光照前去用重金贿赂大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开口要价20万两白银,讨价还价一番后,终以10万两银子成交。李光照行贿之事不想被恭亲王奕斤等大臣侦知了,上报给慈安太后,素以节俭著称的钮祜禄氏大怒,立即命令刑部官员逮捕李光照下狱。接着传下懿旨,命逮捕奸商李光照,并追查行贿修园一案。后来,安德海虽因慈禧太后关照,度过了这一风波,所以重修圆明园之事直到同治皇帝亲政前,再也没被提起过。

在玩弄权术方面,慈安太后远远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同治四年,恭亲王奕斤遭到慈禧太后的暗算,被革除了议政王的头衔。此后,慈禧太后完全把持了朝政,慈安太后的“听政”,也就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一个摆设。节俭的那一套做法当然也就随之消失了。

但是在诛杀安德海问题上,慈安太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太监安德海是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人称“小安子”。同治初年,他因受慈禧太后宠幸,开始干预国政。穆宗载淳尚未成年,但对安德海飞扬跋扈的一套非常不满,经常为一些事训斥安德海,而每次挨了训,安德海都要向慈禧太后诉委屈,慈禧太后马上便召载淳来指责一番,这样反而更加深了小皇帝对安德海的仇恨。

为除掉安德海,载淳曾找慈安太后密商办法,他们认为山东巡抚丁宝桢敢柞敢为,因此在丁宝桢入京晋见时,令他俟机诛杀安德海,丁宝桢慨然允诺。同治八年(1869)七月,慈禧太后命安德海往南方采办宫中用物,安德海自然得意非常,他公然打着钦差大臣的旗号乘楼船沿运河南下,一路声势浩荡,招摇纳贿。安德海进入山东德州地界时,丁宝桢得知消息。他令总兵王正启率兵追安德海。等追到泰安,王正启抓住了安德海,并马上把他押送到济南府。安德海不识时务,死到临头还叫道:“我奉皇太后的命令外出,谁敢冒犯我,那是他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逮住安德海后,丁宝桢便飞马上奏朝廷。慈安太后得到报告,立即召见军机大臣奕斤及内务府大臣等商议处置办法。诸位大臣都说太监不得出都城之门乃是祖制,大清建立200多年来还从没有敢违犯的,如有违犯者要坚决处死不可饶恕,安德海应就地正法。慈安太后果断的以皇帝的名义降旨,在济南杀掉了安德海。这是她一生中干得最漂亮的事。

(3)宽厚仁爱反遭暗算

慈安太后为人宽厚仁爱,小皇帝载淳虽不是她亲生的儿子,但她与载淳的关系和对他的照顾却远远超过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曾有这样一个传说:载淳常常出宫游玩,他总是从后门出入,路旁有卖凉粉的,感到口渴时,就去喝凉粉,但从来不知道应当付钱。卖凉粉的见他举止不凡,认为他一定是大官的子弟,所以不敢向他要钱。有一次小皇帝看到别人喝了凉粉交钱,感到很奇怪,就问卖凉粉的小贩。小贩回答:“我全家就靠这小买卖吃饭,怎么能不收钱呢?”载淳听完,非常内疚地说:“那我吃喝你的就多了,我要多赏你一些。现在我写个条子给你,你拿条子去取钱,行吗?”小贩高兴地说:“这当然可以!”于是小皇帝写了一张纸条给卖凉粉的小贩。小贩不识字,拿着字条去问朋友,其友人指着字条惊异地说:“这是敕令广储司付给你白银500两啊!广储司在皇宫中,谁敢命令他们付钱呢?难道这个喝凉粉的,是当朝的皇帝!”小贩一听,哪敢去皇宫中取钱。朋友却极力怂恿他去试一试,于是小贩硬着头皮去了。官员立即向慈安太后做了汇报,慈安太后说:“这真是胡闹!虽然是小孩开玩笑,但皇宫怎能失信于百姓呢!”马上命令照纸条上写的数目付银子。接着又召小皇帝来询问这事,载淳毫不隐讳的都承认了,慈安太后听完只是笑了笑。表现了她宽厚仁爱的性格。

为同治皇帝选立皇后,同样体现了慈安太后关心小皇帝的慈母之心。她怕载淳亲政以后,年纪太轻,不能胜任繁重的政务,所以得要一位成熟贤淑、识大体,而又能动笔墨的皇后,辅助皇帝。出于这种考虑,她先同载淳商量,征得了载淳的同意,在立后问题上,明确坚持要立载淳满意的钮祜禄氏为皇后。皇帝“大婚”之后,慈安太后对皇后钮祜禄氏更是百般关照,每次皇后来问安、伺膳,她都热情接待,并屡次催促皇后早早回宫,不必过于拘礼。但她却没有保护住皇后,由于慈禧太后的挑拨、干扰,致使帝后分居,造成了以后的悲剧。在载淳刚死后的几天里,也多亏她安慰、开导皇后,才使钮祜禄氏有了生活的勇气。

穆宗死后,载恬被立为帝。即德宗,亦称光绪皇帝,本非出自慈安太后之愿,完全是慈禧太后的主张。由于德宗皇帝即位时年纪尚幼,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听政。这时虽然是二人同时训政,但慈安太后已无一分权力。实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光绪年间,她诚心信奉佛教,在宫中天天以持斋念佛为主要功课。这样,慈禧太后更觉无所约束,益加肆意弄权,胆大妄为了。

光绪一朝,慈安太后日益倦怠不闻外事,而慈禧太后则日益振奋统摄全局大权独揽。从生活上说,慈安太后崇尚节俭,不事铺张,吃饭以素食为主。而慈禧太后却肆无忌惮地挥霍。她在体和殿每日正餐两顿,每顿饭仅主食就有50多种,菜肴120多样,每天需用猪、牛、羊、鱼、兔肉500多斤,鸡鸭100多只,前前后后要有450多人伺候,花费白银达千两。耗费之大,实在惊人。同慈安太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慈禧太后经常单独召见大臣,决定大事要事逐渐地也不再告知慈安太后。过去她哪敢这样做,像同治年间补瑞麟为文华殿大学士这样的大事,她都要找慈安太后商量,取得慈安太后的同意后才可以实施。后来慈安太后竟成了可有可无之人。这使慈安太后心内愤愤不平,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突出起来。

慈安太后打算劝阻慈禧太后的骄横擅权的独断行为,给她一个警告,使她收敛一些。在光绪七年(1881)的某一天晚上,慈安太后在自己宫中置办酒宴,说是为慈禧太后祝福。酒至半酣,慈安太后屏退左右侍从人员,先热情详细地追述了在热河行宫,肃顺擅权,两宫太后受挤,随后果断谋划辛酋政变,以及同治十一年间二人同时垂帘听政的事情,动情处抽泣垂泪良久。慈禧太后听了也悲不自胜。慈安见打动慈禧,忽然话题一转道:“咱们姊妹现在都老了,说不定哪天就要离开尘世。相处20多年,所幸从来都是同心协力,连一句冲撞对方的话都没说过。而我这里存有一件东西,是过去从先帝文宗处接受过来的,现在它已经没什么作用了。”说完,慈安太后从袖子里拿出一个精微的信封递与慈禧太后,让她拆开看一下。慈禧太后接过信封,好奇的启封后细看,吓得脸色顿变,羞惭得不敢抬头看慈安太后。这封函内装的不是别的,正是清文宗交给慈安太后的遗诏。遗诏的大意是:

叶赫那拉氏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母以子贵,日后定会尊封为皇太后,我对此人实在是不能深信。此后如果她能安分守法也就罢了,否则,你可以出示这一纸诏书,命廷臣宣布我的遗命,把她除掉。

慈禧太后看完后,慈安太后把它要回,当着慈禧的面非常仗义地放在烛火上烧掉了。当时,慈禧太后惭愧与恼怒的心情交加,但仍勉强装出感激泪下的样子。慈安太后又对她百般劝解安慰,至此酒宴方才结束。过了几天,慈安太后偶然因有事到慈禧太后宫中,慈禧太后对她礼节周全非常恭敬,一反过去那样骄狂放纵,连一旁伺候的太监宫女都感到很奇怪。慈安太后也暗自高兴,认为是前日自己烧密旨的做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两个人坐下来聊天,越聊越投机,时间稍长,慈安太后觉着腹内稍微有点饥饿,慈禧太后即令侍者捧来一盒糕饼,慈安太后吃着很香甜,很对口味,说这好像不是御膳房做的食物。慈禧太后回答:“这是我妹妹送给我的。姐姐您喜欢吃,明天我叫她再送一份来。”过了一两天,慈禧太后派人把糕饼几盒送进慈安太后宫中,花色味道与慈安太后上次吃过的一模一样。慈安太后只吃了一两个,顿时就觉得不舒服,不料到了晚上,竟撒手归西。享年仅45岁。种种迹象表明她是中毒而死的。

慈安太后死后,被埋葬在定陵东面的普祥峪,取名为“定东陵”。当初,钮祜禄氏刚被尊封为皇太后,已加上了“慈安”的徽号。后来国家有喜庆事,又迭加徽号,称为“慈安端康裕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到她死时,光绪皇帝给她加谥。宣统年间再加谥,这样,钮祜禄氏的谥号全称就是“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对慈安太后之死,另一种说法是,光绪六年(1880)冬季,慈禧太后得病,请御医诊治无效,朝廷便诏令各行省的总督巡抚推荐各省的良医进京会诊。李鸿章、刘坤一等都推荐了良医进京。慈禧太后一病就是几个月,这期间只能由慈安太后单独听政。慈禧太后久病不愈,慈安太后即前往探望,到那里却看到慈禧太后正与她宠爱的伶人金某睡在床上,慈安太后气愤之极,严厉地痛斥慈禧太后的丑行,慈禧太后吓得跪地谢罪,尔后将金某驱逐出宫,不久将他赐死(即逼令自杀)。慈安太后平常喜爱吃零食,她死的那一天,慈禧太后曾给她送过糕饼,糕饼送进几小时,慈安太后就死了。直到慈禧太后死后,金某家里的人才讲了这些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